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路施工总说明

公路施工总说明

第一篇总体设计说明一、概述近年来,随着合肥市环巢湖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全面启动和环巢湖旅游观光大道的开通,肥东县长临河镇的区位优势显得更为突出,是“一湖一环六区十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为长临河镇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现代旅游业将是未来长临河镇的重要支柱产业。

图1-1 项目地理位置图目前,该区域内长临河百年水运古镇已复原对外开放、白马山旅游度假区建设已初具规模、长临河旅游码头休闲观光区重点项目开建在即,从合肥市环巢湖北岸旅游建设发展的角度来看,修通一条便捷、顺直的景点连接线连接黄长路,将以上三大景区串联起来,并辐射周边旅游板块,整合环巢湖北岸优质旅游资源,带动沿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已经势在必行。

本项目为新建道路,项目起点接环湖大道并与店忠路平交,路线起点桩号K0+000,路线总体自西向东,起点段与长临河镇总体规划线形基本一致,穿越大孔自然村后缓缓折向东南,穿越上张永久后一直向前,到达土山南部后转向洼地吴水库东北方向,经洼地吴村道水泥路(桩号:K3+746)后沿洼地吴水库东北侧约100米布线,继续向前经过塘桥村道水泥路(桩号:K4+864),终点位于白马山旅游度假区(安徽文一国际农庄入口处),与黄长路相交,路线终点桩号K5+577.421,道路全长约5.577km。

起点图1-2-1 项目起点现状图1-2-2 项目终点现状二、任务依据1.《肥东县长临至山口凌道路建设项目设计中标通知书-2014FDFZ0080》三、测设简况1、准备工作根据相关会议精神,我公司严格按照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按照勘测设计流程,针对本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各项工作安排。

首先准备本项目的前期工作资料,安排控制测量、测地形图等工作;根据本项目特点认真编制、执行《勘察设计工作大纲》,明确测设人员岗位职责和技术质量要求。

2、施设外业我公司首先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踏勘,按照业主单位拟建意图,并充分结合《肥东县长临河镇总体规划》,对最可能的路线方案进行比选优化。

同时委托有关地质勘察单位进场作业,查明沿线地层分布及其工程地质特性,为施工图设计提供必需的资料和依据。

在认真研究,精心准备后,我公司技术人员于2014年8月1日~8月8日进行施工图设计外勘工作。

同时进一步深入收集了长临河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以及其他外业调查资料为完善施工图设计内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项目组全体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公司于2014年8月20日完成了肥东县长临至山口凌道路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工作,设计含路线、路基路面、排水、桥涵、交叉、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环境保护、其他工程、筑路材料、施工组织、施工图预算等。

2014年9月4日在合肥市公路学会通过了施工图专家评审,本次设计根据专家组评审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

文件内容、图表规格、均按部颁2007《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的要求编制。

四、设计依据和标准1、设计依据⑴《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⑵《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⑶《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⑷《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⑸《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2-2001)⑹《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⑺《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⑻《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GJJ 45-2006;⑼《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97⑽《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⑾《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2、设计标准⑴道路等级:K0+000~K1+400段,城市次干路,设计时速50km/h;K1+400~K5+577.421段,二级公路,设计时速60km/h;⑵路幅宽度:K0+000~K1+400段:30米(2×3.5m人行道+2×2.5m非机动车道+2×1.5m绿化设施带+2×7.5m行车道);K1+400~K5+577.421段:12米(2×4.5米行车道+2×1.5m土路肩);⑶桥涵设计汽车荷载等级:公路-Ⅱ级;⑷设计洪水频率:路基、中、小桥及涵洞为1/50。

五、沿线自然地理概况1、地形地貌长临河镇域形状呈带状,南北长约20km,东西宽约10km,西部为湖滨圩畈区,中部为丘陵山区缓冲平原,东北部为岗丘地,地形复杂,高低悬殊。

本项目路线所经区域地貌类型为波状平原,稍有起伏;地面一般高程为8.5~49.5m 。

2、气象、水文(1)气象肥东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总的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

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棉花、花生、大豆、山芋、蚕豆等。

雨量虽适中,但分配不均,一般春多阴雨,夏雨集中,秋少冬干,年均降水量960毫升,年平均气温在15℃,平均无霜期235天。

(2)水文肥东县境内有南淝河、店埠河、滁河、池河四条干流,拥有巢湖水面45平方公里。

全县蓄水能力总计达6.85亿方,其中兴利库容3.85亿方。

拥有中型库坝6座,分别是:众兴水库,蓄水能力6850万方;袁河西水库,蓄水能力1740万方;管湾水库,蓄水能力940万方;岱山水库,蓄水能力1900万方;乌龙坝,蓄水能力600万方;刘桥坝,蓄水能力800万方。

拥有小㈠型水库40座,小㈡型水库182座,大小塘坝4.2万口。

3、工程地质、水文地质(1)路线工程地质路线所经区域为平原微丘地质区,整条线路主要由粉质粘土、粘土组成。

10米深度内土层主要分为以下几层:①层种植土(Q4ml):浅灰~灰黑色,松散,稍湿,含丰富有机质及植物根系,主要分布于沿线的农田及山地;该层厚度为0.3~0.5m,地基岩土工程等级为Ⅰ级。

