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

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

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1.铜石并用时期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过渡性阶段。

又称金石并用时代。

为原始农牧业和手工业达到较高水平,主要使用石器并兼有少量小型铜器的文化发展阶段。

其显著特征是:主要工具和武器仍然是石器,在生产和社会生活领域石器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出现了数量不等的以红铜(天然铜)器为主体的金属器,采用冷锻和冶铸两种技术成器,多属小型工具和饰物;也有因自然共生矿资源比较丰富而产生的合金铜。

2.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Palaeolithic;距今约25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使用打制石器(见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从距今约25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

3.南方古猿南方古猿是早期人类,大约生活在距今500万年至150万年之间。

最初生活在非洲(大约300多万年前),南方古猿的头骨要比人类的短,其脑容量也要比人类的小,但脑结构已与人类相近。

他们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并使用天然工具。

研究南方古猿,对于探索人类的起源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4.元谋人学名元谋直立人(Homo erectus yuanmouensis),或称元谋猿人,是在中国发现的直立人化石。

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附近,共计左右门齿两颗。

后来还发现了石器、炭屑、和有人工痕迹的动物肢骨等。

元谋人的距今年代为170万年左右,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有争议,或为约60万年~50万年前左右)。

其可能生活在亚热带草原—森林环境中。

5.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科学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拉丁语:Homo erectus pekinensis),又称“中国猿人北京种”(Sinanthropus pekinensis),是生活在更新世的直立人。

其化石遗存于1927年在中国北京市西南的周口店龙骨山发现。

关于其年代的争议较大,一般认为约在距今50万年前。

而最近一项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应用Al/Be测年法的结果则把这一年代上推至68-78万年前。

另现代意义上的北京人,泛指居住或生活在北京的人。

6.直立人:直立人化石最早发现于爪洼,1891年荷兰Dubois发现一块头骨化石,后又发现骰骨化石,1894年正式命名为直立猿人,现称人属直立种。

中国境内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主要包括蓝田人、北京人、巫山人、元谋人等,中国最早直立人脑量为800-1000ml,一般认为直立人存在的时间为距今200-20万年补充:Homo erectus一类形态特征比能人进步但比智人原始的古人类。

曾称作猿人,含有从猿到人中间环节的意思。

生活在距今约180万~20万年前,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

直立人可能起源于非洲,一般认为大概是由能人进化来的,后来进化成早期智人。

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0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的;以后发现地点不断增多,主要集中在亚洲南部和中部、非洲东部和西北部及欧洲西部。

直立人头骨平扁,骨壁厚,眉脊粗壮,脑量平均小于1000毫升(从早期的800毫升左右增加到晚期的1200毫升左右)。

身材明显比南方古猿高大,平均身高为160 厘米,平均体重据估计约有60千克,肢骨与现代人差别不大。

有名的直立人化石,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中国的蓝田人和北京人、北非的毛里坦人等7.峙峪文化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

1963年发现于山西省朔县城西北峙峪村附近。

同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掘。

该文化以细小石制品为主要特征。

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距今28945±1370和28135±1330年(未经校正)。

8.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因此考古学家把他们叫做山顶洞人9.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Period)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

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

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

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10.老官台文化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

因首先在陕西华县老官台遗址发现而得名。

但该遗址内涵贫乏,后来发掘了规模较大、同类遗存内涵丰富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一般改称老官台文化为大地湾文化。

其年代距今8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省境内的渭河流域。

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种植黍等作物。

生产工具有石刀、石铲和石斧等。

制陶业很原始,采用泥片敷贴法。

陶器以圈足碗、彩陶钵与筒腹三足罐最具特点。

住房是圆形的,为半地穴式建筑。

储藏东西的窖穴亦是圆形。

居民死后埋入长方形土坑墓,随葬陶器等物品。

该文化的发现,对了解渭河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有重要意义。

11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

仰韶文化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当前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共计2040处,占全国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12.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 前2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

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带,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

因首先发现于大汶口,人们遂把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使黄河下游原始文化的历史,由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墓葬中,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13.北辛文化是黄河下游一种原始社会较早期的文化遗址,环鲁中南山地周围的兖州、曲阜、泰安、平阴、长清、济南、章丘、邹平、张店、青州、莒县、临沭和滕县等地,都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由于最早发现于江苏淮安青莲岗,考古界曾定名为青莲岗文化,后因该文化以滕县北辛遗址最为典型,遂重新定名为北辛文化。

主要遗址有山东滕县北辛、兖州三因、泰安大汶口、江苏邳县大墩子、连云港市二涧村和淮安青莲岗等。

碳14测定这种文化的年代在公元前5300年至前4300年之间,其后发展为大汶口文化14.齐家文化黄河上游是黄铜石并用时代因1924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首先发现而得名。

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900年。

分布在甘肃、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

共发现遗址350多处。

居民经营农业,种植粟等作物,使用骨铲、穿孔石刀和石镰等生产工具。

饲养猪、羊、狗与大牲畜牛、马等。

制陶业发达,双大耳罐、高领折肩罐和镂孔豆等为典型器物。

已出现冶铜业,有铜刀、锥、镜、指环等一类小型红铜器或青铜器。

住房多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地面涂一层白灰面,光洁坚实。

氏族公共墓地常位于居住区附近,流行长方形土坑墓,有单人葬,也有合葬,以陶器与猪下颌骨等为随葬品。

出现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的成年男女合葬墓,其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子。

这表明当时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女子降至从属境地。

反映出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形态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

15.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

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

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14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

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流域氏族的情况。

15.马家浜文化马家浜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为浙江省嘉兴县马家浜遗址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达浙江的钱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到前4000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

16.良渚文化良渚文化为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之一,分布地点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

1936年发现的该文化遗址,于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

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

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

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

17.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

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

18.饕餮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

此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研究者称为兽面纹,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

兽面纹有的有躯年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

19.云雷纹陶瓷器装饰的一种原始纹样,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的回旋线条。

圆弧形的也单称云纹,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

20.殷墟殷墟是我国奴隶社会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巳有三千三百多年历史。

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而驰名中外。

公元前十四世纪,商朝第二十位国王盘庚将其都城从"奄",即现在的山东曲阜,搬迁到风景秀丽、土地肥沃的"殷"地,即现在的安阳小屯村一带。

直至商朝灭亡,"溉"作为商之首都,共经历了八代十二王,历时273年。

后人称这段历史为殷朝,此地也被为殷都。

殷都被西周废弃之后,逐渐沦为废墟,被人们冠之于"殷墟"的称谓而闻名于世21.悬棺葬中国古代葬式的一种。

即人死后,亲属殓遗体入棺,将木棺悬置于插入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

往往陡峭高危,下临深溪,无从攀登。

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