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测量专题
1、有些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会逐渐向
边缘变薄,从侧面看上去的形状如
图所示,请从正确使用刻度尺的角
度来谈谈这样做的好处:
______ .图中物体的长度为______cm.
2、小明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按右图测一枚纽扣的直径,该刻度尺的分度
值是______mm,纽扣的直径是______cm.
3、如右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______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______不正确(两空均选填“A”或“B”),木块的边长度为______cm,
数据中的准确值是______,估读值是
______.
4、如图所示物体A的长度是______cm.
5、如图所示物体A的长度是______cm.
6、如图所示,物体A的长度是______cm.
?7、如图所示,被测物体长度为______cm,
其准确值为______cm,估计值为______cm.
8、某同学用一把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来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多次测量的结果分别为:18.50cm,18.51cm,18.5cm,18.52cm,18.53cm,18.35cm,18.54cm,其中错误的是______cm,不合理的是______cm,物理课本的宽度应记为______cm.
9、某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共测量4次,其结果分别为17.49cm、17.30cm、17.48cm、17.49cm,则物理课本的实际宽度应记作()
A、17.45cm
B、17.445cm
C、17.487cm
D、
17.49cm
10、某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一本物理课本的宽度,结果是15.36cm,则他使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
A、1cm
B、1dm
C、1mm
D、1m
11、小明在用一把钢尺测量一块木板的长度实验中,对木块进行了五次测量,测量结果记录如下:17.82cm、17.83cm、17.81cm、17.28cm、
0.1781m.
(1)他对同一木块进行五次测量的目的是;
(2)这把钢尺的分度值是;
(3)小明先对五次测量记录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他发现数据是错误的;
(4)然后,小明计算出了该木块的长度是。
12、为测量细铜丝的直径,如果直接用刻度尺测量则误差太大.可借助一支圆铅笔,将细铜丝一圈挨着一圈,没有重叠地紧密排绕在圆铅笔上,记下线圈的圈数n,用刻度尺量出密绕的线圈的长度L,则细铜丝的直径为______.
13、如图,在铅笔上整齐排绕20匝铁丝,则线圈长度为 cm;铁丝直径约______mm.
14、如图所示,在铅笔上紧密排绕
20匝细铜线,则线圈长度为
cm;由此可算出细铜线的直径为______mm,合______m.
15、步行不仅是一种简易的健身运动,而且还能方便地对一些长度进行估测.
(1)人正常步行时,步距变化不大,因此,步距可作为身体上的一把“尺子”.为了使这把“尺子”更可靠,请你说出一种测量步距的方法.
长度测量专题参考答案
1、解: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逐渐向边缘变薄,这样放置刻度尺时,有刻度的一边能紧靠被测物体,便于测量;
物体末端对应的刻度值是3.80cm,起始位置对应的刻度值是1.00cm,物体的长度L=3.80cm-1.00cm=2.80cm.
故答案为:便于刻度尺贴近(或“紧靠”)被测物体;2.80.
2、解:(1)刻度尺上最小格表示的长度是:1mm,所以其分度值是:1mm;
(2)纽扣的准确值是:1.0cm;估计值是:0.00cm;
纽扣的直径是:1.0cm+0.00cm=1.00cm.
故答案是:1,1.00
3、解:
(1)刻度尺A的分度值是0.1cm;刻度尺B的分度值是0.2cm.刻度尺A的精确程度高;
(2)刻度尺B的刻度面没有和被测长度紧贴,所以是错误的;
(3)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它的起始刻度从零刻度线开始,读数为2.21cm,最后一位估读,所以数据中的准确值是2.2cm,估读值是0.01cm.
故答案为:A;B;2.21;2.2cm;0.01cm.
4、解:
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
物体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为12.00cm,末端对应的刻度值为14.65cm,物体A长度为14.65cm-12.00cm=2.65cm.
故答案为:2.65.
5、解: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A左侧与7.00cm对齐,右侧与8.4cm对齐,估读为8.40cm,所以物体A的长度为L=8.40cm-7.00cm=1.40cm.
故答案为:1.40.
6、解:
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
物体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为3.00cm,末端对应的刻度值为4.90cm,物体A长度为4.90cm-3.00cm=1.90cm.
故答案为:1.90.
7、解:物体左侧位于1cm的刻度线上,右侧读数为 3.74cm.所以物体长度为 3.74cm-1.00cm=2.74cm.
最后一位是估计值,其他都是准确值.
答:2.74,2.7,0.04.
8、解:
由数据知,此刻度尺的估读到mm的下一位,所以分度值为1mm;
七次测量数据中,第六次的实验数据18.35cm与其余六次测量数据相差较大,为错误数据;
第三次的实验数据18.5cm没有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为不合理数据;则物理课本的宽度应为:
=18.52cm.
故答案为:18.35;18.5;18.52.
9、解:分析四次测量数据可以发现,17.30cm这个数据与其他三个相差太大,应该是一个错误数据.
所以其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为:≈17.49cm.所以课本的实际宽度应为17.49cm.
故选D.
10、解:物理课本的宽度是15.36cm,这个数字中15.3厘米是准确值,估计值是0.06厘米.
由此可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0.1cm,即1mm.
故选C.
11、解:(1)多次测量的目的是通过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2)因为
=17.82cm中。
测量结果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如第一次测量结果L
1
2是估计数字,数字8对应的就是分度值位,即该钢尺的分度值是
0.1cm(1mm); (3)从五次测量结果可以看出,测量的准确值为17.8cm,木块的长度应在17.8~17.9cm,而测量值17.28cm的准确值为17.2cm,与其他的不同,为错误的数据。
(4)计算木块长度时,先去掉错误的测量数据,再将其他结果取平均值,即木块长度
L=(17.82cm+17.83cm+17.81cm+17.81cm)/4≈17.82cm
12、L/n
13、解:(1)由图可知,该刻度尺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0.1cm;所以线圈的总长度为9.80cm-6.00cm=3.80cm;
(2)如图所示:漆包线的铅笔上紧密排绕20匝,测得这些线圈的总长度L=3.80cm,
则漆包线的直径d===0.19cm=1.9mm.
故答案为:1.9.
14、解:读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其示数为
9.00cm-5.00cm=4.00cm,
则细铜线的直径为:=0.20cm=2.0mm=2.0×10-3m.
故答案为:2.0;2.0×10-3.
15、解:(1)用刻度尺测出沿直线步行10步的距离,除以10即得步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