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理论1.行为主义一.华生:1913年约翰.B.华生发表了《行为主义这眼中的心理学》;1924年约翰.B.华生出版了《行为主义》一书。
华生认为只有可观察到的事物才是合理的、属于科学的研究课题。
主观的内在感受不能被观察到,也不能取得一致的、精确的测量,所以这些主观感受在客观的科学中是没有地位的。
心理学应该研究外显的行为,即那些可以被观察到的、可预见的、最终可以被科学工作这控制的行为。
【华生认为思维只是言语行为的一种变体,是一种无声言语,伴随着轻微的声带振动。
】华生认为人格就是“我们的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而几个关键的条件反射原理就足以解释人类几乎所有的行为。
(eg:塑造婴儿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二.斯金纳:B.F.斯金纳——行为主义的一个特殊分支:激进行为主义。
斯金纳相较之华生提出了一个这样的挑战: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观察到那些可以解释我们行为的内在原因。
当我们引进一个内在原因来解释行为时,我们可能认为自己已经懂得引起这一行为的原因。
但是我们错了,我们只是为这种行为加了一个标签,并没有说明这种行为来自何处。
【斯金纳和弗洛伊德的观点在一方面很接近:人们以为自己知道自己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许多行为的原因人们并不知道。
】斯金纳说快乐是“操作性强化的副产品”。
带来快乐的是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强化的强化物。
斯金纳在最富争议的一本书《超越自由与尊严》中认为,我们选择做什么并不依据内心的决定,而只是对环境要求的一种反应。
表现出高尚的行为,人就能赢得尊严,但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所以这种尊严也只是一个幻想。
(!!)2.条件反射(学习)的基本原理传统行为主义者用学习经验或条件反射来解释行为的原因。
他们不否认遗传,但是认为和条件反射的力量相比遗传并不重要。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若想了解人格的形成过程和问题解决行为的发展过程,必须先了解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
条件反射有两种类型:一是经典条件反射(巴浦洛夫条件反射);二是操作条件反射(或称工具性条件反射)。
(1)经典条件反射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浦洛夫用实验证明了动物能够把环境中的刺激与引起反应的其他事件相联结,从而对环境中的刺激产生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始于刺激—反应(S – R )联结(非条件性)。
在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中,使用的是食物与唾液的S – R 联结。
由于这一S – R 联结未经巴浦洛夫训练就存在,所以我们称肉末为非条件刺激(UCS ),称流唾液为非条件反射(UCR )。
巴浦洛夫再把旧的非条件刺激与新的条件刺激(CS )(肉末与铃声)结合起来。
(肉末与铃声同时出现—流口水—只有铃声出现—流口水)这时流口水成了条件反射(CR ),而这一条件反射就成了狗的各种行为中一个新的S – R 联结(铃声与唾液)的一部分。
一旦新的S – R 已经建立,就可以用它来建立其他的S – R 联结。
而这种在一个条件性的S – R 联结上建立另一个S – R 联结的过程叫次级条件反射。
由于这些刺激和你所经历的事件常常与环境中的其他方面偶然地联结在一起,所以你可能没有意识到影响你行为的许多S – R 联结。
然而经典条件反射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要想让一个新的S – R 联结持久存在,就得时不时地把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结合起来,或者进行其他强化。
而一旦没有这些措施,条件性的S – R 联结将渐渐消失——这种现象叫做消退。
而且,两个事件共同出现并不总能产生联结。
某些刺激很容易联结起来,但要通过经典条件反射产生另外某些S – R 联结却不太可能。
(2) 操作条件反射一.条件反射实验以及效果率美国心理学者爱德华.桑代克研究了另一种通过联结来学习的类型。
桑代克把流浪猫放进“迷笼”里。
能逃出这个“迷笼”的猫就得到一片鱼。
饥饿的猫不得不进行各种行为组合。
不久,这些猫学会了必须怎样做才能得到奖励。
这些观察使桑代克总结出了效果率: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被重复的可能性更大,而导致不满意后果的的行为不大可能再被重复。
经典条件反射是在已经存在的S – R 联结基础上建立的,与之不同的是,操作条件反射是从有机体(人类或低等动物)自发的行为开始的。
一个行为的出现如果一直更随着奖励,这一行为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加。
二.强化与惩罚操作条件反射关注的是某种类型的后果对行为出现频率的作用效果。
有些后果会使先前某行为出现频率增加,这些后果叫做强化;有些后果会使某行为出现频率减少,这些后果叫惩罚。
(一种后果是强化还是惩罚要取决于人与情境。
Eg:冬天与夏天的冰淇淋)有两种增加行为的基本强化策略:正强化以及负强化。
正强化使行为频率增加,是因为这一行为后面会跟随着奖励;我们还可以用负强化来增加行为的频率,这时要在行为出现时把不愉快的刺激撤销或减少。
操作条件反射的另一面就是减少我们不希望出现的行为。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停止强化,让这一行为慢慢消失(消退)。
我们也可以用惩罚来减少不合乎希望的行为。
