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免费下载】史学概论 庞卓恒

【免费下载】史学概论 庞卓恒

历史学本体论(1)第一章历史学从潜学科发展成为科学历程1、古代潜科学向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历程过程,有相似之处,但是更应该注意区别:潜科学将研究对象的表现归因于超自然力量;现代科学史将研究对象的表现归因于客观存在的因果必然性规律并于实践中检验的知识体系。

2、史学经历了: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唯物史观主导下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3、天命-神学史观(唯心史观)形成条件:1、经济条件差,必须与一定范围内的首领集团形成依附关系。

2、在人身依附关系不能得到合理解释的情况下将原因归于命定。

3、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将天命观升华为统治神学,成为主体意识形态。

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家、思想家被这种观念所支配,从而形成把天命神灵作为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变化的终极原因、共通之理的历史观念。

这种史观和史学的最根本来源是人们在以人的依附关系为总特征的狭小共同体内的生活体验。

4、人性-理性史观(唯心史观)形成条件:1、西欧特殊封建农奴制使农民、手工业者摆脱人身依附关系实现财产独立成为可能。

2、农奴生产力的提高时自身力量不断加强为城关市民的产生奠定基础同时这也是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

3、由于农奴人身独立成为可能,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是他们产生了强调个人独立、平等、自由的新社会历史观由此,才促成了资产阶级思想家们认为人性理性才是社会历史变化的终极原因。

【其中包括的人本主义史观和科学主义史观(结构功能主义史观),其中要说一下科学主义史观,它对影响社会历史因素归于各种结构、法制、模式中,但却不能说明这些因素产生的原因,且往往以人性、上帝意志为原因又陷入唯心主义。

】5、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最根本的普遍规律:人类自身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推动自己物质和精神的素质、能力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也推动自己的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

本章末尾讨论了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多元折中主义以及20世纪新史学、复兴叙述史、后现代主义史观的特点来引出对唯物史观的科学的阐释。

历史学本体论(2)(第二章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一、偏颇、诘难和困惑(一)偏颇由于唯物史观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存在着“见物不见人”的偏颇,因而使反对者有了诘难的把柄,是拥护者产生了困惑。

首先要明白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普遍规律。

这就是:人本身,或者说,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本身,是推动生产力以及整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终动力,这就是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忽视了唯物史观的界说(对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外延,给予确切、简要的说明),在阐释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或历史发展的动力时忽略了动力来自人本身的实践,而着重强调“矛盾就是动力”或“动力来自于矛盾”,强调历史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素质的发展是由各种矛盾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而“见物不见人”忽略了人自身的作用。

这样,历史发展规律就成了“矛盾”或“社会形态”自身的运动规律,人本身反而只是那个运动规律的“载体”了。

这样的偏颇理解,无论是用于指导现实的实践,还是用于指导社会历史科学的研究,都往往导致简单化、机械化和教条主义的不良后果。

(二)诘难由于我们对唯物史观的偏颇理解,使一些反对者有了诘难的机会其中,理论上,对唯物史观和它所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加以诘难和抨击的突出例子便是波普尔的反论。

波普尔将唯物史观和它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曲解为命定论式的“历史决定论”,其著作《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便是专门批判唯物史观的。

书中将唯物史观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与宗教神学的天命论、宿命论和法西斯主义的种族决定论混为一谈,全都称作“历史决定论”,一起加以鄙弃。

波普尔用“五段论”来证明历史根本无规律可言,并由此断言“历史决定论”必然崩溃,其“五段论”是:1、人类历史的行程受到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

……2、我们不可能用理性的或科学的方法预测我们的科学知识的未来发展。

……3、因此我们不可能预见人类历史的进程。

4、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否定……建立像理论物理学那样的历史的社会科学的可能性,不可能有一种为历史预见提供依据的关于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

5、因此……历史决定论已走向崩溃。

我们应当纠正的是,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本身就是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而不是任何人之外的神秘力量——包括抽象的概念或结构运动的神秘力量——支配的“规律”。

它所说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仅仅是指不以违背大多数人意愿的个人或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它肯定大多数人的物质生产能力和实际生活过程决定的大多数人或显或隐的意愿,决定着历史的总趋势和重大历史事件的最终结局。

关于第二条,我们对任何事态发展的预测能够准确到什么程度,首先取决于我们队决定该事态发展变化的因果必然性规律掌握到什么程度,还决定于我们对决定该事态发展变化的“初始条件”掌握到什么程度。

另一个反对唯物史观的突出例子是马克思·韦伯的反论。

韦伯认为唯物史观颠倒了经济状况和精神状况之间的“因果关系”。

他认为“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这样的一些概念曲解为处于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之外的某些外在的经济条件,或自身的实际生活过程开始之前的某些既定的物质条件,而不是人们自己的生活实践过程本身,而这是对唯物史观的曲解,唯物史观不否定,这些客观的历史条件对于历史发展的作用,但是每代人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其自身的生活实践的基础上的。

