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新闻稿件的分析与选择一、概念题1.稿件失实答:稿件失实是指新闻稿件所写的内容不真实,即新闻所反映的客体缺乏客观根据,具有主观成分。
新闻内容失实主要有两种情况:①新闻作品中基本事实不真实,即新闻作品中的“事实”与客观存在的事实不符;②新闻作品中反映的内容不全面,所反映的内容不是事实的全部。
稿件失实的表现形式包括虚构、添加、拼凑、夸张、偏颇、孤证、回避、幻影、假象等。
2.更正答:更正是指在办报实践中,由于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原因,新闻报道中会出现差错,报纸对这些差错采取的补救措施。
需要更正的差错大致有两类:①新闻事实方面的差错;②新闻报道的立场观点有错,即记者或作者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判断和价值评价不当,而编辑没有发现其中的问题,未能把好关,导致稿件产生不良影响。
3.接近答:接近指新闻报道的内容与受众的接近性。
具体来说,接近有两种含义:①新闻所报道的事件或人物在地理上与受众靠近;②报道的内容与受众心理贴近,能唤起读者的关注、同情和共鸣。
一般说来,人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要比对发生在远处的事更加留意、更想知道究竟,这也是新闻媒体大都比较重视本地区新闻的原因。
心理上的接近性则是一种复杂意义上的接近,它与人们普遍具有的好奇心、同情心有关。
4.新闻报道内容失实答:指新闻报道中的内容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现象。
新闻报道内容失实主要有两种情况:①新闻作品中基本事实不真实,即新闻作品中的“事实”与客观存在的事实不符,使受害人名誉受到毁损,构成侵权;②新闻作品中反映的内容不全面,所反映的内容不是事实的全部.而是事实的一部分,即主要内容、基本内容贬损他人名誉,造成社会评价降低。
5.新闻侵权答:新闻侵权是指新闻报道主体违反新闻法规和其他法律规范,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发表过程中。
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侵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新闻侵权的主体是从事新闻报道活动的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人员。
新闻媒介是指从事新闻采编和传播的单位,即法人,如电视台、电台、报刊社等;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是指新闻单位中从事新闻报道活动的工作人员,如记者,但非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工作,如给新闻单位投稿的其他作者,其提供的新闻稿源如果内容侵害他人权益时,亦构成新闻侵权。
二、简答题1.选稿有哪些基本标准?(云南大学2003年研)答:选稿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标准:(1)真实准确。
这是最基本的选稿标准。
中外新闻观差异良多,但在对待新闻的真实性问题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即大多数中外新闻界人士都认为真实准确是对新闻作品最基本的要求。
(2)具有新闻价值。
在真实的基础上,新闻价值分析是新闻编辑分析选择稿件的第一步,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是因为它所报道的事实具有某些特殊的素质,能够满足受众了解最新情况的需要。
如果一条稿件不能把这些特殊素质展示出来,那么它就不具备新闻稿件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不能被新闻媒体采用。
所以,新闻编辑选择稿件时,首先是以新闻价值作为衡量稿件可否采用、如何采用的标准的。
分析一条稿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主要考虑五个方面:时间、新意、重要、接近、显著。
(3)具有良好的社会效果。
分析新闻稿件的社会效果,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①新闻报道必须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具有推动历史进步和人类和平的积极作用。
②要将报道内容与发布新闻的时机及社会背景结合起来考虑,要认真分析受众心理,立足于全局看问题。
③要注意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④要注意新闻稿件的合理、合法,杜绝有明显危害性质的新闻。
(4)要适合所在媒体的性质以及媒体的受众定位和功能定位。
新闻编辑分析和选择新闻稿件,除了要以新闻价值标准和社会效果标准对稿件作出评判以外,还要对稿件是否适合于自己的媒体进行分析,从中挑选最能体现媒体特色的新闻稿件。
2.怎样判断稿件所写内容是否有新意?答:判断稿件所写内容有无新意可以从以下三要点入手:(1)从稿件所写的事实本身去判断要看所写的事实是不是新近发生的变动,早已发生、但仍处在持续进行状态的变动,早已发生并已结束的变动和预计要发生的变动;要看这种变动出现概率的大小;要看这种变动是否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
总之,凡是新近发生的、出现概率较小的、具有鲜明特点的变动,对读者来说含有较多的未知因素,因而具有新意。
可以纵横两方面进行比较。
例如,上海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一稿,表明到1956年上海用人力车作为交通工具的时代已经结束,这同在此之前报道人力车大大减少的稿件相比,更具有新意,因为它表明使用更为先进的交通工具的时代已经开始。
(2)从新闻媒介对变动的传播情况去判断稿件内容的新与旧,是从读者的未知程度来判断的,那么影响读者知与未知的重要条件就是新媒介的传播。
