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配套建设法律法规创立要素分析
居住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配套建设的不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直接影响到广大居民合理的体育诉求,制约着居民体育权利的充分实现,也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相悖。
本课题组在此前的研究基础上已经从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角度分析了居住社区体育场地配套设施建设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和现实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课题组的刍议。
在本课题《规制失灵》一章针对居住社区体育场地配套设施中的法律法规问题做了一定的描述,以详实的法律文本说明了该问题,已经得到了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关注和重视。
但是,在最终的落实上,涉及到的问题十分的庞大和繁杂,这也是制约整个居住社区体育场地配套设施的瓶颈之一。
根据分析我们得知,我们针对该问题的法律体系相对完备,但是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即如何以一部相关领域内的专业法律作为建设和评价的依据是居住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配套建设中的关键,也是学术界和法律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创立一部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的相关法律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这也正是本课题研究的初衷。
一部法律的创立并不是凭空的,而是要遵循一定的立法程序和原则的。
针对此问题,本课题组作如下分析:
一、立法目的
从立法的本质属性上讲,关于居住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配套建设法规的创立属于行政立法的范畴之内。
行政立法行为,相对于制作行政决定的具体行政行为而言,又被称为抽象的行政行为。
抽象的行政行为是要遵循一定的立法程序的。
行政程序法的立法目的是立法者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对行政程序法固有属性的认识,旨在通过制定行政程序法而获得某种理想结果。
1
所以我们提出针对居住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配套建设法规创立的直接目的就是在于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提高行政效率。
具体而言,即要通过法制和制度的形式保障公民基本体育权利的实现。
一方面,要对行政权力加以限制和监督,防止权力的滥用,以避免公民的权利受到侵犯;另一方面,要促进各级行政机关积极作为,提高行政效率,更好为人民服务。
2具体而言,我们所设想的结果是要综合各种要素,在此基础上创立适用于地方政府的行政法规体系。
地方政府的行政法规在法律层级中属于最低层级的规章制度,从法律的效用上讲,法律层级越低,其规定的相关领域就越具体、越细致,同样也就越具有可控性和可操作性,在具体地土地划拨等实际工作中有法可依、1应松年.中国行政程序法立法展望[J].中国法学,2010(2):5.
2王锡锌.行政程序法理念与制度研[M].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7,2:258.
有章可循,也就更容易保障公民的基本体育权利的实现。
我们所设想的效果是各不同层级的政府行政部门在做具体的土地供给和划拨时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法律依据,即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区分和整理不同的标准,按照行政区域的不同、居住区性质的不同制定出不同的标准和政策,在供给和划拨土地的“量”上做一个区分。
要充分考虑到高档住宅区、普通住宅区以及保障性住宅区的不同需求状况和土地是不同状况,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千篇一律。
均等化不是平均化,要在充分征集民意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层级法律法规的制定。
二、立法依据
任何一部法律的创立都需要一定的上位法作为立法依据。
在居住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配套建设法律法规创立中也要遵循一定的依据。
其中主要以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任何法律的制定都不可与宪法的法治精神相抵触、相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这是体育领域内的权威,也是根本依据;《立法法》、《行政程序法(草案)》这些是我们立法依据当中的主要借鉴和参考。
纵观人类法治社会的发展史和相关程序立法的发展,其他国家的相关行政法律法规同样具有极大的参考意义,如《德国联邦行政程序法》、《瑞士行政程序法》、《希腊行政程序法》、《日本行政程序法》、《瑞典行政程序法》、《挪威行政程序法》、《韩国行政程序法》、《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西班牙行政程序法》3等等。
三、立法原则
如果将行政程序的主张贯彻到底势必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正义,受此思想的引导,在居住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法律法规创立过程中应遵循三项基本原则,即公开原则、参与原则和问责原则。
公开原则即专项立法应公开。
立法的过程和结果都要向社会和公众公开,即第一,立法过程要公开,不能搞“地下操作”,要让公众知悉立法的每一个环节;第二,必须正式公布和出台作为立法结果的法律和法规,以规范化和制度化体现。
就立法过程的公开而言,其基本要求是:立法的目的、必要性和内容要公开;在立法过程中所涉及的讨论问题也要公开。
这样做的最大意义就在于使公众了解行政机关的整体立法过程是否会影响他们的利益,为公众的参与提供更大的便利条件,相应的便于社会对行政立法的有效监督。
参与原则不可否认,当公共权力的行使可能对公众的权利或利益产生影3应松年.中国行政程序法立法展望[J].中国法学,2010(2):8.