存在决定意识,所说的存在是物质实践,而不是单纯的外部客观的物质条件,因此韦伯的颠倒只说是在误解了“存在决定意识”这句话的前提下所说的。

(三)困惑总的来看,过去对唯物史观的非难,都是由于我们的一些论著对唯物史观的阐释上存在缺陷,使人们对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理论产生困惑。

忽略了唯物史观本来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界说。

二、简单化、机械化和教条主义倾向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教训这种倾向产生的重要原因是界说的偏颇理解,忽略了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但这一理解的产生是有其历史背景的:1、马恩著作中的纯理论的阐释著作较少公开发表,且都是在20世纪以后才出现,对其的把握欠佳。

2、由于当时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都面临着夺取政权和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的问题,论证无产阶级夺权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成为重点,对唯物史观的正确把握欠佳。

3、反对者非难的主要方面是物质性因素与精神性因素关系方面,而忽略了唯物史观的界说问题。

三、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唯物史观之所以被称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从理论体系来看,是因为它的前提或出发点是人,它的归宿点也是人。

这个人是“现实的人”(Real Men)“有生命的人”(Living Men)它的含义与唯心论者和费尔巴哈机械唯物论者所说的抽象的人,“幻想中的人”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根本区别:1、它指的是能动性的人,是从事历史实践活动的人,而不是在历史发展中不发挥任何作用的“消极的、精神空虚的”群氓。

2、它指的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中的人;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3、它是指自身的实践活动推动着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人,而不是具有永恒不变的“人性”的抽象的人。

由于个人实践活动的发展,改造了客观世界也改造了主观世界,使个人对历史的发展所作出的改变能力越来越大,这样的人的历史发展过程被马克思指出是“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

由此,马恩把历史最终归结为现实的人“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

可以看出,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活动着、发展着的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为前提,还是以想象中的具有永恒不变的“人性”的、抽象的“人”和他们的“意识”为前提,就成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的分水岭。

其实,人们常说的人性,不过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实际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人性不是永恒不变的。

人性必然要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实际生活过程的改变而改变。

由此可见,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就是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它的归宿点就是揭示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怎样推动他们本身——包括他们的人性——和他们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规律。

历史学本体论(3)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一、什么是规律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规律。

从19世纪到20世纪,哲学家和科学家们一直在探讨什么是规律的问题,但是答案并不理想。

19世纪是认识宏观世界的经验自然科学全盛的世纪,也是基于从哲学上对经典力学定律的片面理解而兴起的机械决定论和实证主义的归纳逻辑在科学方法论中占主导地位的世纪。

到20世纪,人类的认识从宏观世界推进到微观世界以后,发现微观世界的物质运动不可能按经典力学定律做出精确测定,只能做出统计概率性的描述,确认了“波粒二象性”和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不确定关系),而且从哲学上把“测不准原理”解释为对客观物体本身的“不确定性”的确认。

由此,决定论的确定性遭到怀疑和否定,非决定论受到青睐。

赫胥黎对孔德和密尔的规律定义提出自己的观点,可表述为:规律就是“因果链条的不变秩序”。

但“因果链条”和“不变秩序”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则没有明确的答案。

波普尔也提出自己的观点,正确地对“进化过程”或“进化的‘不变秩序’”的描述与科学的“因果规律”的表述区别开来。

认为这是两类不同的描述。

只有包含了“因果链条”的“不变秩序”的表述,才称得上“因果规律”表述,也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规律。

这种包含着“因果必然性链条”的“不变规则”的全称判断,才称得上“因果规律”。

总之,人们通常所说的“规律”,实际上有两个类别:一类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不变秩序”所作的单纯的经验性归纳,不包含“因果必然性的链条”,这属于经验规律;另一类规律包含着对事物运动变化的“因果必然性链条”的“不变秩序”的全称判断,这属于“因果必然性规律”或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规律”。

然而,对于“规律”的认识过程,则有这样的认识: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的科学认识的历史表明,人们大都是先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不变秩序”做出单纯的经验归纳,概括出经验规律,然后才进一步探寻到决定那些“不变秩序”存在的“因果必然性链条”,上升到对因果必然性规律的认识。

普通规律的认识:必须是能够从共同的因果必然性上既揭示出相同或相似形态出现的必然性,又揭示出相异形态出现的必然性的规律,才称得上是普遍规律。

何谓“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一元”就是作为“终极事实”和“终极原因”的物质实体及其特性。

“多因多果”就是指该实体在影响它的多种多样的外部因素作用下必然出现不同反应,从而相应地产生出多种必然的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