从理论上讲,如果行为之后跟随者不利刺激(比如说电击),或跟随着积极刺激的撤除(比如拿走玩具),行为发生率就会减少。
【惩罚的有限性:1. 惩罚不能教给人恰当的行为,它只是减少了不合乎希望的行为的发生率。
2. 为了使惩罚有效,惩罚必须是即时性、恒常性的。
3. 惩罚会带来负作用:孩子可能会把其他行为与惩罚联系起来可能会把伴随着惩罚的厌恶感与实施惩罚的人联系起来可能会通过榜样习得不合乎希望的行为(eg:打人)4. 惩罚还会带来消极情绪,如恐惧和焦虑,强烈的消极情绪会干扰孩子学习恰当的反应。
因此,治疗师顶多会暂时使用惩罚来抑制不合乎期望行为的发生,随后再强化那些合乎期望的行为,而且只是在这两种行为不相容的情况下才会这么做。
】三.塑造逐步强化一系列合乎期望的行为。
(eg:精神病院病人去艺术治疗室;字母-发音-单词-句子-故事)四.泛化和分化泛化:被训练去啄大红圈的鸽子也会去啄橘色的小圈(尽管后者的发生频率不高),这一过程被称作刺激的泛化,它可以解释为什么人格特点会有跨情境的泛化。
(eg:孩子有礼貌被家人表扬,在外人面前也会有礼貌)只要泛化反应有遇到强化,这一行为就有可能继续下去。
分化:如果泛化行为没有得到强化,则(人或者生物)就很快能学会分化有奖励和无奖励的刺激。
(eg:孩子分清友好的和不友好的人)程序目的 应用 正强化 增加行为 行为以后给以奖励负强化 增加行为 行为之后撤销厌恶刺激消退 减少行为 对行为不施加奖励惩罚 减少行为 行为之后给予厌恶刺激或撤销正面奖励3. 社会学习理论行为主义使得美国大学中的心理学研究开始偏爱实验方法。
不过心理学家也对传统的行为主义提出了疑惑:“如果人只能从试误中进行学习,………那么人类生存的希望就会很小”这些心理学家也开始质疑,行为主义在其专业领域里的局限性是否太大了?由此,传统的行为主义开始发生变化,这些信出现的一系列理论后来被统称为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引进了“行为—环境—行为相互作用”的概念。
也就是说,不仅环境会影响人的行为,行为也将决定人会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这一环境反过来又会影响行为,如此循环反复。
别人对待你的态度(环境)部分取决于你是怎样做的(行为),你的行为也部分取决于别人怎样对待你。
有的社会学习理论家指出,人们经常自我强化。
如果行为符合了自己的内部标准或达到了个人目标,即使无人知晓,行为也能得到强化。
社会学习论者通过在其理论中加入许多曾被华生看做非科学的概念,帮人们搭建了一座从传统行为主义到人格认知流派的桥梁。
朱利安.洛特朱利安是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学习理论家之一。
他强调人类行为发生的原因远比那些低等动物要复杂得多。
他引入了一些“难以觉察的”概念来解释人类的行为和人格。
而这就是行为潜能(behavior potential )。
行为潜能就是在某一特定场合做出某种反应的可能性。
究竟是什么决定着行为潜能的大小?根据洛特的理论,回答这一问题需考虑两个变量:期望(expectancy)与强化值(reinforcement value )。
期望是你做一件事之前对其可能造成结果的估计,人的期望是基于上一次在相似情境中的感觉如何而得出的。
传统行为主义者也会对以上情境做出预言:人们更可能表现出那些被强化了的行为。
但是洛特与行为主义者不同之处在于如何解释这一行为。
行为主义者认为,操作条件反射联结(习惯)是被过去经验所加强的。
洛特则认为,人们越是经常从某一特定行为中得到强化,对这一行为在以后再被强化的期望就越强烈(如果没有得到强化,则得到好结果的期望就降低了)。
而当我们第一次遇到一种情境时,洛特认为我们靠的是泛化的期望,也就是指人内心关于自己的行动一般来说会导致怎样的强化和惩罚的想法。
根据洛特的理论,人们可以在其泛化期望的控制点的连续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处于这个维度一段的人是极端的内控取向;而另一端的人则是极端的外控取向。
洛特的模型中第二个成分是强化值,即比起其他强化来,我们更喜欢某种强化的程度。
我们赋予某种结果的强化值自然是随着情境的不同而变化的。
不过,对于各种强化,我们对它们的赋值大小也有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
4.社会-认知理论在传统的行为主义人格理论中加入认知成分,这一演化过程在阿尔波特.班杜拉的工作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班杜拉抛弃了激进行为主义认为人是由外界刺激塑造的被动接受者的观点。
认为人拥有使人类与动物截然不同的其他能力,而这些与思维和信息加工有关的东西却被行为主义所忽视了。
班杜拉称自己的理论为社会-认知理论(因为所忽视的东西与思维和信息加工有关。
一.交互决定论行为到底由内因决定还是外因决定,对此班杜拉提出了两个新观点。
他认为,行为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决定,但是,行为既非由单一力量决定的,也非由两种力量叠加决定的。
班杜拉提出了交互决定论(reciprocal determinism)概念。
就是说,奖励和惩罚之类的外因和观念、思维和期望之类的内因都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影响系统中的一部分,该系统不仅影响行为,也影响系统中的其他部分。
简单说,系统中的每一部分——行为、外因和内因——彼此互相影响。
注意图中的箭头都是双向的,表明模型中的每一个变量都可能影响其他两个变量。
这与激进行为主义不同,激进行为主义只用一个二因素的单向模型来解释人类行为,认为行为是外因决定的。
而在交互决定论模型的三部分中什么影响什么则取决于每一变量的强度。
二.想象与自我调节班杜拉归纳出在人类机能中独有的理解人格时必须考虑的几个特点:想象与自我调节。
与低等动物不同,人用符号和预见来指导自己未来的行为。
当人面对新问题时,并非每次都遵照试误模式,通过对奖罚做出反应来解决问题。
我们会想象可能的结果,估计可能性,设置目标并想出解决方法。
当然,过去的强化或惩罚的经验会影响我们的判断。
班杜拉还认为,大部分行为是在没有外部强化或惩罚的情况下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