响时,公众应当有权参与到该公共权力的行使和决定的全过程。
4作为一项基本原则的参与原则在行政立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
在居住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配套设施法律法规建设中更需要奉行参与原则。
我们所提倡的参与原则的依据是:在政府做出影响人们权益的决定之前,应当允许和鼓励利益相关主体和公众“富有意义”地参与到做出该行为的过程中来。
5参与原则最大的的意义在于在立法过程中体现出了对民主价值的关怀和保障。
6从立法的角度讲,公众参与是现代行政立法程序的基本要素,在公众参与的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条件作为支撑,即根据解决不同实体问题的需要而变化。
本课题组认为,为了使公众参与更富有意义,在居住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配套建设法律法规创立中,参与原则拥有以下要求:(1)赋予公众“话语权”。
即在立法计划的议程设定阶段,充分了解公众的基本需求和需要,使公众行之有效地表达自己的合理诉求和意愿,并允许和鼓励公众积极参与。
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实地调查,以期更准确地了解公众的需求;(2)在具体法案的起草阶段,向公众公开适当信息,使公众可以民主自由讨论;(3)已经完成的立法草案公布之后,要连同公布的主体、责任人等相关信息一并向社会公开,以便接受公众的监督和监管。
而且政府相关行政部门对于公众的监督和评价不能置之不理,要接受公众的评价,并作出回应。
问责原则经过本课题组的分析,居住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配套建设法律法规运行中,有诸多法律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发生。
为了保障公民的评价和意见得到有效的回应,在立法过程中要遵循问责原则。
当出现纠纷或争论的时候,要明确责任主体。
依据不同的法律层级和适用范围确定不同的相关责任人和责任主体。
如果行政立法主体违反程序的基本规定,相关的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应承担相应责任,这就是问责原则的基本精神。
四、立法架构
立法架构是指具体内容在程序上的安排。
从宏观上看,立法架构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也一直是中国行政程序立法中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
在居住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配套建设法律法规创立中,我们也仅仅能够提供一个并不完善的初步设想。
根据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以及满足公众参与的需要,无论哪一层级的相关法律,法律架构应遵循以下思路:
总则—主体—行政程序—行政活动—行政问责和监督
4王锡锌.行政程序法理念与制度研[.M].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7,2:359.
5王锡锌.行政程序法理念与制度研究[M].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7,2:359.
6刘云华.行政程序法的价值与功能[J].求实,2011:.12:73.
总则规定该法律的具体定义、适用范围、基本原则等基础内容;主体规定行政机关的性质、所属机构和层级、责任人和责任主体;行政程序规定各类行政行为所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包括公众参与原则、调查制度、听证制度、说明理由等等;行政活动则规定行政行为的成立、效用、执行、监督和救济,是具体的部分,也是核心的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
行政决定—规范性文件—行政合同—行政指导—行政法规
行政问责和监督则规定相应责任人和自责任主体,以便达到监督目的和效果。
专项立法关乎正义,是实体的正义,更是过程的正义。
当今社会,行政权力空前强大,如果没有规范的行政行为体系,那么正义就不会得到充分的实现,公民权利的保障难以实现。
我们应该抓住国家全面推行《行政程序法》建设的良机,为居住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配套建设法律法规的创立做出微薄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应松年.中国行政程序法立法展望[J]中国法学,2010(2).
[2].王锡锌.行政程序法理念与制度研究[M].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7,2.
[3].刘云华.行政程序法的价值与功能[J].求实,2011.
[4].马怀德.行政程序法的价值及立法意义[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4,(5).
[5].应松年,王锡锌.中国的行政程序立法:语境、问题与方案[J].中国法学,2003,(6).
[6].王万华.行政程序法的立法架构与中国立法的选择[J].行政法学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