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语言的规范化

网络语言的规范化

文献综述:《网络语言的发展与规划》和《网络语言的定位与规范问题》从理论的角度对网络语言的性质和特征以及它的形式作了研究,《网络语言调查研究》则是从实际网络语言调查出发,提出了网络语言的不规范之处,尤其是对亲少年的危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范的方法;
摘要:网络语言专指网民在网络上聊天时所创制的特殊的信息符号,类型多种多样,网络语言再给汉民族语言带来新鲜活力是也给他带来了不少糟粕。

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规范。

关键词:网络语言规范
随着网络文化已矣乎寻常之事向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渗透,网络文化对性时代的语言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一种性的语言形式也应与而生——网络语言。

然而如何定位网络语言呢?专家学者对于网络语言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通过对网络语言交际各个方面进行了专业细致的研究,。

对于网络语言的定义学界是有分歧的,吉林大学吕明臣教授指出:“网络语言,是一个有着多种理解的概念,既可指称网络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也可以指代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还可以把网络中使用的所有符号都包括在内。

”完全可以这样界定:“网络语言是指在网络中使用的非自然语言的符号。

网络语言指称在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或者说是出现在网络交际中人的自然语言。

”可见,网络语言是网民为了便于网上交流的方便和快捷而使用和创造的一种特色语言。

它与我们现实中使用的语言最大的区别在于网络语言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普遍使用的,因此,它并不是一种新创造的语言,而是现代汉语在网络环境中的一种变体。

网络起源于国外,受外国语言的影响,导致网络交际中语言发生变异。

同时也受到网民结构的年轻化,社会高速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从而出现了表情符号及图片的大量使用,数字谐音替代相应汉字,用汉字谐音替代相应汉字,汉语拼音替代相应汉字,汉语拼音缩略形式,英文缩略形式,英文字母与汉字的缩写形式,叠音的使用,旧词新意等形式的网络语言。

网络时代的到来是社会进步的结果,那么相应的,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时代而兴起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网络语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它以其诙谐、幽默、简单等特点加速了网络交流的速度,同时不同年龄、在网络语言在虚拟的网络中进行自由的交流。

然而这种改变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比如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因为网络节奏加快了,因为网络我们休闲娱乐可以足不出户了,因为网络我们的世界真正的变成了地球村。

但是,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利必有弊。

网络带来的消极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尤其是因为网络语言的不规范性,且频繁用于生活中。

主要表现在脏话、粗话横行。

比如BBS聊天TMD”之类的脏话屡见不鲜。

除此之外,在网络交际中的错别字现象更是“泛滥成灾”。

我们任意的进入一个聊天室或是网页的交流区,都可以有这样的体会。

如我指导(我知道)、等等。

这些错别字的产生大多是因为网民所采用的输入法在打出的词语时不进行选择的缘故。

这种不规范性对青少年尤其是孩子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不少学生把网络语言奉为“流行”、“时尚”、“新潮”,甚至是把网络语言作为书面语使用,养成了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

针对网络语言的这种消极影响社会各、界对此看法不一,有人主张网络语言要绝对禁用,有人则主张顺其自然。

然而网络言作为社会进步的产物,它对语言的影响比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影响更大、更深。

对网络语言我们要公正、客观、全面发展的看,并采取各种措施在使用上加以引导,第一,加强教育。

在语文教育方面,定要注意网络语言与规范汉语的比较。

向受教育者讲清楚网络语言与现代汉语各自的发展史及其应用范围,引导受教育者不要盲目的追求新潮和时尚,正确对待网络语言。

第二,规范青少年上网。

在网吧、游艺厅等网络场所都鲜明挂有“未成年人禁止入内”这样的标语。

但实际上未成年人却能在网络场所自由出入,一些制度形同虚设。

我们不能阻止青少年上网,不能将高科技与青少年隔绝开。

但是如果青少年沉溺网络,习惯了网络语言“时髦”的表达方式,这样显然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也破坏了现代汉语的纯洁性。

社会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学生网络自律能力以及运
用规范语言文字的自觉性,因为青少年是我们潜在规范网络语言使用的生力军。

第三,制定规章制度,加强网络语言规范化。

第五,制作公益广告,宣传规范使用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新生的事物,是不可能完全阻挡和禁止的,只能对青少年做出正确的引导,才能是他们对网络语言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剑冲,网络语言的发展与规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3卷第6期
2,邓文彬,网络语言的定位与规范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01
3,刘朋建,网络语言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谭玉兰,网络语言变异及其规范[D]吉林:吉林大学,20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