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课件
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学而优则仕”
三、教育的对象
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 悔焉。”
四、教育的内容
(一)知识教育
《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书”
(二)技能训练 (三)道德教育
“仁”、“礼”
五、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一)注重修养
1.立志与持志 2.克己、内省 3.改过迁善
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 主要观点: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
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教 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 无意识的模仿,教育的本质是模仿。 局限性:把模仿看成是教育的本质,夸大 了模仿的作用。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代表人物:前苏联和我国学者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社会的生产劳动 在现阶段,我们认为该观点是科学的
(二)因材施教
中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三)启发诱导
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四)学、思、行结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耻下 问”
学要博学,即多闻、多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1)小学 (2)大学 天子大学;诸侯大学
2.乡学
(三)西周学校的教师 “官师合一”、“政教合一” 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学在官府,学术官守
(四)六艺教育 1.礼乐
礼:政治、伦理、道德、礼仪。 乐:诗歌、音乐、舞蹈。乐教是当时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有多种因素在其中,它包含了德育、 智育、体育、美育的要求,具有实施多种教育 的作用。 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前言
中外教育史:是关于中国与外国教育 思想、教育制度的产生、变革和发 展轨迹并由此揭示其规律的一门学 科,是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中外教育史的研究对象:中国和外国 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产生、发展 的过程及其规律
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自古以来中 外教育制度的发展脉络;二是自古 以来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主要
教育流派的教育主张
研究方法:文献法和比较法
第一章 从形式化教育向 形式化教育的转 变
第一节 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
一、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论
主要观点: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 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 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 于天。
该观点是非科学的,受认识水平的局限
第二节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名 轲,战国中期邹国人,著名的哲学 家和教育家。“亚圣”
一、性善论与道德内发说
二、理想人格
“大人”——“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
三、道德教育的内容
仁、义、礼、智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常”——仁、义、礼、智、信
2.射御
射指射箭技术的训练,御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训练
3.书数
书,即识字、习字教学;数,包括教儿童数数以 及一般计算能力的培养
第四节 古希腊时期的教育
一、斯巴达教育
目的:培养合格的军人 内容:“五项竞技“ (赛跑、跳跃、摔 跤、 掷铁饼、投标枪) 特点:重视军事体育训练、重视女子教 育
二、雅典的教育
(一)造就“兼士”的教育目的论
目的:培养良好的公民 特点:平衡、和谐
教育内容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几 何、天文、音乐、算术
第二章 古代教育理论的 奠基
第一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伟大 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
一、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英国的沛西·能 主要观点: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
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局限性: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 质的差别。
(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二、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实施
(一)教育性质——儿童公育 (二)学习内容——社会生活和生产
劳动的实际知识与技能
(三)学习方式——在生产和生活过 程中进行教育
第二节 世界早期学校的出现
一、古代埃及的学校
(一)宫廷学校(古埃及最早出现) (二)寺庙学校 (三)文士学校
二、古代印度的学校
古代印度社会特点:一是宗教在社会生活 中占主导地位;二是种姓制度非常严格
一、学校的萌芽
夏朝——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庠”、“序”、“校” 军事教育、人伦道德教育、宗教教育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
商朝——中国第二个奴隶制国家 学校机构:庠、序、学、瞽宗
三、学校教育的初步发展(一Biblioteka 西周社会概况 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
主要标志: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礼 制
(二)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 1.国学
第三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 年),又名荀卿,世称孙卿,尊称 荀子。战国后期赵国人
一、性恶论与外铄说
二、教育的内容
六经
三、论教师
提倡尊师 “天、地、君、亲、师”
第四节 墨家、法家的教育主张
一、墨家功利主义的教育主张
创始人:墨子、墨翟(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年)、宋国人, 中国古 代杰出的思想家、卓越的科学家、 躬行实践的教育家
种性制度(等级制度):(1)婆罗门(2) 刹帝利(3)吠舍(4)首陀罗(5)贱 民
(一)婆罗门教的教育 1.家庭教育
内容:记诵《吠陀经》
2.古儒学校(婆罗门学校)
学习内容:主要是《吠陀经》 教学方法:体罚;导生制
(二)佛教的寺院教育
内容:佛教经典 方法:教授、讲解及个人钻研经典相结合
第三节 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
(一)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教育的政治功能,包括:
第一,教育是政治的一种形式,它比单纯 的行政手段效果要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第二,教育还能通过培养统治人才为政治 服务
(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 也”
二、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