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许可法之解读
3.便民原则 3.便民原则
行政许可便民原则主要体现于《行政许可法》 行政许可便民原则主要体现于《行政许可法》关于办 理行政许可的管辖和程序的规定。 理行政许可的管辖和程序的规定。 《行政许可法》第25和26条确立的管辖规则设定了 行政许可法》 25和26条确立的管辖规则设定了 “相对集中管辖权”、“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 相对集中管辖权” 一个窗口对外” 服务” 政府超市”等应采行或可采行的便民措施; 服务”、“政府超市”等应采行或可采行的便民措施; 《行政许可法》第29-50条就行政许可的申请、受理、 行政许可法》 29-50条就行政许可的申请、受理、 条就行政许可的申请 审查、决定及变更、延续等确立了一系列便民的程序。 审查、决定及变更、延续等确立了一系列便民的程序。
公正主要是针对“偏私”( 如地方保护主义、 公正主要是针对 “ 偏私 ” 如地方保护主义、 部门保护主义、 以权谋私等) 而规定的,内容 部门保护主义、 以权谋私等) 而规定的 , 是要求在行政许可中,不考虑不相关因素和应 是要求在行政许可中, 考虑相关因素。所谓“不相关因素” 考虑相关因素。所谓“不相关因素”,是指超 越法律的地方利益、部门利益、 越法律的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和各 关系” 所谓“相关因素” 种 “ 关系 ” 等 ; 所谓 “ 相关因素 ” , 是指法定 条件、政策要求和社会正义。 条件、政策要求和社会正义。
行政许可法有利于建设诚信政府
将“公平、公正”确定为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 规 公平、公正”确定为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 定行政机关对任何许可申请人应一视同仁 凡符合法 定条件和标准的, 均应平等地给予获得行政许可的 定条件和标准的, 机会, 不能厚此薄彼。 机会, 不能厚此薄彼。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确立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是指当个人对行政机关作 出的行政行为已产生信赖利益, 出的行政行为已产生信赖利益,并且这种信赖 利益因其具有正当性而得到保护时, 利益因其具有正当性而得到保护时,行政机关 不得撤销这种信赖利益, 不得撤销这种信赖利益,而如果撤销就必须补 偿其信赖利益损失。 偿其信赖利益损失。
行政许可法有利于建设责任政府
对于行政机关而言, 职能、 对于行政机关而言, 职能、权力和责任三者是高度 统一的 《行政许可法》设专章规定了明确、具体的法律责 行政许可法》设专章规定了明确、 任制度, 有助于行政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 任制度, 有助于行政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 落实权 责统一, 建设“责任政府” 责统一, 建设“责任政府”。
行政许可法有利于建设有限政府
明确规定行政许可的事项范围和设定权 关于行政许可设定范围,公民自主优先、 关于行政许可设定范围,公民自主优先、市场竞争 机制优先、行业组织、中介机构自律优先、 机制优先、行业组织、中介机构自律优先、事后监 督优先,都包含着有限政府的理念。 督优先,都包含着有限政府的理念。 关于行政许可设定权, 明文规定只有法律、 关于行政许可设定权, 明文规定只有法律、行政法 规、地方性法规和省级政府规章可以设立行政许可
5.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5.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是现代行政法的一项重要的 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首先在于保障行政相对人的权益不 受政府反复无常、滥用职权行为的侵犯; 受政府反复无常、滥用职权行为的侵犯;其次 在于维护政府的信用, 在于维护政府的信用,维护人民对政府诚信的 信心。诚信是市场经济运作的基本条件, 信心。诚信是市场经济运作的基本条件,而政 府诚信是市场诚信、社会诚信的基础。 府诚信是市场诚信、社会诚信的基础。
2.公开、公平、 2.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公开
《行政许可法》第5条:“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 行政许可法》 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 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公开主要是针对“暗箱操作”而规定的,包括许可规 公开主要是针对“暗箱操作”而规定的, 定公开、许可实施公开、许可结果公开。 定公开、许可实施公开、许可结果公开。 公平主要是针对“歧视”而规定的, 公平主要是针对“歧视”而规定的,内容是要求在行 政许可中,同样情况同样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政许可中,同样情况同样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不厚此薄彼,对行政许可相对人一视同仁。 不厚此薄彼,对行政许可相对人一视同仁。
行政许可领域,行政法治原则的具体内容有三: 行政许可领域,行政法治原则的具体内容有三:
行政许可依法设定,依法实施。包括许可设定主体法定、 行政许可依法设定,依法实施。包括许可设定主体法定、 许可实施机关及其职权法定、许可的范围法定、许可的条 许可实施机关及其职权法定、许可的范围法定、 件及程序法定 行政许可权受法律控制。控权包括事前限权、 行政许可权受法律控制。控权包括事前限权、事中制约和 事后监督三个环节。 事后监督三个环节。 行政许可相对人权益受法律保障。权益保障包括人格尊重、 行政许可相对人权益受法律保障。权益保障包括人格尊重、 权益保护和侵权救济三个方面。 权益保护和侵权救济三个方面。
3.《行政许可法》实施之意义 3.《行政许可法》
