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利率政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中国利率政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中国利率政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利率是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也是对经济体系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

利率范畴非常类似于价格范畴,也有人称利率是一种价格,即使用资金的价格。

在大力推进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化的中国,利率正成为日益重要的经济范畴,政府的利率政策正对经济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本文将回顾分析建国以来我国利率政策的演变,并由此讨论我国未来利率政策的改革取向。

一、中国利率政策的历史回顾(1949-1998)(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利率政策(1949-1978)1.建国初期过渡性利率政策全国解放之际,我国政府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银行三家革命根据地银行基础上,于1948年12月1日成立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在成立之初,就面临极其困难的局面。

针对当时的情况,为了抑止飞涨的物价、筹措积累资金恢复经济和改造私营工商业,中国人民银行首先采取高利率政策。

1949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利率表规定,6个月定期存款利率高达月息150%;6个月以上的可面议,活期存款利率也有30%。

相应地,贷款利率高达90210%(对私营商业贷款),其它类型的利率也都很高。

这一利率水平高于当时物价上涨幅度,高利率政策有效地打击了不法商人的囤积居奇活动,同时吸引了大量资金,增强了银行的实力。

1950年初,全国物价稳定趋跌,高利率政策无论对银行经营还是对工商业经营都已不再合适,中国人民银行就根据物价水平、各行业利润水平及时调整利率。

1950年5月份规定的一个月定期存款月息降为15%,贷款利率也相应调低为最高不超过30%。

此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分别于1951年2月和1952年6月进一步调整利率水平,到1952年6月,一个月定期存款利率降至7.5%,一年期的也只有12%。

此外,还统一了关内各区行的利率。

在这段时期的利率政策调整上,人行主要掌握两条原则:一是对国营、集体和私人区别对待,以兼顾各方面要求;二是既注意不脱离市场,又不追随于市场之后,快速反应、朝订夕改。

中国人民银行规定最高限额,各地适当调整并上报备案。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采取了其它一些措施:(1)折实存款。

所谓折实存款,就是以货币折成实物存入,到期提取以实物折合货币付给,实物以标准实物单位计算,一个标准实物单位包括面粉1斤、玉米面(或小米)1斤、布1尺,以当地前5日的平均物价计算。

这一储蓄形式主要是为了稳定市场、打击投机、鼓励储蓄、吸收储资、发展生产。

当物价稳定之后,折实存款逐步收缩,1952年6月,正式停办这种存款。

在此期间,天津还试办过折实贷款业务。

(2)对私营银钱业的管理。

解放初期,在一些大的私人储蓄中,私人银钱业占到总额的71%,所以影响很大。

国家在对其逐步实行改造的同时,采取成立利率委员会制定行庄利率、规定最高利率等办法,对私营银钱业进行利率管理。

(3)对自由借贷,利率由双方商定,不加限制。

上面这些政策措施,在稳定市场、动员资金、刺激生产等方面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在这一时期,由于现实情况既特殊又复杂,利率政策表现出调整频繁、幅度很大的特征,属于过渡性利率阶段。

2.一五时期及时调整的利率政策1953年起,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当时,国家有两大经济任务:一是大力推进经济建设;二是对旧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一时期的金融利率政策也必须满足这两方面的需要。

为此,利率政策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大幅度调低利率。

为了刺激,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就有必要继续降低利率。

1953年10月13日,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发出通知,调整利率。

此次调整首先是大幅度调低贷款利率,如国营工业贷款由月息69.9%调低为定额内4.5%和超定额4.8%;国营商业贷款由月息10%调低为6.9%;其它所有制性质的行业贷款也相应调低。

这次调低的幅度应该说相当大,但在调低贷款利率的同时,存款利率除国营存款利率适当调低外,其它存款利率均未作调整。

这样做,很明显是为了既能大力支持经济建设,又仍能吸引闲置资金。

直到1955年9月17日,由于存款利率明显偏高,有些种类已经出现存贷利率倒挂现象,才又大幅度降低存款利率。

如当时公债年息为4%,贷款年息为10.8%和12%,而一年期存款利率却高达14.4%,这种状况明显不合理。

调低后的一年期以上存款年息为7.92%,其它档次利率也相应下调,且幅度较大。

(二)按企业性质不同实行差别利率。

为了配合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在利率政策上实行差别利率,即对国营企业贷款利率低于公私合营企业,而公私合营企业的贷款利率又低于私营企业,在这一时期中的几次利率调整都体现这一原则。

实行差别利率政策,一方面支持国营企业的壮大发展,另一方面就是促使私营企业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这一政策在当时很有成效。

到1957年底,对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已经确立,才对差别利率政策作适当调整,主要是取消繁杂的利率档次,简化和统一利率标准。

另外,政府在调整利率政策时,也注意促使企业有效使用资金,既鼓励扩大生产,也促进企业节约使用、合理使用资金。

如改变原来只分工商业、不分贷款用途的做法,调整为按贷款用途不同实行不同利率的政策。

适当提高工业企业贷款利率,使之与商业贷款利率持平,旨在促使工业企业有效使用资金,把结息方式由原来半年结息或到期结息改为按季结息。

显然,通过不断调整,当时利率政策日趋合理,更加完善,不论在利率水平上,还是在一些相关的利率政策上,都更符合当时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

