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编制组二〇一一年五月目次1 立项背景 (1)1.1任务来源 (1)1.2工作过程 (1)2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国内现状 (3)3.2国外现状 (4)4 编制原则和技术路线 (5)4.1编制原则 (5)4.2技术路线 (6)4.3技术依据 (6)5 主要技术内容 (7)5.1适用范围 (7)5.2术语和定义 (7)6 编制标准的基本方法 (9)6.1本标准的指标分类 (9)6.2评价指标的确定 (9)6.2.1 环境状况指标中评价指标的确定 (9)6.2.2 生态功能指标中评价指标的确定 (10)6.3评价方法的确定 (10)6.3.1 综合指数法的确定 (11)6.3.2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11)6.4综合评价方法确定 (11)7 参考资料 (11)I1 立项背景1.1 任务来源2006年国务院把山西省确定为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省,要求山西建立煤炭开采补偿机制,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评价及监管制度。
为落实国务院政策精神,2007年省人民政府制定并发布了《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总体实施方案》,提出所有煤炭生产企业要实行矿区生态质量季报制度和煤炭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年度审核制度,并进一步明确:加强矿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科学研究,重视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及工程实施效果的技术审核与评估;建设以遥感和地面观测站相结合,野外核查与室内纠正相补充的矿区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将生态监测和生态质量评价纳入环保等有关部门的日常监管工作中,全面及时掌握煤炭开采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
然而,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考核体系和标准规范对煤炭矿山区域生态环境的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综合评价。
为了支撑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监测基础工作,保障季报和年审制度的贯彻实施,山西省环境保护厅于2010年7月委托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开展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
1.2 工作过程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在接到任务后,在收集和归纳总结国内外矿山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山西省煤炭开采的特点以及生态环境主要问题,开展典型矿山生态环境监测水平现状和需求调研,广泛征求省内外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相关领域专家意见,构建山西省矿山生态环境评价标准体系,为实施全省煤炭企业生态环境年度审核制度和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季报制度,科学指导和评估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程的实施和绩效,提供标准化的评价依据和技术规范。
2010年7月21日,山西省环境保护厅组织召开了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研讨会,来自省内各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9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就编制组提交的标准体系初稿进行了讨论,并对制定标准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论证。
2010年9月,在资料收集与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中心对形成的《矿山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初稿)》进行了科学典型性的专家咨询工作,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和研讨会的形式。
本轮咨询工作共邀请专家8位,其中省内专家5位、省外专家2位和企业内部高级工程师1位。
2010年10月,在多方协调下,中心排出调研小组5组共计24人对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阳1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五大集团直属的37座煤矿进行了现场调研和企业实用性需求的调研。
通过现场实地勘察和企业对矿山生态环境评价需求的问卷调查,对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进一步掌握。
2010年12月,针对标准规范中的具体问题,中心先后与国家环境保护部生态司、科技标准司,山西省环境保护厅,中国矿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互动研讨,并初步确定了指标体系架构和评价方法的论证工作。
2011年3月12日,中心组织省监测站、省环科院、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专家召开《山西省矿山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评审会,对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逐条讨论、修改。
在此基础上,于2011 年3月28日完成了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2011年4月7日,由省环保厅科标处组织召开了《山西省矿山生态环境评价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专家评审会。
2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是整个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
制定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环境政策、法律、环境管理规定和环境质量标准,必须要以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的数据作为科学依据。
2006年国家开始试行《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提出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的指标和技术方法。
然而,对于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价工作仍缺乏较为成熟的标准体系。
此外,与煤炭行业环境保护相关的既有标准体系中,主要是从污染物排放、清洁生产等单一的角度,如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煤炭采选业清洁生产标准等,缺乏综合考虑“矿山开采活动胁迫—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实施”的全过程,涉及环境污染、地表景观、地质环境、植被资源、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等多方面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的综合评价标准体系。
