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幸福指数调查报告

大学生幸福指数调查报告

构幸福大学筑美满未来----关于“湖师大学生幸福指数”的调查研究□徐清(地理科学系1104班)【摘要】幸福指数是人们幸福感的度量值,它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程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

目前西方很多国家纷纷研究并计划设立衡量人们幸福感的指标,使它与GDP一样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

可以说,幸福指数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它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

大学作为大社会中的一个小社会,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同时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特别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工作、家庭、婚恋、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对幸福的追求历程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因而,对大学生幸福话题的观照应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幸福观、提高大学生追求幸福的品质和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对幸福生活的建构,是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基本内函。

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状态,构建和谐校园,本班对我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重点分析我校大学生在友好关系、自我价值、健康关注等方面的情况。

基于调查,提出提升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湖师大学生幸福指数现状一、调查背景幸福指数是人们幸福感的度量值,它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程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

目前西方很多国家纷纷研究并计划设立衡量人们幸福感的指标,使它与GDP一样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

可以说,幸福指数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它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

大学作为大社会中的一个小社会,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同时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特别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工作、家庭、婚恋、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对幸福的追求历程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幸福状况,提高大学生追求幸福的品质和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对幸福生活的建构,我们小组从性别、户口以及性格三方面入手,展开了系列调查。

并基于调查,提出增强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议。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1、调查对象:此次调查的对象为黄石市湖北师范学院各院在校大学生。

2、调查方法与过程:本次调查以问卷法与访谈法为主,辅以文献法。

问卷由23道题目组成,主要围绕学生本身性格,与外界交往,以及家庭关系等方面展开。

本次调查以抽样方式进行,抽取本校地科、国际、化环、机电、计科、教技、教科、经管、历史、马院、美院、生科、数统、体院、外院、文理、文学院、物电、音乐、信工、政法、综合学生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为239份,有效回收率为80%。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然后汇总数据,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三、关于大学生幸福指数调查的概述(一)主观幸福感概述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关于SWB的结构,一般认为主要有三个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目前,有一种新的观点,把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合并成一个维度—情感平衡度,指与消极情感体验相比较占相对优势的积极情感体验。

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主观性:指对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行动者本人设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准则;(2)整体性:指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它既包括认知评价也包括情感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3)相对稳定性:尽管人的心境会受新事件的影响,但瞬间快乐的心境不一定能够导致长期的幸福感。

研究者认为,主观幸福感并不随时间的流失或环境的一般性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

从长期看,主观幸福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值(二)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现有研究表明,整体上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

在情感体验中,大学生的积极情感较多,消极情感较少,积极情感高于消极情感。

但是仍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这部分人的比例在10%左右。

(一)主观因素1.人格。

主观幸福感在不同时间是相当稳定的,它与稳定的人格特质高度相关。

人格的五因素,即:开放性、公正性、宜人性、神经质性和外倾性,它们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不同。

在吴利国和闫荣双的研究中,神经质和外倾分别与主观幸福感有较高的正相关,而其他三因素不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

因此,近年来各国许多理论和实验工作都集中于研究主观幸福感与神经质和外倾之间的相关关系。

国内有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表明,主观幸福感与外倾正相关,与神经质负相关。

2.自尊。

Diener(1984)的研究认为,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正相关。

在众多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中,自尊是预测生活满意度的最佳指标之一。

随着大学生对自我的关注加强,自尊就成为影响其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自尊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预测作用较强,高自尊的个体对自我持肯定的正向评价,普遍认为自己比较出色,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缺点,对自我较为满意,自我接纳与和谐程度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较多,消极情感较少,因此幸福感体验较高。

低自尊的个体则与之相反。

张雯、郑日昌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显著相关(r=0.37)。

但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正相关不具普遍性,在集体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的社会文化中,高自尊感并不一定意味着高幸福感。

