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考试焦虑调查》报告

《大学生考试焦虑调查》报告

大学生考试焦虑调查张凯(07120209)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07预防2班【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焦虑的来源、表现、严重程度以及常用缓解方法。

方法用包含有考试焦虑量表(TAI)的调查表对60名大学学生进行调查。

并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探讨各影响因素与考试焦虑的相关性和其对焦虑的作用大小以及大学生常用的有效自我缓解方法。

结果TAI量表得分在性别、家庭收入、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方面统计学差异分别为0.998、0.192、0.279、0.232,无统计学意义,但和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在20-21岁组和24-25岁组的统计学差异为0.029。

学生考试焦虑的主要来源自身94.8%,对考试有主要影响的是准备不充分96.6%,但是对考试焦虑的处理很少有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3.4%,更多的是去向知心朋友倾诉72.4%。

结论大学生考试焦虑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而其主要的来源是自身,常用的缓解方法是向知心朋友倾诉。

【关键词】考试焦虑;TAI量表;来源;缓解考试焦虑是一种在考试情景下通过个体的认知评价激发的负性情绪反应,这种情绪会导致各种防御或逃避考试的行为,并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及人格健康。

适度的考试焦虑对学习是必要和有益的,它可以提高个体的思考能力和反应速度。

但过度的考试焦虑则是消极和有害的,它不仅会对学习成绩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危害,如使人的心智操作效率降低、认知活动受阻、情绪焦躁不安等,还会对神经、心血管、消化、内分泌等系统产生不良影响[1]。

由于考试焦虑的普遍性和危害性,近年来对于考试焦虑的关注呈上升趋势。

目前,国内外关于考试焦虑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考试焦虑的测量和分析;考试焦虑的形成原因、过程和机制;跨文化比较研究;考试焦虑的治疗和干预;考试焦虑的不同学校、年级、性别间差异比较;考试焦虑与学习成绩及其他因素的相关研究等。

1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法,对本校58人进行调查,其中男生27人,女生31人,年龄22.67±0.92岁。

1.2调查方法采用《大学生考试焦虑调查问卷》对被询问者进行调查,问卷由单选(共14题)、多选(共6题)和判断(共20题)三部分组成,包含了对考试焦虑的来源、表现、严重程度和常用缓解方法的调查。

其中判断题源于《考试焦虑量表(TAI)》,TAI量表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Spielberger等人于1980年编制而成[2],我国学者宋维真和张瑶首次在我国大学生中使用,并证明中文版的TAI量表一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3],可用于判断焦虑的程度[4],其第2-20题根据测验表的每一题右边所印的符号数打分即1-4。

“从不”表示考试焦虑低,打分为“1”;其余依次为“2,3,4”。

但对第1题“在进行考试时,我有信心,并且感到轻松”。

“从不”表示高焦虑,“总是”表示低焦虑,因此,这一题的打分与测验量表上的符号数①②③④正好相反,依次打分为4,3,2,1。

用所有20道题的得分之和来确定考试焦虑量表的总分(T)。

因为每一题的反应可以是1-4分,所以焦虑测验表总分的最低分为20分,最高分为80分。

1.3统计处理将所有调查问卷通过EpiData3.1输入电脑,用SPSS16.0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以及频数分布等计算。

2结果2.1性别、年龄等不同因素对TAI量表得分的影响相关性分析详见表1、表2,从表1中可见TAI 量表得分在性别、家庭收入、是否独生子女以及娱乐时间方面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虽然表1中年龄间方差分析F=2.503,P=0.091>0.05,但经过三组间两两比较后,见表2,可知20-21岁组和24-25岁组之间,统计学差异为P=0.029<0.05,有统计学意义。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在众多的考试焦虑影响因素中,年龄与TAI 量表的得分是有显著性差异的。

表1不同因素影响TAI 量表得分的比较样本量TAI 总分t 值(或F 值)p 值性别男2734.30±7.0920.0030.998女3134.29±8.371年龄20-21岁639.67±7.062 2.5030.09122-23岁4334.28±7.89924-25岁930.78±5.652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下234.00±12.728 1.6340.1921000-3000元1435.21±9.2003000-5000元2036.65±6.6405000元以上1731.59±7.021独生子是4033.55±7.752 1.0930.279否1835.94±7.650娱乐时间0-2.0h 2834.04±7.275 1.5000.2322.0-4.0h 2433.33±8.7664.0h 以上639.33±2.733表2年龄别两两比较2.2考试焦虑的来源表3中显示:考试焦虑最主要的来源是自身占94.8%,而其次是是父母56.9%以及学校48.3%、社会51.7%方面的竞争。

