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毒品预防安全教育》教案班会主题:关爱生命远离毒品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常见毒品的种类。
2、毒品的危害及着重讲毒品对人体的伤害。
3、毒品为什么会有成瘾性。
4、青少年如何拒绝吸毒及防毒常用的措施。
5、青少年如何学会自我保护,抵制毒品的诱惑。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常见毒品的种类,通过课堂案例分析和结合学生周围的耳闻目睹的人和事,让学生更加认识到毒品对人的危害,从而培养学生有强烈的思想远离毒品,在生活和学习中如何保护自己,抵制毒品的诱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引起学生远离毒品的强烈意识,学会如何拒绝吸毒及防毒常用的措施,在现实生活中学以致用,保护自己的安全。
活动方式:通过案例分析联系自己周围的耳闻目睹的人和事。
学生分组辩论。
老师小结归纳教学过程:导入:毒品是人类的公害。
它不仅危害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身健康,而且严重威胁着社会稳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毒品曾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如今毒品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它与恐怖主义、艾滋病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公害。
同学们,你们知道国际禁毒日是每年的哪月哪日吗?(6月26日)今天,我们进入毒品预防安全教育。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好好的珍爱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生活远远远离毒品。
教授:什么是毒品呢?你对毒品的了解有多少呢?一、毒品的种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辅助材料:1、鸦片:鸦片取自罂粟花落之后结出的果,割开罂粟果,从中流出的白色浆液在空气中氧化分干,就是鸦片,鸦片中有20种生物碱,其中吗啡的含量约10%,长期吸食会使人消瘦,体质下降,免疫力下降,感染各种疾病。
2、吗啡:是从鸦片中提炼出来的一种白色针状结晶。
它对呼吸中枢有叫强的抑制作用,用量过大可致呼吸缓慢,甚至出现呼吸中枢麻痹,这通常是吗啡中毒死亡的直接原因。
吗啡比鸦片更易上瘾。
3、海洛因:俗称白粉,是吗啡和其它化学物品混合加热合成的。
极易上瘾,长期吸食或注射海洛因,会使人身体消瘦,瞳孔缩小,免疫功能下降,易感染病毒性肝炎,肺脓肿及艾滋病,极难戒除。
4、冰毒:学名是去氧麻黄碱或甲基安非他明。
属安非他明类兴奋剂的一种,它是无臭、带苦味的半透明晶体。
吸食冰毒将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极强的刺激作用,长期使用会导致大脑机能损坏。
吸食者常发生精神分裂而自杀、自残。
5、摇头丸:学名二亚甲基双氧苯丙胺,属安非他明类兴奋剂的一种,具有强烈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有很强的精神依赖性,长期服用,会严重损害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偏瘫,也很容易使吸食者的行为失控而发生以外。
6、可卡因:化学名为苯甲基芽子碱,是最强的天然中枢兴奋剂,小剂量的可卡因能导致心律减缓:剂量增大后则心律增快,呼吸急促,可出现呕吐、震颤、痉挛、惊厥等现象:如果大计量。
则可导致死亡。
新型毒品:病毒、K粉,摇头丸、咖啡因等。
二、毒品的危害(学生自己讨论,老师通过案例分析,归纳小结)1、吸毒摧残人生A.对身体的危害(1)大脑病变:近年来的研究证实,毒品能直接改变人脑中部分化学物质的结构,破坏、扰乱人体正常的高级神经活动,有的甚至毒害、损伤神经组织。
(2)心脏病变:毒品毒害人体重要的组织、器官、对循环系统的毒害表现为血压下降,心动过缓。
(3)瘦弱不堪:吸毒者胃肠道平滑肌和括约肌张力提高,蠕动减弱,出现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食欲不振,甚至完全丧失营养摄入严重不足。
(4)传染疾病:毒品破坏人体免疫机制,使吸毒者极易感染各种疾病。
(5)传播艾滋病:吸毒者使用不洁的注射器或共用注射器造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直接血液传播或通过性接触感染爱滋病毒。
B.自伤、自杀、自残吸毒者难以忍受毒瘾发作的巨大的痛苦,往往采取自伤、自残甚至自杀的方式摆脱毒瘾的发作。
例子:郑州陈某毒瘾发作难忍,用牙刷插入鼻孔自杀。
C.加速死亡加速死亡:吸毒者为满足毒瘾易造成吸食(注射)过量毒品导致呼吸中枢衰竭而死亡或毒品中混杂有毒、有害物质出现过敏性休克及各种复杂的并发症,严重者导致死亡。
例子: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电影演员朱洁1997年因吸毒过量死亡,年仅28岁。
2.吸毒毁灭家庭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吸毒的费用是个“无底洞”,普遍的工资收入根本不能满足吸毒的需要。
即使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也只能维持一时。
因为毒瘾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结果只能是吸得一贫如洗、倾家荡产。
很多吸毒者为满足毒瘾不惜遗弃老人、出卖子女,甚至胁迫妻女卖淫以获取毒资,直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例子:西宁市吸毒人员马某某夫妇二人因吸毒先后死亡,家中财产全被吸光,留下两个不满十岁的小孩和年迈的母亲,生活苦不堪言。
3.吸毒贻害后代吸毒对后代贻害无穷。
或是母婴垂直传播成为爱滋病受害者,或是一出生就染上了毒瘾成为小小的“瘾君子”,有的成为了吸毒父母亲毒瘾发作时发泄的对象。
“瘾君子们!你们的后代无辜啊!”例子:3岁的丢丢没有父亲,他是被吸毒并卖淫的母亲郭某抵押给吸毒者林魁、王福和王凤妹三人的,仅仅一个多月,狠毒的林某、王某等人每逢毒瘾发作,便将无辜的孩子当成发泄的对象。
捆绑、踢打、打火机烧、烟头烫。
他们的人性完全泯灭在吸毒后的狂躁暴虐之中。
4.吸毒危害社会诱发刑事犯罪:吸毒和犯罪是一对孪生兄弟。