某一内容传播越多,读者也就知之越多;反之,则越少。
因此,凡是从未传播或传播较少的,就含有新意。
因此判断传播情况,一定要同读者实际获得信息的渠道多少联系起来考虑,这样才能准确判断读者的未知程度,才能把握所写内容对读者来说是否有新意,以及新意的大小。
(3)从外界环境的变动去判断有些事实本身并未变,但由于外界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对这些事实存在的状态是否会改变,产生了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即未知因素)。
此时,重申这种状态不会改变就成了新闻。
如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当时中国政府重申人民币不贬值。
当时,宣布这种“不变”,有利于消除读者认识上的不确定性,这正是新闻的功能所在。
同时,环境有变,与此相关的事物本身状态未变,这“有变”与“未变”形成强烈的反差,本身即含有新意。
3.从哪些方面分析稿件所写内容同读者的相关性与接近性?答:一篇稿件是否具有相关性以及相关性大小,具体而言要从以下五个要点进行判断:(1)稿件所反映的变动涉及的是全社会各成员的全局利益、长远利益,还是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局部利益、暂时利益。
前者较后者更为广大读者所关注,具有更大的相关性。
如“四人帮”的被粉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都是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大新闻,关系到每一个中国人,在世界上也产生重要影响,选用价值极高。
(2)稿件所反映的变动涉及的是现实生活中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
前者较后者更为广大读者所关注。
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与“难点”往往是矛盾的焦点,反映这些矛盾和推动解决这些矛盾的稿件,对读者而言往往更具有相关性。
相反,与矛盾的焦点距离较远的,其相关性也相应减弱。
(3)稿件所反映的变动涉及的是现实生活中有关体制、思想方面的变化,还是某些具体做法的改变。
变动的深度不同,读者的关切程度也不同。
例如有两篇写中学变化的稿件,一篇是写以培养农村适用人才为目标,着眼提高学生素质。
另一篇是写农村中学某门课的教学方法有了改进。
显然,前者影响大,后者影响小。
(4)比较变动在整体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一些稿件反映的变动同时构成同一客体的不同组成部分。
在这些部分中,一般而言,处于核心部位的比处于外围部分的更为读者所关注,起主角作用的比起配角作用的更为读者所关注。
因为前者较后者在整体中居于重要位置,起着更大的作用,对现实生活具有更大的影响。
比如,同样是反映迎接亚运会的稿件,有的是写亚运会主体工程竣工,有的是写与主体工程配套的设施竣工。
显然,前者比后者更为重要。
(5)稿件所写事实中的某些要素(如人物、时间、地点等)是否有特殊意义,这也是判断稿件是否具有相关性的一个因素。
这里所谓特殊意义,是指这些要素与众不同,由于它的存在能使新闻事件对人民具有特殊的影响力。
例如,具有显赫身份和某种权威性的任务、险要的地理位置、千载难逢的时刻等足以引起读者关注的,都可能使新闻中蕴含的价值增加。
比如,稿件写到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看法,如果这种看法出自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口,那么国内外都会很重视,因为这位领导人是代表党和国家表明某种态度的。
稿件内容的接近性,也是编辑分析和选择稿件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读者对于其所熟悉的环境中所发生的变动,都会产生一种亲近感,这是一种地理上的接近性。
如一些有关革命老根据地发展变化的报道,之所以能特别拨动老同志的心弦,感情上感到寄托和满足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除了地域上接近以外,稿件所写对象与读者某些特点相类似,也会使其具有接近性。
如青年读者喜欢有关青年的报道,就是因为他们与新闻中的人物是同龄人,两者在思想感情上、行为方式和兴趣爱好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更易于理解对方,易于感情上沟通。
4.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有哪几类内容是报纸上禁止刊载的?结合稿件的分析,举出其中违反政策、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实例。
答:(1)禁止刊载的内容主要有:第一类,属于危害国家和社会方面的:①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煽动推翻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②主张分裂祖国和破坏民族团结的;③煽动闹事,扰乱社会秩序的;④煽动群众抗拒、破坏国家法令的实施的;⑤传播谣言的;⑥传播淫秽的;⑦传播犯罪方法、教唆犯罪的;⑧泄露国家机密的。
第二类,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①诽谤——故意捏造事实,羞辱他人的;②侮辱——故意用下流语言,羞辱他人的;③侵犯隐私权——未经本人同意,公布私人生活方面的秘密,如公布他人的信件、日记等。
(2)分析稿件时,除注意不得刊登法律所禁载的内容外,还应注意稿件对法律的运用是否正确。
在这方面,常见的错误有四类。
①混淆各司法机关的职责如:“××市依法处罚18个违法犯罪分子。
经检察机关批准,分别予以逮捕、劳动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