表3考试焦虑来源分析考试焦虑来源阳性率自身94.8%父母56.9%老师17.2%同学竞争48.3%社会竞争51.7%其他1.7%2.3考试焦虑常见表现本调查对其中其中部分生理、心理表现对了询问,见表4,可见考试焦虑的表现并无特异性,对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等都会造成影响。

2.4考试焦虑缓解方法表5显示了大学生对常见的几种考试焦虑缓解的方法的了解情况。

约有1/3的同学还不知道三种常见的缓解焦虑方法,了解和使用最多的是放松练习65.5%。

组别均值差标准误p 1-2 5.388 3.2850.1071-38.889 3.9730.0292-33.5012.7630.21表4考试焦虑常见表现分析焦虑表现阳性率肌肉紧张,额头出汗37.9%呼吸困难19.0%神经衰弱41.4%越努力越困惑29.3%认为失败是自己不努力51.7%考前失眠20.7%其他15.5%表5常见考试焦虑缓解方法了解情况常见方法了解人数比例自信训练58.6%放松练习65.5%系统脱敏48.3%都不知道29.3%其他 5.2%3讨论3.1性别、年龄等不同因素对TAI量表得分的影响相关性分析讨论本次调查中,男女生在考试焦虑中未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和王才康用TAS量表对345名大学生调查结果相一致[5],而凌文辁用TAI量表对中国大学生进行考试焦虑测试的结果表明:女大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略大于男大学生[6]。

这可能和本次调查的样本量比较小有关,如果要得到更加可靠的结果,要增加样本量。

本次调查中显示年龄与TAI量表的得分是有显著性差异的,但学者王才康在之前的调查中发现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TAI量表评分无统计学意义[4],这可能与相同年级中可能包括有不同年龄的学生有关,才会削弱了其中的统计学意义。

3.2考试焦虑的来源讨论自我认识是造成学生考试焦虑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因素,是对自己拥有的资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的认知,包括对自己能力、个性、意志品质、成败经验等的认知。

自我认知较差的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偶然和运气因素,将失败归因于能力等因素。

而家庭、学校是青少年最重要的生活场所之一。

父母养育方式和学校环境等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和成长至关重要,也因此对考试焦虑的产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有关的研究表明,家庭教育不当加剧了考试焦虑[7],家长期望值过高,没有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和兴趣爱好,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一味期望孩子考高分、上好大学,使孩子因怕成绩不好无法向家长交待而背上沉重负担。

本次的调查结果为考试焦虑来源排名第一的是自身,而其次是是父母以及学校、社会方面的竞争,与之前的研究相一致。

3.3考试焦虑常见表现考试焦虑产生时,会伴随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

例如,生理上出现肌肉紧张、心跳加快、额头出汗、手足发凉等;心理上产生苦恼、烦躁、无助、担忧等情绪体验,当考试焦虑加剧时。

其状态反应也更为强烈,如眼花耳鸣、头痛脑昏、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处于僵滞停顿状态,无法集中深入思考,无法进行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难以一一解决问题,严重的还可能伴发呼吸困难、尿频、呕吐、腹泻、甚至昏厥等,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考试焦虑会导致各个系统的表现,无明显特异性。

3.4考试焦虑缓解方法国外对考试焦虑做了大量的干预研究,经统计分析表明:心理分析、自信训练、放松现象、系统脱敏疗法、认知行为疗法都具有显著效果。

Ricketts和Gallowav发现放松疗法对治疗考试焦虑有效。

Comfier,Suinn,Edie,Spinelli等人发现系统脱敏疗法对考试焦虑有效,并指出系统脱敏疗法是考试焦虑中运用最多的疗法。

在学生中认识程度最高的是放松练习,也是最方便在学生中使用的,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1]李寿欣,庄捷,李德亮.关于高中生与中师生考试焦虑的测验研究[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5(3):28-31[2]Spielberger,C.D.Test Anxiety Inventory:Preliminary professional manual.Palo Alto,CA;Consuiting Press,1980[3]宋维真、张瑶.我国大学生考试焦虑与个性特质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1(4),165-168.[4]王才康.考试焦虑量表(TAI)的信度和效度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005-3611(2003)01-0069-02[5]王才康.考试焦虑量表在大学生中的测试.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15(2):96-97[6]凌文辁.用TAI量表对中国大学生考试焦虑的测量与分析[J].心理学报,1985(2):138-141.[7]洪明,王文礼.家庭教育失误导致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分析与对策.[J].心理科学,2002,25(6);753-75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