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的代词

古代汉语的代词

④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蜀道难)
结论:
第一,“者”、“所”既可指施事,也 可指受事; 第二,“所”字结构在先秦表示受事很
严格,中古后才有了例外。
4、“所……者”结构的含义
①闲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 之,若有所追逐者 。(报刘一丈书) ②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刘一丈书) ③刑法行于国,所诛者乱人也。 (礼记)
总结:
第一,“所以”是由“所”与介词“以” 组成的凝固格式;
第二,主要有两种用法:其一,表示的 意义比较具体,可理解为 “……的工具”、 “……的人”等。其二,表达的意义比较 抽象,可理解为“……的方法”、“…… 的原因”。
练习
下列例句中标红的是什么词或词组?可 语译为什么?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 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2、之二虫又何知? 3、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 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 送女。” 4、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 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总结: 第一,“何”的使用范围比较宽 泛,可以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等;
第二,“胡”、“曷”、“奚” 使用范围较窄,一般用作状语。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
①沛公安在? (史记· 鸿门宴)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赤壁之战) ③ 学恶乎始,恶乎终? (荀子· 劝学) ④ 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 (史记) ⑤且焉置土石? (列子· 汤问) ⑥姜氏欲之,焉辟害? (郑伯克段于鄢) ⑦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孟子)
(捕蛇者说)
说说下列句子中“他”的意思。
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② 又况于他物乎?
(诗经)
(吕氏春秋)
③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 (卖油翁)
④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 梁惠王下)
总结:
第一,先秦时期没有真正的第三
人称代词,“之、其”本是指示代词,
借用为第三人称代词;
第二,“其”一般只作定语, “之”一般只作宾语。
3、特殊的指示代词
①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孟子· 梁惠王) ② 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滑稽列传) ③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古诗十九首) ④ 汝乃我家出,亦敢尔邪(yé) ?(陶渊明· 饮酒) ⑤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⑥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左传· 襄公十五年) (论语· 述而)
5、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 秦者去,为客者逐。 6、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 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7、其若是,孰能御之。 8、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9、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 甲也?吾戴吾头来矣。” 10、尚书固负若属邪?副元帅固负若属邪? 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总结:
第一,“者”作为辅助性代词,用在其 他词或词组的后面;
第二,和“者”结合的可以是动词、形 容词或动词、形容词行词组,也可以是数 词或时间词等; 第三,可译为“……的”、“……的 人”、“……的东西”等。
2、“所”
①郑君已立太子矣,而有所爱美女,欲以其子 为后,夫人恐,因用毒药贼君杀之。 (韩非子)
11、色物牝牡(pìn mǔ)尚弗能知,又何马 之能知也? 12、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 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 13、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14、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 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 以负秦曲。 15、齐将功鲁,鲁使子贡说之。
总结:
“安、恶、焉”等,既可作宾语, 也可作状语。
四、无定代词
概念:指代的对象不固定的指示代词。 1、肯定性无定代词“或” ① 或劳心,或劳力。 (孟子· 许行) ②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 宋人或得玉。 (左传· 襄公十五年) ④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孟子· 梁惠王上) ⑤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 什伯,或相千万。 (孟子· 许行)
⑦ 赐,吾语汝。
(论语)
总结:
第一,女(汝)、尔、若 使用范
围宽泛,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第二,而、乃一般只作定语。
3、第三人称代词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 ②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 子不好。” (西门豹治邺)
③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孙膑)
④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
③ 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轮朱殷,岂敢言病?
⑤ 朕皇考曰伯庸。
(夫子当路于齐) (鞍之战)
(离骚)
④ 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
总结:
第一,“吾”字在魏晋以前很少放
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用(否定句
中可以);
第二,“朕”字在秦以后成为封建
帝王的专用第一人称代词。
2、第二人称代词
① 女与回也孰愈? (论语· 公冶长) ② 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 (句践灭吴) ③ 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韩非子) ④ 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史记· 陈涉起义) ⑤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哉? (史记· 平原君列传) ⑥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汉书· 项羽传)
①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
已也,甚恐。 蟀入我床下。 (黔之驴) (诗经) (左传) 总结:
②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 ③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第三人称作主语的两种情况:
省略主语;重复前面的名词
4、古代汉语的人称复数表示法
①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 ② 吾与汝毕力平险。 (列子· 汤问) ③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项羽本纪) ④ 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 鸿门宴) ⑤ 成王即位,周公之属傅相焉。 (刘敬叔孙通列传) ⑥ 自是以来,诸用秦者,皆应、穰(rá ng)之 类也。 (韩非子)
• 不能独立充当句子的成分
• 要和其他词或词组构成“者”字结构或
“所”字结构,才能充当句子的成分
1、“者”
① 河滨之渔者争坻(chí ),舜往渔焉。 (韩非子) ② 假舆(yú)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荀子) ③ 大者王,小者侯。 (汉书· 高帝纪) ④ 人主有诱于事者,有壅于言者,二者不可 不察也。 (韩非子) ⑤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 (韩非子· 五蠹)
④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韩非子· 历山之农
者侵畔)
⑤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晋灵公
不君)
⑥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
总结:
第一,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
第二, “莫”前,有时出现先行
词,“莫”指代的对象就在先行词中;
五、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 必须放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后面或前面
总结:
第一,“然”、“尔”作指示代词
用,其特点是作谓语,等于现代汉语
中的“这样”、“那样”;
第二,“焉”、“诸”请同学自己 总结。
三、疑问代词
指人的疑问代词
①于是羊舍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 (左传) ②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孟子· 梁惠王下) ③脍炙与羊枣孰美? (孟子· 尽心下) ④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淮阴侯列传) ⑤子墨子曰:“吾将上太行,驾骥与羊,子将谁 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 (墨子)
①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 (庄子· 养生主) ② 见者惊犹鬼神。 (庄子· 达生)
①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 ② 今有功者必赏,赏者不得君,力之所致也; 有罪者必诛,诛者不怨上,罪之所生也。 (韩非子) ③ 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
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 (孝文本纪)
总结:
第一,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
第二,指人的“或”前,有时出
现先行词,“或”指代的对象就在先
行词中; 第三,“或”还常常对举使用,
用来列举不同的情况。
2、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① 群臣莫对。(战国策· 楚策一)
②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墨子· 公输)
③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庄子· 秋水)
总结:
第一,“孰”、“谁”主要指人,
也可指物; 第二, “孰”主要用于选择疑问
句中,也可以用于一般疑问句中。
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
①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 无何也。 (荀子· 天论) ②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左传· 齐桓公伐楚) ③ 夫子何哂(shěn)由也?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④ 胡不见我于王? (墨子· 公输) ⑤ 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荀子· 劝学) ⑥ 子奚哭之悲也? (韩非子· 和氏)
②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且已久疲。 (赤壁之战) 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左传· 庄公十年)
④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史记· 鸿门宴)
总结:
第一,用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前面;
第二,和“所”结合的主要是动词或动
词性词组;
第三,可译为“……的”、“……的 人”、“……的东西”等。
3、“者”“所”指代对象的差别
总结:
第一,用单数人称表示人称复数;
第二,在人称代词后或人称名词后加 “侪(chái) 、属、曹、类”等字表示人 称复数。
二、指示代词
概念:指代人、事物、行为和性状的词。 1、近指与远指代词
① 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jǐ)百万,此霸王 之资也 (《左传· 齐桓公伐楚》 ②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 逍遥 游》) ③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子罕》) ④ 挹(yì )彼注兹。(《诗经· 大雅· 泂酌》) ⑤ 彼一时,此一时也。(《孟子· 公孙丑下》)
学习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