3.1958-1978:左倾主义的利率政策1958-1978年主要是二五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以及文革时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受左倾错误的严重影响,在经济工作中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利率政策也受到严重干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偏面地大幅度降低利率。

大跃进时期,一些人认为存款利率高影响了群众集资。

于是,1958年11月起,政府决定降低存款利率,活期存款利率由月息2.4%降为1.8%;一年期的由6%降为4%;同时降低华侨储蓄存款利率,还规定信用社吸收存款必须执行银行利率。

1959年开始,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为压缩社会购买力、缓和市场物资供应紧张的状况,决定提高存款利率。

一年期利率由月息4%提高到5.1%,活期存款利率不变。

但是到了1965年,一切工作以阶级斗争为纲,储蓄存款也要讲动员,因而从4月21日起再降存款利率。

一年期利率降至3.3%,并且取消3个月、2年、3年的存款利率档次;同时还增办所谓现金保管业务,名为现金保管,实为期存款无息。

到了文革期间,左倾思潮更是走向极端。

在利率政策上,一度曾完全否定利息,把利息说成剥削,甚至冻结存款、查抄存款,极端片面地把“利息越来越低,利差越来越小,利率档次越来越少”当成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利率政策完全走样。

1971年8月,再次大幅度调低利率。

一年期存款利率由月息3.3%降至2.7%,把本来已偏低的利率水平又猛降近20%。

有些地方甚至还搞无息储蓄存款。

除此之外,还缩小了计息范围,对党团工会存款和企业主管部门的存款均不计息,对贷款甚至也免息。

(二)、过分简化利率档次。

在否定利息的指导思想下,几次利率调整都不断取消一些存款利率档次,过分简化为半年、一年和活期三种档次,这实质也是降息乃至免息的一种形式。

在贷款利率上,把结算贷款利率、农工商贷款利率、信用社对个人贷款利率全都统一为月息6%。

显然,这段时期的利率调整政策严重地违背、违背现实,非常不合理,大大削弱了利率的杠杆作用,可以说把前一时期日趋完善合理的利率政策搞得一团糟,实为中国利率政策史上的一个污点。

总之,总结整个这段时期(1949-1978)的利率政策我们发现:计划经济条件下,物资与资金都由政府分配,市场的作用极大地受到抑制,银行异化为财政的金库,存款更多地作为记帐符号,利率成为可有可无的附属品。

与计划经济权力高度集中、抹杀商品货币关系等本质相一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利率政策呈现以下三个特征:1.利率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利率的制定由国务院决定计划经济条件下,物资、信贷的分配权都掌握在国家手中,货币的能动性被大大地降低。

作为实物经济的对立面,货币只能消极地、静态地去与物资相平衡。

因此,没有必要利用利率去调节货币的供求。

利率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是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高度集中的财政分配体制,以及高度集中的信贷补充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当时那种以政府实物分配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在利率体制上的体现。

2.利率政策以低为主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信贷资金只是作为物资的附属物被政府分配,利率并未被当作使用资金的成本,更不存在利用利率杠杆引导资金流向的问题。

银行作为资金分配的中介,也不把信贷当作商品来经营,不实行经济核算,不讲求利润。

1971年8月,中国的利率水平已到经降低到最低点:存款利率最高的2厘7,最低的1厘5;贷款利率最高4厘2,最低1厘8。

过低的利率水平使得存贷款利率的绝对浮动范围和存贷款利率间的绝对差额都变得如此的小,以致利息的收与不收,收多收少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利率政策的效应几乎被政府制定的“超低利率”剥夺了。

3.利率政策的目标是为了适应生产关系的调整计划经济体制下,利率作为经济杠杆的功能蜕化了。

利率政策的目标也不是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是服务于生产关系的调整。

例如:(1)对私营经济的贷款利率要高于对国营经济的贷款利率,这主要是为了有利于促进私营经济的改造,有利于增强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2)对农村合作经济的贷款利率低于对国营经济的贷款利率,这是为了有利于促进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3)对现金实行管理,对信用集中于国家银行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贷款利率优惠,这是为了取缔商业信用,有利于将信用集中于国家银行等等。

(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利率政策(1979-1998)4.1978-1985:拨乱反正的利率政策粉碎四人帮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极左思想遭清算,全国各条战线都在拨乱反正。

在利率政策上,政府也作了较大的调整,把在文革时期被扭曲了的利率政策纠正过来,重新认识利率这一经济杠杆的重要作用。

同时,为适应商品的需要,对利率管理制度作了较大的改革。

(一)提高利率,增加档次。

在这段时期,政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把利率水平异常低下,档次种类过于简单的不合理状况彻底扭转过来,使其达到合理正常的水平,以扩大信贷资金来源。

从1979 年到1985 年,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1979年4月、1980年4月、1982年4月、1985年4月和8月五次提高存款利率,这些调高政策都是配合当时实际情况和经济改革的需要而推出的。

前几次调整是在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情况得以扭转、经济走上稳步发展轨道而急需大量建设资金的背景下做出的。

事实证明,把利率水平提高到合理水平,非常有利于其经济杠杆功能的发挥,吸储大量资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