②层粉质粘土(Q4al):深灰~灰褐色,饱和,软塑,见铁锰质矿物呈条带状浸染,该层在沿线呈不连续、片状分布,该层厚度为0.6~1.9m,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为70kPa,地基土石工程等级为Ⅰ级。

③层粉质粘土(Q4al):灰褐色~褐黄色,潮湿,可塑状态,见铁锰质矿物呈条带状浸染;切面稍粗造,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层在沿线分布较广泛;该层厚度为1.3~5.7m,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为130kPa,地基土石工程等级为Ⅰ级。

④层粘土(Q3al):黄褐~灰黄色,稍湿,硬塑状态;含铁锰质矿物结核及小粒径钙质结核;切面较规则,干强度高,韧性强;在沿线分布广泛,该层厚度为0.6~5.6m。

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270kPa,地基土石工程等级为Ⅱ级。

⑤层强风化砂岩(K2Z):棕黄色,稍湿,岩石结构破坏强烈,泥质胶结层度差,岩质软,风化裂隙稍发育,岩芯完整性差,带水钻进取芯率很低,本次勘查为揭穿该层,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360kPa。

地基土石工程等级为Ⅲ级。

(2)路线水文地质该区域地下水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潜水和第四系松散层中上层滞水两种类型;场地地下水类型为上层滞水及潜水,主要为地表河水及大气降水补给;其中,上层滞水主要附存于②层粉质粘土及③层粉质粘土,潜水主要附存于⑤层砂岩(裂隙水)土中。

水位季节性变化明显,勘察期间地下水位埋深为2.6~5.2米。

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临近场地勘察成果可知,地下水对钢筋、砼具微腐蚀性。

4、地震及地震效应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2002年),全线经过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据区域地质资料及现场勘察,场地20m深度范围内,主要地层为硬塑状态粘性土及砂岩,依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的规定,20.0m深度范围内的场地土类型为中硬土,判别属于对抗震有利地段。

六、总体设计思路1、路线设计(1)平面布设原则本项目为新建道路,起点~土山路段与长临河总体规划线形一致,以确保与规划的合理衔接;土山~终点路段路线布设以符合二级公路技术等级要求,尽量使土石方填挖平衡以节约工程量为原则,经过对沿线进行调查,确定路线方案和起讫点及中间控制点之后作出设计,影响本项目路线布设的主要因素如下:1)为保证终点位置不偏离白马山旅游度假区,并保持线形平顺,对JD2~JD3路段采取沿洼地吴水库东北方向布线;2)本项目终点位于黄长路弯道附近,JD3~终点路段沿刘罗蔡北面山岗布线,虽然迁移了少量坟墓,但是确保了终点处与黄长路的交叉设置角度及位置合理,以提高行驶安全性。

(2)纵面布设原则1)路线起点~K0+450路段位于巢湖湖滨圩区,对该路段路基标高适当抬高,以满足路基设计洪水位要求;2)路线K0+700~K4+200段地势起伏较大,对该路段合理控制填挖方高度,以尽量缩小填方工程规模;3)路线K4+200~K4+760段位于洼地吴水库上游,对该路段纵面标高适当抬高,以满足路基设计洪水位要求;4)竖曲线半径尽量采用较大值,以改善行车条件。

全线共设变坡点13个。

2、路基、路面设计(1)道路横断面布置1)K0+000~K1+400段按照城市道路标准布置断面,断面型式如下:图6-1-1 城市道路标准横断面图2)K1+400~K5+577.421段按照二级公路标准布置断面,断面型式如下:图6-1-2 二级公路标准横断面图(2)一般路基设计1)填方路基设计当挖除非适用土后填方高度H>1.44m时,路床上部40cm采用级配碎石填筑、路床下部40cm采用6%石灰土填筑,压实度要求达到95%;路堤采用4%石灰改善土填筑。

2)低填路基设计当挖除非适用土后填方高度1.04<H≤1.44m时(低填路基),路床上部40cm采用级配碎石填筑(人行道采用6%石灰土填筑):路床下部40cm采用6%石灰土填筑,不足20cm的翻挖至20cm再回填筑6%的石灰土。

3)挖方路基设计当挖除非适用土后填方高度H<1.04m时(浅挖路基),为保证路基填土压实稳定,应对基底进行下挖至40cm填筑级配碎石(人行道采用6%石灰土填筑);深挖路段反挖40cm回填级配碎石(人行道采用6%石灰土填筑)。

4)台背过渡段路基设计为保证台背填筑路基稳定,需在地面纵横向挖台阶,台阶底宽要求不小于0.3m,每级台阶都有向内倾斜2%的横坡。

台阶开挖完成后,从地基开始逐级向上分层填筑路基,采用6%石灰土回填,分层压实厚度不大于20cm,确保每层压实度不小于96%。

5)陡坡及新老路基拼接陡坡及新老路基拼接采用挖台阶处理,纵向衔接台阶宽不小于2m,高度不小于1m,采用4%石灰改善土回填,并设置双向土工格栅;横向衔接台阶宽度不小于2m,高度不小于1m,采用4%石灰改善土回填,并设置双向土工格栅。

6)穿越沟塘段路基处理设计沿线分布部分水塘、水沟,沟、塘底均分布有淤泥及淤泥质土,厚一般为0.4~0.8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