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遥感的数据采集技术

基于遥感的数据采集技术


2.遥感平 台与传感 器
(1)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选择依据:
选择遥感平台的主要依据是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 一般说来,近地遥感地面分辨率高,但观测范围小; 航空遥感地面分辨率中等,其观测范围较广;航天遥 感地面分辨率低,但覆盖范围广。 一般来讲遥感平台与遥感影像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① 平台的运行高度影响着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 ② 遥感平台的运行周期决定着遥感影像的时间分辨率; ③ 遥感平台的运行时刻决定着探测区域的太阳高度,从而 间接决定着遥感影像的色调及阴影;
21
A.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
物体反射电磁波的性能通常用“反射率”或者“亮 度系数”表示。
地物反射率的大小,与入射光的波长、入射角的大 小以及地物表面颜色和粗糙度等有关。一般来说, 反射入射光能力强的地物,反射率大,传感器记录 的亮度值就大,在像片上呈现的色调就浅;反之则 深。这些色调的差异是遥感图象目视解译的重要标 志。 亮度系数是指在相同光照条件下,物体的亮度值与 标准反射面(常为硫酸钡板)的亮度值的比值,常 用百分数表示。
发射率=观测物体的辐射能量与观测物体同温的 黑体的辐射能量

发射率随物质的介电常数、表面的粗糙度、温 度、波长、观测方向等条件变化,取0到1之间的 值。
根据发射本领的变化规律,把物体一般分为三种 类型: (1)黑体 (2)灰体(grey body):发射率与波长无关的物体 (3)选择性辐射体:发射率依波长而变化的物体
电磁波谱与可见光谱
a 电磁波谱
b 可见光谱
遥感中常用的各光谱段
紫外线:0.01—0.4m,太阳辐射含有紫外线,通 过大气层时,波长小于0.3m的紫外线几乎都被吸 收,只有0.3—0.4m波长的紫外线部分能够穿过 大气层,且能量很小。 主要用于探测碳酸盐岩的分布。碳酸盐岩在0.4m 以下的短波区域对紫外线的反射比其它类型的岩 石强。也用于油污染的监测。因为水面漂浮的油 膜比周围水面反射的紫外线要强烈。 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对紫外线的强烈吸收和散射作 用,通常探测高度在2000米以下。
(2)大气窗口:
有些波段的电磁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层时衰减较小 (发射和吸收较小),即透射率较高,这个波谱 范围,叫做“大气窗口”。
电磁波谱中的遥感波段应当选择在相应的大气窗口范围内,这 样才能保证收集到足够的地物辐射或反射的电磁辐射信息。
1/14/2013 14
0.3-1.3m
这个窗口包括紫外(0.3-0.38m)、可见光全部 (0.40-0.76m)和部分近红外波段(0.76-1.3m ),属于地物的反射光谱。这个窗口对电磁波的
(1)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电磁波(electromagnetic wave):在真空或物质中 通过电磁场的振动而传输电磁能量的波。光波、热 辐射、微波、无线电波等都是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 荡在空间的传播。 实验证明,射线、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 线、微波、无线电波等都是电磁波,只是波源不同 ,波长(频率)也各不相同。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 中的波长(频率)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叫做电磁波谱。
1/14/2013 20
(4)地物的光谱特性
自然界中任何地物都具有其自身的电磁辐射规律,物 体反射和辐射电磁波的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物 体本身的理化性质,也与来自周围的电磁波辐射 强度有关,将地物的这种反射、发射、吸收、透 射电磁波以及反射和辐射强度随波长的改变而改 变的特性称为地物的光谱特性。
1/14/2013
1/14/2013 19
传感器所接收到的辐亮度包括6部分:
L=Ls+LD +LA LT+Lup+Ldn
Ls、LD分别表示地物对到达地 表的太阳直射辐射、大气的天 空光在传感器方向的反射辐亮 度;LA表示大气散射的太阳光 直接进入传感器的辐亮度;LT 表示地物向传感器方向发射的 热辐射引起的辐亮度;Ldn表示 大气向下的热辐射经地物反射 后进入传感器的辐亮度;Lup表 示大气向上的热辐射直接进入 传感器的辐亮度。
透射率达90%以上。在日照条件好的情况下,可以
采用摄影方式成像,也可以用扫描方式成像。目
前胶卷感光条件最好的是在0.32-1.3m范围,超
出这个范围则不能采用摄影方式的传感器。
1.3-2.5m
这个窗口位于近红外波段的中段,属于地物反射 光谱,但不能用胶片摄影,仅能用光谱仪和扫描 仪来记录地物的电磁波信息。该窗口又可分为 1.5-1.7m和2.0-2.5m等两个窗口,它们的透射 率都近80%。目前近红外窗口应用不多,但在某些 波段对区分蚀变岩石有较好的效果。因此在遥感 地质应用方面很有潜力。例如,陆地卫星4、5号 的专题制图仪就设置有1.55-1.75m和2.082.35m两个波段。