行政许可由具有行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 围内实施,并且应当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和其他法律、 围内实施,并且应当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和其他法律、 法规规定的程序进行。 法规规定的程序进行。 依法行政的六个基本条件, 依法行政的六个基本条件,与法治政府的要求对应 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有利于促进程序法治,实现“ 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有利于促进程序法治,实现“权力 政府” 政府”到“诚信政府”与“责任政府”的转变,有利于 诚信政府” 责任政府”的转变,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程。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程。
因此,《行政许可法》 因此,《行政许可法》将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 ,《行政许可法 作为行政许可立法的首要目的,通过对许可设定权、 作为行政许可立法的首要目的,通过对许可设定权、 许可主体、许可程序和期限、 许可主体、许可程序和期限、许可费用以及许可的监 督检查等规范行政许可权的行使。 督检查等规范行政许可权的行使。 规范行政许可权的目利于建设服务政府
法治政府同时还应是服务政府、效能政府, 法治政府同时还应是服务政府、效能政府, 依法行 政应做到高效便民。 政应做到高效便民。 《行政许可法》确立的制度: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 行政许可法》确立的制度: 制度、 一个窗口” 一站式” 制度、“一个窗口”对外办公制度 “一站式”服务 制度、 方便申请”制度、 一次性告知”制度、 制度、“方便申请”制度、“一次性告知”制度、 办理期限制度、 原则免费”制度, 办理期限制度、“原则免费”制度, 等等
司法解释规定: 司法解释规定:
行政机关依据行政许可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变更或 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 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公民、 组织仅主张行政补偿的, 组织仅主张行政补偿的,应当先向行政机关提出申 请;行政机关在法定期限或者合理期限内不予答复 或者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补偿决定不服的, 或者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补偿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 提起行政诉讼。 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许可实践的需要
《关于行政许可法(草案)的说明》中指出,我国行 关于行政许可法(草案)的说明》中指出, 政许可存在过多、过滥的问题,究其原因有: 政许可存在过多、过滥的问题,究其原因有:设定 权和设定主体不明确;设定事项不规范;实施程序繁、 权和设定主体不明确;设定事项不规范;实施程序繁、 环节多、时限长;重许可,轻监管或只许可, 环节多、时限长;重许可,轻监管或只许可,不监 管;利用许可“寻租”;许可机关有权无监督,有 利用许可“寻租” 许可机关有权无监督, 权无责。 权无责。
《行政许可法》之解读 行政许可法》
海南大学法学院 熊勇先
讲 座 内 容
一 二 三 《行政许可法》制定目的及意义 行政许可法》制定目的及意义 《行政许可法》确立的基本原则 行政许可法》确立的基本原则 《行政许可法》确立的基本制度 行政许可法》确立的基本制度
1.《行政许可法》 1.《行政许可法》制定之原因
行政许可法》 条规定:公民、 《 行政许可法 》 第 8 条规定 : 公民 、 法人或者其他组 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 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 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 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 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 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 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 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 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2.《行政许可法》 2.《行政许可法》的立法目的
《关于行政许可法(草案)的说明》中指出的我国行政 关于行政许可法(草案)的说明》 许可存在过多、过滥的问题。 许可存在过多、过滥的问题。 《行政许可法》第一条:为了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和 行政许可法》第一条: 实施,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实施,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 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 行政管理,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行政管理,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4.效率原则 4.效率原则
行政许可效率原则主要通过《行政许可法》 行政许可效率原则主要通过《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期 限制度和程序制度得以体现。 限制度和程序制度得以体现。 就期限而言,《行政许可法》第42—45条分别规定了 就期限而言, 行政许可法》 42—45条分别规定了 20日 45日两种基本期限,此两种基本期限即使延长, 20日、45日两种基本期限,此两种基本期限即使延长, 日两种基本期限 也分别不能超过30日和60日 也分别不能超过30日和60日。 30日和60 就程序而言, 行政许可法》 29—41条确立的程序 就程序而言,《行政许可法》第29—41条确立的程序 规则无疑是效率原则得以实现的保障。 规则无疑是效率原则得以实现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