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汉代墓志铭图篇一:墓志铭墓志铭初探【摘要】墓志铭是我国古代墓葬中一种重要的出土文物,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社会研究价值。
墓志铭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探索、成熟、高潮、衰落的逐渐演变。
墓志铭漫长的演变过程对于弥补历史文献遗漏、认证墓主人的身份、考究时代的家族观念和社会风俗、精神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墓志铭演变过程研究价值一、墓志铭什么是墓志铭?《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的解释:“埋入墓中的记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迹的文字。
由于在志文之后附有用韵语所作之铭,故又称为墓志铭。
一般多刻于石上,也有写刻于砖上的,还有个别的是用铁铸或瓷土烧成的。
”墓志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刻有文字的物质载体,如上述所说石、砖等;二是指其上的文字。
“铭”是指志文后面的韵语部分,一般来表达悼念哀思之情。
二、墓志铭的演变过程我国墓志铭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萌芽、探索、成熟、高潮、衰落的过程。
(1)萌芽期关于墓志铭的萌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让各方都信服的统一的说法。
在张同印《隋唐墓志书迹研究》中,他认为:“关于墓志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秦汉砖。
1972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侧的秦刑徒墓中发现了一批刻画在砖石上的文字,内容是姓名、籍贯一类;……汉代刑徒砖文的内容更加的具体详尽,一般注名死者的姓名、籍贯、身份、卒死的时间,有的甚至标明死者尸骨所在的位置,以备家属祭奠、迁葬。
”当然,无论是秦代还是汉代的刑徒砖文,从形制到内容都与后来的墓志有很大的区别。
但是,秦代刑徒砖初步具有了墓志的某些性质,其目的和作用与后来的墓志有许多相同之处:埋于墓穴之中;标明死者的姓名、身份;对墓穴起到标识作用。
刑徒砖文内容虽然简单,与后来墓志的基本目的相同。
日本的比野文夫在他的《关于墓志的起源》一文中称:“由于魏晋时代严禁在墓前立碑,迫不得已,在墓中埋下小型的碑来代替墓碑,这被看作是墓志的起源。
”冯时、金文馨《墓志起源刍议》认为:“墓志的完整形式包括首题、志文及颂文三部分内容, 现存的秦汉志墓文字显然不具备这种形式;……据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的考订, 我国墓志的起源可溯至秦代”。
其实,到目前为止,流行最广的说法就是,魏晋时期的严禁碑令。
东汉末年,曹操严禁碑令,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但是人们对于死者的悼念和寄望之情无以寄托和表达,只好偷偷地把碑迹埋藏于地下,久而久之,人们也就忘记了最初埋葬碑迹的初衷,即使到了后来,朝廷不再禁止碑令,人们还是习惯性的在墓葬中埋葬碑迹,这也就形成了后来的墓志铭。
在笔者看来,魏晋时期乃是真正的墓志铭的萌芽开端,是墓志铭正式开始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出现的时期。
1973年出土于南阳市东郊的曹魏墓中的许阿瞿墓志铭画像石,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墓志铭,被文物专家定为“国宝”。
墓志铭画像石上面不仅雕刻有精美的图案,同时还锲刻有墓主人的名字和确切的纪年等文字;墓志铭铭文为四言韵文,语句流畅生动,书法方正整齐自然,具备了墓志铭所有的内容和规制,可看做墓志铭的萌芽。
由此可以看出,魏晋时期是墓志铭的萌芽时期。
(2)探索期墓志铭不是一夜之间诞生的,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时期。
刘凤君《南北朝石刻墓志形制探源》提出:“我们可以把东汉魏晋时期看作是墓志产生和探索的时期。
”首先,从目前考古发现的资料看,东汉魏晋时期墓中的石刻题纪还没有称“墓志”者,名称也不甚统一。
刘凤君在《南北朝石刻墓志形制探源》中称:“有的叫‘枢’,如‘郭氏(即郭槐)之枢’,枢,即墓。
东晋王兴之命妇宋和之墓纪称王兴之墓为‘君枢’。
有的直接称‘墓’,如‘刘氏(即刘韬)之墓’。
有的称铭,如‘王浚夫人华氏之铭’,十六国前凉梁舒墓纪还称‘墓表’。
”这些石刻题纪,虽多数内容简单,也没有明确称为“墓志”,但其作用和后来的墓志一样,都是“刊石纪终,伸示来世”,所以它们都是墓志。
其次,墓志铭形制样式较多,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碑形墓志、长方形墓志、方形墓志、龟形墓志等,另外还有一些不规整的形制。
山东邹县西晋永康二年(公元301年)刘宝墓志铭就是圆首碑形;山东寿光县发现的北魏末年普泰元年(公元531年)贾瑾圭首碑形志;洛阳东汉延平元年公元(106年)贾武仲妻马姜墓志纪,是目前发现的汉代墓中长方形墓志的比较特殊的例子。
通过出土的墓志形制可以看得出,魏晋时期的墓志一方面,整体上还是东汉时期的比较古拙质朴的形制,另一方面,也承袭了十六国及其当代的一些变化。
再者,墓志的大小不定,差别很大,尚无统一的定例。
