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实际金属的晶体结构
一、多晶体结构和亚结构
实际使用的工业金属材料,即使体积很小,其内部的晶格位向也不是完全一致的,而是包含着许许多多彼此间位向不同的、称之为晶粒的颗粒状小晶体。
而晶粒之间的界面称为晶界。
这种实际上由许多晶粒组成的晶体结构称为多晶体结构(polycrystalline structure)。
一般金属材料都是多晶体(图3-12)。
通常测得的金属性能是各个位向不同的晶粒的平均值,故显示出各向同性。
图3—12 多晶体结构示意图
实践证明,即使在一个晶粒内部,其晶格位向也并不是象理想晶体那样完全一致,而是存在着许多尺寸更小,位向差也很小的小晶块。
它们相互嵌镶成一颗晶粒。
这些小晶块称为亚结构。
可见,只有在亚结构内部,晶格的位向才是一致的。
二、晶体缺陷
实际晶体还因种种原因存在着偏离理想完整点阵的部位或结构,称为晶体缺陷(crystal defect)。
晶体缺陷的存在及其多寡,是研究晶体结构、金属塑性变形的关键问题。
根据其几何特性,晶体的缺陷可分为三类:
1.点缺陷——空位和间隙原子
实际晶体未被原子占有的晶格结点称为空位;而不占有正常晶格位置而处于晶格空隙之间的原子则称为间隙原子。
在空位或间隙原子的附近,由于原子间作用力的平衡被破坏,使其周围的原子离开了原来的平衡位置,即产生所谓的晶格畸变。
空位和间隙原子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这对于热处理和化学处理过程都是极为重要的。
2.线缺陷——位错
晶体中某处有一列或若干列原子发生有规律的错排现象称为位错(dislocation)。
有刃型
和螺型两种位错。
刃型位错如图3-13所示。
垂直方向的原子面EFGH中断于水平晶面ABCD上的EF处,就像刀刃一样切入晶体,使得晶体中位于ABCD面的上、下两部分出现错排现象。
EF线称为刃型位错线。
在位错线附近区域,晶格发生畸变,导致ABCD晶面上、下方位错线附近的区域内,晶体分别受到压应力和拉应力。
符号“┴”和“┬”分别表示多出的原子面在晶体的上半部和下半部,分别称为正、负刃型位错。
图3—13 刃型位错示意图
螺型位错如图3-14所示。
晶体在BC右方的上、下两部分原子排列沿ABCD晶面发生了错动。
aa’右边晶体上、下层原子相对移动了一原子间距,而在BC和aa’之间形成了一个上下层原子不相吻合的过渡区域,这里的原子平面被扭成了螺旋面。
在原子面上,每绕位错线一周就推进了一个晶面间距。
显然,螺型位错附近区域的晶格也发生了严重畸变,形成了一个应力集中区。
3.面缺陷——晶界和亚晶界
晶界实际上是不同位向晶粒之间原子排列无规则的过渡层(图3-15)。
晶界处晶格处于畸变状态,导致其能量高于晶粒内部能量,常温下显示较高的强度和硬度,容易被腐蚀,熔点较低,原子扩散较快。
图3—15 晶界的过渡结构示意图
亚晶界则是由一系列刃型位错所形成的小角度晶界,如图3-16所示。
亚晶界处晶格畸变对金属性能的影响与晶界相似。
在晶粒大小一定时,亚结构越细,金属的屈服强度就越高。
图3—16 亚晶界结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