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提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天桥岭林业小学兰新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数学教学技能,已越来越受教师的重视。
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
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如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等。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因此,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每位教师认真研究和探讨,本学期,我把“精心设计教学重点处有效提问”作为自己的子课题进行研究,一方面通过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思考如何增强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改进和提高课堂提问的基本技能。
下面是我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1、精心设计问题
(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感情色彩,努力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境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
教师若能抓住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接受信息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心理失衡提出问题,特别能打动学生的心。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考虑到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都有一定的过程,新知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例如“平均分”就是认识分数的基础,因此我牢牢地抓住“平均分”精心设计问题,我设计了一些利于学生思考并能激发学习兴趣的问题,例如“把两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几个? 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几个?用我们过去学过的数字还能表示吗?”学生非常感兴趣,这样很自然地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基础上的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
系,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了学生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善于处理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2)、抓住知识点的坡度提问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设计提问要讲究坡度。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重点,就是理解分数的意义,我先让学生动手折出一个圆片的1/2,在此基础上我提出问题:你能折出一个正方形的1/4吗?和小组同学讨论一下,看看怎样才能折出1/4,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然后让学生观察,为什么折法不同,都是这个正方形1/4,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虽然折法不同,折出的形状也不同,但只要是平均分成了4份都是这个正方形的1/4,这样巧妙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了铺垫,减缓了思维的难度。
(3)、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
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
例如: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对学生的数学建构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一题多解,就是“求异”,即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和原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更多更新的可能的方法。
通过一题多解的讨论,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样想?”让多种信息互相交流,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寻找答案。
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把握提问火候
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看准火候。
提问的课堂时机:一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
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随意问”,随意问会产生两种不良的情况,一是问得过深,脱离学生的实际,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问得过浅,学生无须思考就能回答,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
出回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的同学来回答,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
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我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做出更多的以证据为基础和更具有预见性的回答;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评论会显示更大的自信;学生的成就感明显增强。
3、优化提问的情感氛围
“情绪是思维的催化剂。
”小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控制,易被具体情境感染。
因此,营造积极的提问氛围,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能有效地感染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我设计了有趣的“摸球”游戏,我把两个盒子里放进各种颜色的小球,并将放小球的过程完整地展现给学生,然后我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如“在一号盒子里会摸出什么颜色的小球,谁来摸一摸,如果再请同学来摸,还会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猜一猜;在二号盒子里会摸出什么颜色的小球?谁愿意实际摸一摸?”这些问题情境的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都跃跃欲试,通过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等一系列探究活动,感受“一定”、“可能”、“不可能”形成的条件,使学生亲历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随机性,尝到探索成功的乐趣。
再如,在拓展练习中,我设计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看到你们玩得这么高兴,老师还想设计一次摸球游戏,想请你们帮帮我,你们愿意吗?”这一问题的设计,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同学们信心百倍,能积极地讨论,在探究中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方法的理解逐步深化、逐步提高。
学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热情地为他们创造吐露思想的机会。
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教师亲切、赞赏的言行中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另外,教师还要在学生之间营造一种竞争、合作的气氛,充分发挥动态的集体力量,激发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间的交往,引导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思维撞击,提高学生思维兴趣。
4、提问要面向全体
提问活动是全体学生同教师的信息交流,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答问的机会。
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
选择恰当的提问对象,有助于培养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例如,对优等生提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激励其钻研;中等生则以一般性问题,助其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学趣,培养良好的思维情绪;而后进生宜问一些浅显的,如简单判断性、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问题,并设法创造条件启发其思考,使其在成功中勃发思维的激情
5、及时给予反馈
有的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不作评价,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或者评价含糊其辞,叫学生如坠云雾,摸不着头脑;或者只说缺点,不说优点;或者过早把答案告诉学生,代替学生思维。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后,给予客观的、鼓励性的评价或必要的指引。
提问时适当运用“说说看”、“勇敢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性语词,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些心理障碍,诸如害羞、畏难等。
对于后进生,还可用一些浅显问题,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推动积极思维。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
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