另一方面,山西作为全国重要能源基地,煤炭开采造成的区域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全省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急需出台相关评价技术规范,为矿山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为矿山企业生态恢复治理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和标准化的指导。
因此,本标准的制订将进一步推进山西省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改善全省矿山生态环境状况,促进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协调发展,并对全国矿山生态环境评价的标准化工作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3.1 国内现状我国的环境评价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城市环境污染现状调查和评价,如上海大气质量指数、北京西郊大气质量指数和水域有机污染综合评价等。
80年代开始转向工程建设项目的影响评价。
80年代末以来,国内相关领域在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和农村从村级到县级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工作已经由环境单因素评价发展到区域环境多因素综合评价;由污染环境评价发展到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全面环境评价;由城市环境评价逐步发展到水体环境、农田生态环境、海域环境、风景旅游环境、居住区生活环境、工农业生产环境等多领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对于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的量化评价则是在近几年刚刚兴起,仍处于探索及初步研究阶段。
国内从2000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以辽宁省、吉林省等12个省的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工作,2005年底完成了其他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工作,为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规划制定及“十一五”规划提供了较完整的矿山地质环境基本资料。
各省、区、市采用多种方法对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如模糊综合评判法、加权比重法、图层叠加法、层次分析法、有限差分法等,由此而在国内掀起了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的热潮。
2002—2006年短短的四年时间里,从区域及单体的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到综合的理论研究、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评价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飞速的发展。
如表1所示,在矿山生态环境评价相关指标中,一方面包含了常规环境要素的评价项目,如水、气、固废、土壤、噪声等相关指标;另一方面,重点关注由于矿山开采所带来的主要生态破坏问题。
例如在地质灾害方面,包括了地表裂缝、地面沉陷及不稳定边坡等;在土地利用方面,包括废弃地等相关指标;而煤矸石排放、堆积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也是被关注的重点。
表1 矿山生态环境评价相关指标33.2 国外现状国外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蓬勃发展,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一些先进技术尤其是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开始应用于环境科学领域。
90年代以来,国外的环境质量评价无论是方法还是技术上都取得了飞速发展,而且针对评价结果进行环境方面的改造、治理以确保环境质量的彻底改善。
美国是最早开展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国家之一。
它对大气、水等领域的污染综合评价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如格林大气污染综合指数和R.K.Hortom等提出的质量指数,以后又陆续推出了可呼吸的厌恶污染物含量指数(MVRC)、橡树岭大气污染指数,4极值指数、污染物标准指数、水质质量指数(WQI)等。
90年代初美国国家环保局实施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项目EMAP,该项目开始从国家尺度,评价生态质量状况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长期监测。
矿山环境问题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国际上矿业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十分重视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国际社会对于矿山环境的关注集中体现在与矿业开发有关的环境法规与环境管理方面,大部分西方国家均实行比较严格的矿山环境保护和矿山环境评估制度。
矿山环境评估制度是把矿山生态环境评价程序纳入矿业活动的日常事务中,以法规的形式规定在采矿之前要对由于矿业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评估。
随着时代的需要,许多国家加速了矿山生态环境评价模型的研究,但这些模型由于研究者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所采取的指标体系也不一样,所以形态各异。
由于矿山生态环境评价发展较为缓慢,即使在发达国家,矿山生态环境评价工作仍然是一个难题。
在国外矿山环境影响评价(MEIA)方面,许多矿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俄罗斯)和一些经济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如日本、德国、英国等)都高度重视矿业与环境的关系。
他们把MEIA制度赋予法律的形式,实现矿业开发与环境治理一体化进行,MEIA伴随矿业发展的整个过程,在矿业中,强调公众参与的作用,重视项目实施中和实施后的环境验证与评价,强调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矿山环境保护更加引起各国政府和矿业界的高度重视。
矿产资源环境保护一体化已成为当前国际矿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4 编制原则和技术路线4.1 编制原则a)科学性原则规范的主要内容应科学分级、层次清晰、权重适宜,并具有一定的可分解性和可扩展空间。
b)实践性原则分析山西省矿山生态环境现状调研结果,按照评价技术规范编制总原则的要求,确定规范的体系结构和评价内容。
评价过程应能够客观评价矿山生态环境长期、动态的变化情况。
c)完整性原则根据矿山生态环境评价技术规范应服务于生态环境管理、绩效考核及工程施工与验收的要求,评价内容应能够全面反映矿山生态环境各方面的变化情况。
d)可操作性原则5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用,具有可操作性,促进矿山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