《魏故元氏薛夫人墓志》高宽仅为39厘米, 而《魏故始平王( 元子正)墓志》高宽达80厘米;《魏元恭墓志》高宽也有72厘米。
前者与后者相差将近一倍。
证明了此时的墓志铭尚无固定的规制,还处于不断地探索阶段。
最后,墓志铭的文体尚处于探索阶段。
墓志铭的文体和当时的流行文体相关,当时流行的文体有骈文,还有散文等,为了表现作者的文采,多承袭《诗经》以四言韵语,风雅蕴藉。
如晋《王浚妻华芳之铭》:“大夫人在堂,勤执妇道,率礼不越,竭心朝夕,恭谨妇也”;北魏《夫人李矩兰墓志铭》:“逮事太夫人,曲尽妇道,造次靡违,颠沛必是”,“太夫人衣食服玩,躬自尝制”。
在这两则墓志铭中,采用的就是四言韵语。
北周《寇峤妻薛夫人墓志》载,寇峤前后夫人,各有二子,“夫人以眇眇之年,鞠孤孤之胤。
”在这一则墓志铭中,我们可以看到北周时期一方面仍在承接汉以来形成的用韵、用赋的习惯,同时也有了南北朝以后的墓志铭的文体制式的端倪。
(3)成熟期南北朝时期在墓志铭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墓志铭发展到了成熟时期。
说它成熟主要是墓志铭的形制开始逐渐定型,并且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也没有了太大的变化。
首先,在目前出土的墓志铭中,第一次明确的出现了“墓志铭”的字样。
山东益都出土的刘宋大明八年 (464)刘怀民墓志铭,不仅内容完整,而且出现了“墓志铭”的字样,是现存的最早的明确出现“墓志铭”字样的墓志铭。
其次,就墓志形状而言 ,大体可分为碑形、长方形、正方形 ,以及非常罕见的龟首趺形等。
南北朝以前的长期的时间段内,墓志铭一般以碑形和长方形为主,北魏迁都以后,方形墓志铭逐渐多了起来。
至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刘凤君先生在探讨墓志定型为正方形志石和盝顶盖的成因时认为:“ 志石方而表示地 ,志盖覆斗形表示天。
‘ 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 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
从这里可以看出,墓志铭方形形制的出现,和北魏迁都洛阳,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有着很大的关系。
北魏政权在中原地区的建立,促进了墓志铭形制的转变。
再次,墓志的材质有石、砖、陶、瓦之多,南北朝以后的定型墓志以石质盝顶盒式为主,分为志石与志盖两个部分。
就目前出土的墓志铭来看,大部分以石质的居多,很少见到陶制及其瓦制的。
这可能和当时的习俗有一定的关系,同时还和石质的易以保存,瓦制的不易长期保存有一定的关系。
最后,随着墓志铭的形制,材质的固定下来,人们除了关注墓志铭的悼念作用之外,也逐渐的追求其他的以外的东西。
比如,墓志铭的书写,字体,还有墓志铭上也逐渐的刻有一定的花纹,甚至有的花纹纹样精美,即使到了今天,也是不错的雕刻作品。
而墓志铭的书写也逐渐开始有了从事书写墓志铭的人(但是还不是专业的墓志铭撰稿人),他们大多是一些下层的或者是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当然,其中也不乏名人的字迹。
墓志铭上的字体,已成了研究那个时代字迹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同时,也是书法界不可多得的瑰宝。
(4)高潮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虽然政治上混乱不堪,可是精神上的自由却促进了墓志铭的发展,经历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隋唐时期墓志铭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顶峰。
首先表现在,墓志铭的数量多。
到目前为止,仅建国以后,隋唐时期出土的墓志铭就有五、六千方之多,而宋代到目前为止仅出土一千多方,唐墓志铭的总量是在其他任何一个王朝时期都没有的成就,在数量上达到了一个高潮。
其次,内容上,墓志铭的所有者不再只是上层的贵族、皇室,逐渐的蔓延开来,直至下层普通民众。
甚至还有宦官的生平及其信仰尤其对于佛教的信仰,而且数量众多。
西安碑林博物馆现藏唐代宦官及宦官之妻墓志共有 56方。
普通士族的女性也开始进入了墓志铭的记载行列,甚至包括日常的婚丧嫁娶。
这在历史上是一个决定性的突破。
《唐代墓志汇编》“贞观014” 《李彦墓志》 : ?罔职州县,肆志丘园。
钦梁竦之高蹈,长叹长吟;同马相之下涤, 或朝或市。
慕充耽学, 寓目旗亭;如婴缔交, 游心闤闠……岂期隙光瞬转, 阳乌不搏;圭影倏移,阴菟遽惊……(贞观四年)二月丁酉二十四日庚申, 迁窆于北邙山之阳千金乡。
恐海田贸黄壤,陵谷改玄扃, 篆徽猷于湮础,志清德于佳城。
?这一方墓志铭记载的便是平民的生活志趣。
再者,出现了专门的职业撰稿人,包括专门以代为别人起草状子等文书、家书、墓志文之类为生者, 也包括有官职或其他固定职业,但又有文才又有名气,经常受人之托, 为别人写文章者。
另外,墓志铭的书写体例有了固定的模板。
《唐代墓志汇编》“永徽055”《赵安墓志》:“永徽三年岁次壬子十月十三日, 乃招魂与夫人王氏同葬于河南县平乐乡之里〃〃〃〃〃〃惟斯弈叶, 远振家声, 备诸文史,非假言名。
象贤是继, 道冠人英〃〃〃〃〃〃苍茫丘陇, 萧索风烟。
(来自:WWw. : 汉代墓志铭图)”《唐代墓志汇编》“永徽064”《张钦墓志》:“永徽三年岁次壬子十二月甲申朔一日甲申, 与夫人成氏合葬于邙山之阳〃〃〃〃〃〃惟斯华胄, 弈叶簪缨〃〃〃〃〃〃象贤是继, 道冠前英, 备诸缣素, 讵假言名〃〃〃〃〃〃苍茫丘陇, 萧索风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