吸毒者在耗尽个人和家庭钱财后就会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进行以贩并吸、贪污、诈骗、盗窃、抢劫、凶杀等犯罪活动。
美国政府调查表明吸毒者用于购买海洛因的钱款中20%是抢劫获得的,45%来源于贩毒,17%来自卖淫,12%来自盗窃,即总计约94%的毒资来自刑事犯罪活动。
败坏社会风气:吸毒败坏社会风气,腐蚀人的灵魂,摧毁民族精神,这已成为全世界普遍的问题。
据调查,我国80%的女吸毒人员靠卖淫维持吸毒消费。
三、吸毒者为什么以青少年为多:(学生讨论,老师总结)1、青少年多单纯无知,有强烈的好奇心,且从众心理强,一人吸烟大家跟着吸,一人吸毒大家跟着试。
2、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挫折,逆反心理强,精神空虚更经不起诱惑,在毒品中求刺激。
3、盲目追求时髦,把吸毒视为时尚。
4、自我防卫能力弱,对毒畈的引诱逼迫无力拒绝。
5、轻信偏言,以为毒品可以提高成绩、治疗疾病……四、哪类青少年易沾染上毒品?1、与社会无业、不良人士接触者;2、出入网吧、ktv、酒吧等不合时宜的场所;3、易产生挫败感、不能够够承担压力的青少年;4、警惕性差,随意结交网友、社会朋友的青少年。
五、青少年如何拒绝毒品?青少年一定学会对毒品说“不”,一定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自己的家人负责。
那么青少年如何拒绝毒品呢?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构筑拒毒心理防线(1)正确把握好奇心,抵制不良诱惑(2)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3.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不吸烟、不喝酒(2)慎重交友(3)不涉足青少年不宜进入的场所六、防毒常用的措施:一是:直接拒绝;二是:找借口溜走;三是:提出相反意见或转移话题;四是:秘密报案(偷偷告诉你依赖的人或拨打报警电话:110);五是:当毒贩毒友逼你吸毒并威胁你时,要第一时间告诉你的家长老师。
六、学生讨论七、班长代表全体学生发出倡议。
八、小结毒品是人类的公害。
它不仅危害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身健康,而且严重威胁着社会稳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毒品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有了一定的认识,受益匪浅。
同时同学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一个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保护自己。
学习了防毒的措施,同学们在遇到类似情况时,一定学会学以致用。
1、实验名称: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材料: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备用,制取一瓶澄清的石灰水备用、烧杯一个实验过程:1)、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烧杯中,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是什么样子的,2)、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摇晃后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2、(第一种)实验名称: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材料:固体体胀演示器、酒精灯、火柴、水槽、冷水实验过程:(1)铜球穿过铁圈(2)、给铜球加热,不能穿过铁圈(3)把铜球放入冷水中,铜球又穿过铁圈实验结论; 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第二种)实验名称: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材料:细管、胶塞、平底烧瓶、红颜色的水、水槽、热水实验过程:(1)细管插在胶塞中间,用胶塞塞住瓶口(2)、往瓶里加红颜色的水(3)把瓶子放入水槽中,记下细管里水的位置。
(4)往水槽里加热水,观察细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论; 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第三种)实验名称: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材料:气球、水槽2个、平底烧瓶、热水、冷水实验过程:(1)把气球套在平底烧瓶口(2)、把烧瓶放在热水中,欢察现象。
(3)把烧瓶放在冷水中,欢察现象。
实验结论: 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3、实验名称:空气的成分实验材料:水槽、蜡烛、玻璃片、去掉底的饮料瓶、火柴实验过程:(1)把蜡烛放在水槽中点燃,罩上饮料瓶,拧紧瓶塞。
观察现象。
(2)、把水槽内的水加到饮料瓶里的高度。
(3)拧开瓶盖,迅速将火柴插入瓶内,观察现象实验结论: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支持燃烧,另一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4、实验名称: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答案不唯一,还可以采用其它方法实验)实验材料:尺子、小鼓、鼓槌、豆子实验过程:(1)一手压住尺子,另一手弹拨,我们会听到尺子发出嗡嗡的声音,同时会看到尺子在振动。
(2)鼓面上放些豆子,敲击鼓面,我们会听到鼓面发出咚咚的声音,同时看到鼓面上的豆子在振动。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5、实验名称:探究沙子、水和空气传播声音的效果。
实验材料:三只分别装有沙子、水和空气的塑料袋,铅笔实验过程:(1)把桌面整理干净,分别将装有沙子、水和空气的塑料袋平放在桌上,一只耳朵轻轻地贴在袋子上,捂住另一只耳朵。
(2)在距离一臂远处,用铅笔上的橡皮轻轻敲桌子,用耳朵认真倾听。
实验结论:沙子传播声音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水和空气。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