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书籍读书笔记【篇一:读书笔记《旅游文化》】读书笔记《旅游文化》9)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6年8月摘抄一.历史文物古迹的概念与形成古迹与文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古迹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建筑物或具有研究、纪念意义的地方。
文物则是指遇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
但二者又非常类似,都是指人类发展过程中所保留下的东西,它们都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历史、艺术的特点和水平,是当时人类智慧的结晶。
历史文物占迹足指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留存下来的活动遗迹、遗址、遗构及通风。
它形成于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一个民族、—个国家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建筑、艺术、风俗等待点和水平的真实的客观体现,凝聚者人类的智慧,昭示者特定的历史特征。
为了了解历史,继承文明,人类需要去考证、去分析,人门对历史文物古迹越来越关注;为了追溯历史,回首往事.人们对祖先遗留下来的历史话功遗址、古陵墓、古建筑、历史文物古迹也越来越感兴趣。
欣赏历史文物古迹越来越成为人们出游的选择目标。
那些能吸引旅游者前往游览,并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历史文物真迹标为历史文物古迹旅游资源。
它是人类在各种活动中创造的、把动态的历史用静的实物体现山来的、能激发人们旅游功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历史古迹的特点分析历史文物古迹是人类历史的写照,是人类历史的再现。
每一处景观都反映了特定时期人类的生产或生活情况,其内容、形式、结构、格调无不反映了深刻的时代特征和历史痕迹。
如我国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就有不同的艺术特征;不同朝代的帝王陵墓都占不同的陵寝形制;不同时期的陶瓷器艺术和雕刻艺术都有不同的特点二、历史古迹的旅游价值:1、历史文物古迹是人类历史的写照,是人类历史的再现。
每一处景观都反映了特定时期人类的生产或生活情况,其内容、形式、结构、格调无不反映了深刻的时代特征和历史痕迹。
2、是反映古代科学技术的镜子。
3、是耐人寻味的景观。
4、寻求历史文化遗存是当前旅游的一种风尚。
三、古文化遗址的主要类型:1、旅游价值:可通过对古城和古城遗址的考查来研究历史的发展,展示历史的真实面貌。
特别是选择历史地位高、保存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古城和古都遗址进行旅游开发,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2、我国主要古都遗址:著名的有殷商王朝都城遗址“殷墟”,周朝都城遗址“丰镐遗址”,秦都“咸阳遗址”,汉代都城“长安遗址”,西域古国楼兰都城“楼兰遗址”等。
(一)古道路遗迹:1、旅游价值:古道路沿途形成了众多的城镇、关隘和风景名胜,还修建了许多寺庙、石窟等,沿途这些众多的历史古迹和有关历史故事、传说,吸引着旅游者沿古道探古寻幽揽胜。
2、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汉代开创的将中国的丝织品从长安经康居、安息、叙利亚运往地中海各国的一条通道。
它是一条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陆上交通线。
它穿过欧亚大陆腹地,通过沙漠、戈壁,跨越无数的高山峻岭、渡过了不少河流,联系各文明古国。
旅行在这条路上,可以浏览风光壮丽的高山、大河、沙漠、戈壁、探访长城古道、烽燧,还可欣赏艺术荟萃的石窟、佛龛和文物。
(二)古战场遗址:1、世界和我国著名的古战场遗址:①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滑铁卢古战场;②法国的马其诺防线;③我国的赤壁之战古战场遗址;④重庆合川的钓鱼城遗址等。
(三)古代伟大工程:1、长城:①中国长城的特点:a、长: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全长6000多千米,东西延伸,蜿蜒万里。
(现存的多属明代建造,汉代长城长达2万多里。
)b、雄伟壮观:长城沿山脊依山随势,连绵起伏,长城与山脊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壮观。
c、结构周密复杂,布局合理:由关隘、城墙和烽火台组成。
②长城的旅游价值:长城高超的建筑艺术,科学的设计,周密的结构以及合理的布局,是中华民族大智大勇的历史见证,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展示了雄伟美、险竣美和开阔美,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与历史研究价值。
2、水利工程:①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境内,是战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所领导修建。
都江堰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
鱼嘴是江心分水岭,把岷江分为内外二江,内江导入平原为灌溉水源,宝瓶口和飞沙堰共同调节内江水量,飞沙堰还起了减少内江泥沙淤积的作用。
水过宝瓶口由总灌渠入各支渠,灌溉田地,使川西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②灵渠:又名兴安运河,位于广西兴安县境内,开凿于秦代,分为南渠和北渠,北渠的水注入湘江,南渠的水注入漓江。
分派的流量大致是“三分漓水七分湘”③坎儿井:是我国干旱地区别具一格的水利工程。
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吐鲁番、哈密、木垒等地区。
利用自然地形,将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引出地面灌溉农田以及用于生产和生活,使沙漠地区形成片片绿洲。
“旅游的表象是经济,旅游的内核是文化。
”本学期,通过阅读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黄成林先生的《旅游文化》,使我对“旅游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深刻地了解到“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的旅游,旅游是商品化的文化。
”本书一共分为八章的内容,总体来说大致可分为四部分内容。
