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农村建设的特点与经验
作者:王朝明
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第07期
摘要:在2006年,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各地也根据这项要求进行了积极探索,并且获得了一定的经验。
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将实现人们的生活富足作为建设的目的,改变农村的整体形象。
新农村建设主要有三个特点,结构比较新颖,城乡关系比较特别,主体比较创新。
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既不是为了将农村转变成城市,也不是为了将农民只固化在农村。
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本文主要阐述了新农村建设的特点与经验。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特点;建设经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关心的问题,我们应该按照新时代的诸多需求,对农村进行全面的建设,包括政治的建设、经济的建设、社会的建设以及文化的建设。
通过进行全面的规划,来对城乡规划进行合理的管理,有效协调城乡空间的具体布局,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水平,此外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出现形式主义,要对村庄进行合理规划,对人们的生存环境进行治理。
将社会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好。
最终满足了国家提出的要求,成功的进行了新农村的建设。
一、新农村建设的特点
(一)产业结构新颖。
这种产业结构不仅体现在农业内部结构,还有服务业结构与工业结构。
农村服务业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1.建设农产品销售服务组织与农业生产服务。
例如:测土施肥、供应化肥农药以及防止病虫等一系列措施,并使其具有专业化的特点;2.为城镇居民所提供的旅游、欣赏以及休闲服务。
乡村旅游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并且随着不断开发一些新的事项,像浙江衢州的七里农家乐等,给城市居民提供欣赏自然风光的机会,体验农村淳朴民风,使之身心得到娱乐,使农业内部结构也得到了新的发展与创新。
(二)城乡关系结构特别。
对于农业社会而言,城市主要是农村商品采集以及农民消费的中心场所,城市手工业获得的技术经济效益只与农村农业所获得的技术经济效益有着细微的差别,城乡是共同发展的。
新农村建设不会只在二元社会结构的框架下来进行建设,因此新农村建设也呈现出城乡关系特别的特点。
这种特别主要体现在将户籍制度取消,使每个农民都享有平等的公民地位,在城乡之间建立了面向城市与农村的劳动力市场,赋予了每个农民与城市居民平等就业的权利;此外还在不断发展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像医疗事业、养老事业以及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等。
对建设城乡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新的统筹规划。
制定全民教育制度,将义务教育普及,发展推广公益性职业技术教育;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全新政策。
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对以往的一些政策以及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最终有效获得
了可持续发展的前进动力。
农村结构新颖除了体现在上述这些方面之外,还包括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新的组织结构也逐渐出现,这些都是经过互相对比的情况下比较特殊的深层次的结构,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成为了重要的内容。
(三)出现了新的主体。
政府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其发挥的职能已与以往不同,已经由单一的管理转变成为了管理与服务有效结合,并以服务为主。
政府行使自己的职责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城乡进行统筹规划与管理、为农村提供非常好的政策环境,并对农村建设新的基础设施。
在以往的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是计划经济时期,农民的主体作用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政府往往将自己的意志强行施加给农民,越俎代庖的情况以及好心不能得到认同的现象经常出现,这些行为主要是与没有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有关,最终导致政府与农民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
党中央也曾经提出,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动员农民及社会力量,这些都是由新农村建设的特点来决定的。
而对于社会问题,主要包括农民、农村以及农业这三个方面,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非常复杂,需要新农村建设者的不断探索、实践、创新。
农村经济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组织的出现最终有效动员了农民的力量。
建立了诸多如农村综合治理组织、浙江省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和谐促进会、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居家养老中心等有效机制,将社会问题有效解决,促进了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的经验
(一)管理民主化。
在党建方面加强与村民自治制度的有效结合,最终发挥出基层党支部核心的带头作用,此外还需发挥村民委员会自我服务以及自我管理的功能,最终打下坚实的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
1.试用支部书记“跨村任职”模式。
这种模式的实行,有效打破了传统的选举农村干部的局限性,将选人用人的视野在很大范围内进行拓宽,激发了村干部发展农村的激情,使其产生了危机意识与服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党群与干群之间的密切联系,加快了农村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2.采用“递进式”对村干部进行培养。
首先将农村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
然后是将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实现二者之间的转变。
最后是将二者培养成村干部。
在完成这递进式的干部培养之后,采取措施对党干部的自身素质进行加强。
首先对其进行党的理论知识、政策等教育,使其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民主法制教育,此外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村务活动,使之熟悉村务财务管理的整个流程,最终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
在对其进行教育锻炼的前提下,必须努力做到将使用与培养有效结合,使他们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加大生产力发展力度。
生产力直接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只有加大生产力发展的力度,才能够为新农村的建设奠定一定的基础,最终确保农村又快又好的发展。
1.进行资源的优化组合。
首先,确定旧村改造工程,以并村、并乡镇、并学校为契机,加大中心村、中心集镇建设力度,这样就可以合理地加强农民的集中度,打破以往的局限,对农村环境进行整治。
其次,将劳动力资源进行有效转移。
村党支部要支持经济实体引进培育,发挥党员作用,对村民的劳动力进行集中全面的培训,然后将培训合格的农民引进企业工作,这样不仅解决了企业员工短缺的问题,也为村民开辟了就近就业增加收入的新途径。
2.积极发展涉农产业。
首先引进项目,财政部门要因地制宜地设立新农村建设的特扶项目,支持新农村建设,促
进县域经济发展,金融部门要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也可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项目建设。
这样就可以为农村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将自力更生与政府扶持进行有效结合,最终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三、总结
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提倡的是构建和谐、文明与民主的新农村,最后将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充分协调,促进其发展。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不仅要关注生产与生活的发展,也要注重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建设生态文明,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培养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新型的农民,共创美好家园。
建设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足、乡风淳朴以及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一定要切合当地的实际,认真做好统筹与规划,积极采纳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以为民服务为真正目的,不断总结经验,探索科学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文建龙.论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8,6(15).
[2]朱启臻.论新农村的特点与新农村建设[J].林业经济,2006,12(15).
[3]王小琴.论新农村建设的实现途径[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