0.05-300cm
这个窗口是微 波窗口,属 于发射光谱 范围。这个 窗口不受大 气干扰,是 完全透明的 ,透射率可 达100%,是 全天候的遥 感波段。
(3)辐射传输理论
遥感中的辐射源有两类:
① 自然辐射源:包括太阳辐射和地球的电磁辐射。
② 人工辐射源:人工辐射源主要指主动式遥感的辐 射源,人工发射一定波长、一定功率的波束,然 后再接收该波束被地物散射后返回的后向反射信 号,从而探知地物和测距,称为雷达(radar)。
可见光: 0.4—0.7m,是遥感中最常用的波段
。尽管大气对它也有一定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它
仍是遥感成像所使用的主要波段之一。在此波段
大部分地物都具有良好的亮度反差特性,不同地 物在此波段的图象易于区分。
红外:0.7—1000m。 划分为:近红外(0.76—3.0m)、中红外(3.0— 6.0m)、远红外(6.0—15.0m)和超远红外(15— 1000m)。近红外与可见光相似,又称光红外。中红 外、远红外和超远红外是产生热感的原因,所以称为 热红外。物体在常温范围内发射红外线的波长多在3— 40m之间,而15m以上的超远红外易被大气和水分子 吸收。 在遥感中主要利用3—15m波段,更多的是利用3— 5m和8—14m。红外遥感是采用热感应方式探测地物 本身的辐射(如热污染、火山、森林火灾等),所以 不仅白天可以进行,夜间也可进行,能进行全天时遥 感。
微波: 1mm—1m。分为:毫米波、厘米波和分米
波。微波辐射和红外辐射都具有热辐射性质。由
于微波的波长比可见光、红外线要长,能穿透云
、雾而不受天气影响,所以能进行全天时全天候
的遥感探测。微波遥感可以采用主动或被动方式
成像,另外,微波对某些物质具有一定的穿透能
力,能直接透过植被、冰雪、土壤等表层覆盖物
三、 基于遥感的数据采集技术
1.遥感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遥感平台与传感器 3.遥感图像及其特征
4.遥感处理的基本流程与技术
5.遥感应用
1.遥感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遥感就是从远
处在不直接接 触地表目标物 和现象的情况 下获取其信息 的科学和技术。
遥控 遥测
1/14/2013 3
遥感技术的含义
利用先进的对地观测探测器对目标物进行遥远 感知的整个过程,通过装在平台上的传感器来 收集(测定)由对象辐射或(和)反射来的电 磁波,并将地面目标信息转换成图像,然后根 据事先掌握的各类物质波谱特性,再通过对这 些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获得对象信息的技术。
地物光谱 时间特性:
指同一位置上的同一地物,由于时间的推移,该地物在一段 时间内光谱特性的变化。
地物光谱空间特性 :
空间特性是指同一类地物,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光
谱特性可能存在的一些差异和变化。
1/14/2013 28
B.地物的发射光谱特性
根据近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任何物质的温度大
于绝对零度时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等微粒在不
停地做热运动,都有向周围空间辐射红外线和微
波的能力。通常地物发射电磁辐射的能力是以发
射率作为衡量标准。地物的发射率以黑体辐射为
基准。
黑体是指入射的全部电磁波被完全吸收,既无反 射也没有透射的物体。 在遥感中,当观测热辐射的温度时,由于通常观 测的物体不是黑体,所以必须使用发射率( emissity)进行修正。对于某一波长来说,发射 率定义如下:
3-4m、 4.5-5m :这个波段属于中红外波段。通 过这个窗口的可以是地物反射光谱,也可以是地 物发射光谱,属于混合光谱范围。中红外窗口应 用很少,目前只能用扫描方式。 8-14m :这个窗口属于远红外波段,是热辐射光 谱。在这个波段范围内由于臭氧、水汽及二氧化 碳的影响,使窗口的透射率约为60—70%。由于 这个窗口是地物在常温下热辐射能量最集中的波 段,所以对遥感地质有用。目前主要是利用扫描 仪和热辐射计来获得地物发射的电磁波信息。
遥感的物理基础
遥感的理论基础就是物体的电磁辐射,电磁辐射
是能量传播的一种形式。被动遥感系统中的主要 辐射源是太阳,太阳辐射出的电磁波能量穿过大
气层达到地表,被地物吸收、透射,一部分被反
射后又经大气吸收、散射到达传感器,被记录成
遥感资料和图象。此外,所有温度高于绝对零度
的物体也都向外发射电磁辐射。所以电磁辐射是 传感器与远距离物体之间联系的环节。
1/14/2013
④ 遥感平台运行稳定状况决定着所获取遥感影像的质量。36
一切物体只要它不是处在绝对零度,总是不断地 发射辐射。 物体的温度愈高,发射出射度就愈大,而最大发 射出射度的最大波长就愈向短波方向移动。
当温度一定时,每一种物体都有自己固定的发射
率。同样的物体不同的温度其也是有差异的。
C.地物的透射特性
有些地物(如水和冰),具有透射一定波长的电 磁波能力,通常把这些地物叫做透明地物。地物 的透射能力一般用透射率表示。透射率就是入射 光透射过地物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百分比,用 表示。
1/14/2013
5
遥感作为一种空间数据采集手段,具有以下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