其中,第一章“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为第一部分,综合阐述了旅游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内涵与意义,并区分了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是读者明确地了解了旅游文化的涵盖面之广,包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文化旅游。
其次,第二章“山岳文化”与第三章“水与旅游”从文化加之于自然景观的角度做了介绍。
随后的第四章“民居与村落文化”和第五章“牌坊文化”这是人文景观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
最后的三章分别为“饮食文化”、“佛教文化”和“戏曲文化”,追溯了时代演变中的人类生活以及精神、娱乐方面的非物质文化。
作为一本学术类书籍,本文最大的特色则在于将中华民族的文学特色融入其中,是原本枯燥的书显得活泼动人。
比如,作者在描述“水与旅游”时,概括了水与人类的精神生活——水可以自我激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水可以慰藉心灵“闲上上来看野水,忽见水底【篇二:基础旅游学读书笔记】《基础旅游学》读书笔记读完谢彦君的《基础旅游学》,我受益匪浅。
总体来看,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逻辑主线清晰,内在结构严谨,内容高度一致。
在我看来,大致是沿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样发展”的结构来编写的。
前三章解释了旅游是什么,其中,第一章归纳总结了旅游学的学科和研究,第二章探索了旅游的本质和特征,第三章介绍了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从这三个方面来让我们认识和明确旅游是什么。
当然,这三个方面也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通过“供求关系”把三个方面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旅游学研究的基本矛盾是供求关系;旅游的本质是由旅游的目的决定的,即旅游体验,旅游体验具有巨大的理论衍生能力,可以从供求关系这一角度加以判断;而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是“供”,旅游者是“求”,而旅游业包含“供求”。
第四章解释了为什么旅游,人们为什么会产生旅游动机,怎么形成旅游需求。
第五章到第七章解释了旅游怎么样,其中,第五章旅游体验是从内或者说从旅游本质上讲述了旅游怎么样,第七章旅游效应从外或者说旅游基本特征上讲述了旅游怎么样,第六章旅游流从旅游群体特征证明了旅游怎么样。
在最后一章旅游容量中探索了旅游怎样发展的问题,告诫我们必须注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我便分别介绍下读过每一章后的我读书心得。
在本书的第一章导论中,回归和总结了旅游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国外的旅游学研究总体呈现从单科独进的分散研究向跨学科研究综合发展,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理论研究,对国际旅游的和第三世界旅游的研究超过对国内旅游和发达国家的研究;国内的旅游学研究起步晚,水平和国外比较有一定差距,重“应用导向”和“热点导向”,往往喜欢大做文章,然而,不管是国内和国外的旅游学研究,都具有“功利性”,人们往往喜欢从旅游业的角度来审视旅游现象,或许这是因为研究者大多数习惯从经济学和统计学角度研究旅游学吧,其实这样是不利于旅游学的研究和发展的,都说哲学注重研究主要矛盾,抓重点,旅游学研究必须要以研究旅游现象的基本矛盾及其主导方面为核心,即供求关系。
通过以上探讨,即明确了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
另外,通过学习,我了解了目前旅游学尚是一门不成熟的学科,尽管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成熟的标准,但是旅游学研究独特的语言系统和体系框架还远未成熟,总之,旅游学还未实现真正的成熟。
此外,本章的最大创新和发展即是透视旅游学跨学科体系的旅游体验视角,作者认为旅游体验或许可以作为旅游学研究的主题部分,可以作为一个跨学科的体系架构的研究视角,旅游体验研究是一个富矿,有广泛的探索空间,有可以深入挖掘的魅力。
而且,在本章中我还了解了一些旅游学的研究方法以及旅游学学科体系,总体上让我从各个方面了解了旅游学这门学科。
第二章旅游的本质和特征中,首先独创性的探索了旅游的本质,旅游的本质是由旅游的目的决定的,即是一种愉悦体验或者说休闲体验,从旅游本质中,又体现了旅游的三个基本特征,即社会性、消费性和休闲性,社会性是指旅游的社会属性存在不仅因为审美意识作为旅游的前提条件而社会性地存在,而且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旅游需要还表现为受时代的强烈社会影响而具有的特征;消费性是指旅游吞噬着旅游者以往的积蓄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即旅游能够产生消费;休闲性是指旅游的目的表现为借助各种可以娱情悦性的活动而达到的愉悦体验,旅游是发生在自由闲暇时间当中的行为。
正是由于旅游具有以上基本特征,表现在旅游上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异地性和暂时性。
旅游的异地性是指旅游活动的发生要以行为主体的空间移动为前提,旅游的暂时性特征是指旅游仅是发生在旅游者人生时间波谱中某一段的行为。
旅游所具有的这两个基本特征,加上旅游在本质上在愉悦的追求,往往诱发旅游者行为变现出超乎寻常的倾向性。
即责任约束松弛和占有意识外显,主要表现为消费攀高、道德感弱化、文化干涉和物质摄取,从而产生了外部效应,既有经济的发展,也有文化的消融和同化,既有道德的败坏,也有自然文化遗产的破坏。
接着对比分析了各种不同的旅游定义,认为大都存在概念泛化的倾向,这种泛化遗留了大量的问题,对旅游学科发展非常不利。
于是作者也没给出一个定义:旅游是个人利用其自由时间并以寻求愉悦为目的而在异地获得的一种短暂的休闲体验。
这个定义强调了旅游的休闲体验本质,旅游的暂时性和异地性特征。
最后,本章对旅游进行了历史性考察,以求进一步印证旅游体验本质的正确性,人们有了闲暇时间,便想到了娱乐,在娱乐和休闲中慢慢产生了审美意识,有了审美意识,便更加向往休闲娱乐,由此可以看出,旅游的本质应是休闲体验。
第三章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中,运用联系的观点解释和界定了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业。
首先是旅游者,通过对比不同的旅游者定义,作者得出的旅游者定义:旅游者的概念性定义是指利用其闲暇时间并以寻求愉悦为目的的而在异地获得短暂休闲体验的人,这和其对于旅游的定义基本相吻合,这样就认为纯粹的探亲访友、商务会议并不能算是旅游者,而仅仅是旅行者,即出于迁徙以外目的而前往异地并在该地做短暂停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