3.归因倾向。

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它可以分为控制源和稳定性两个维度。

个体行为的原因有两类,一是外因,如环境、任务难易等;二是内因,如能力、动机等。

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形成不同的行为模式。

内控者倾向于把行为后果看作是由行为本身决定的,而外控者则认为是由行为以外的因素决定的。

张雯、郑日昌研究表明,大学生不同的归因倾向对其主观幸福感存在一定影响,且归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又有一定的作用范围。

内控者、介于两者之间者幸福感指数均较高,且无显著差异;外控者幸福感较低,与内控者、介于两者之间者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

4.自我价值感。

个体的价值取向(内部取向或外部取向)对主观幸福感有影响。

Kennon.M.Sheldon等的研究表明,对于成人来说,内部价值(如自我成长、自我目标实现、自我接受等)比外部价值(如健康、财富、地位、形象等)更有可能使人体验到主观幸福感。

在严标宾、郑雪和邱林等人的研究中表明,对于大学生来说,内部价值(自我目标的实现、学习能力、道德水平等)表现为自我目标的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和道德水平的提高等,它们都与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

(二)客观因素1.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对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

Triandis认为,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人必须时刻保持和他人的协调(如服从他人的需要和期望),这有利于使他们体验到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也就是说,对个体而言,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由严标宾、郑雪和邱林等人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对于大学生而言,主要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恋爱关系、室友关系)确实是其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与家庭、恋爱和室友的相关关系极为显著。

2.经济状况。

对于经济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论。

有研究认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另外的研究则认为,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经济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就很小了。

多数大学生并未有经济收入,他们的经济状况只表明父母的经济能力。

严标宾等的研究发现,低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低于平均或高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

3.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

Heady &Wearing的研究表明,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大学生虽然已步入成年初期,但生理成熟并不意味着心理成熟、社会性的成熟。

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引起主观幸福感的变化。

严标宾等研究认为,各种生活事件(正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都没有对大学生产生明显的影响。

我国大学生对于幸福感更多的是采取“未来取向”而不是“过去取向”的乐观态度。

(三)主观幸福感的培养从个体自身和外部环境条件考虑,可从内外两个方面来提高主观幸福感。

首先,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由于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存在高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提高自尊和改善自我评价的方式来提高主观幸福感。

因为归因方式、自我价值感和消极的自我暗示会影响自尊的高低,所以要培养高自尊感就应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1)由消极的归因方式转变为积极的归因方式,所谓积极的归因方式是指将行为的成功归为内部可控因素,例如努力程度。

而将行为的失败归为外部不可控的因素,例如,运气,任务难度等。

(2)提高自我价值感,具体的做法是给自己设定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取得成功的目标,通过完成这些目标来培养自己的自我价值感,从而乐纳自己,正确的评价自己。

(3)纠正消极自我暗示的思维模式,部分个体之所以存在消极的自我暗示,其原因是片面的夸大了外部条件的困难性,同时贬低了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

因此,通过理性的分析外部因素的限制因素和内部可利用的资源来克服消极自我暗示的影响。

其次,从社会因素,尤其是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学校来看,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改善:(1)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生活辅导,通过心理认知水平和情感控制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定恰当的期望值,从而把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与个体实际结合起来。

(2)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满足大学生的多种心理需求。

尽可能多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拓视野,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求职、社会交往、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创设大学生生活的良好情境,环境育人,从而为其对生活的主观认识达到一个希望的水平。

(3)建立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发挥班集体的积极的社会支持作用。

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增加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对于大学生来讲,班集体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社会群体,对内向性格的学生引导其进行主动的人际交往,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使其融入集体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幸福体验,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不仅仅会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可以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总之,作为大学生,虽然心智和生理已经成熟,但是由于大学生还处在学习阶段,社会经历还很浅薄,人际交往还很简单,因此关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注意培养其良好的主观幸福感是很有意义的,主观幸福感的良差将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工作表现和人际交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