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水肿的抢救与护理
发表时间:2012-08-06T11:25:21.51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7期供稿作者:刘家荣[导读] 急性肺水肿常见于急性心肌梗塞,重度二尖瓣狭窄、高血压性心脏、急性肾小球肾炎、中毒性肺炎等刘家荣(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云南昭通 657000)【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7-0287-01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肺水肿的急救措施和护理特点。
方法通过镇静、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给氧雾化吸入以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减慢心率;增加心排出量,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改善肺部气体交换,缓解缺氧症状。
结果患者经过医护人员的抢救及护理转危为安。
【关键词】急性肺水肿抢救护理
急性肺水肿为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或急性左心衰竭的主要表现,由于严重而突发的左心室排血不足或左心房排血受阻而引起肺静脉压力急剧升高,当肺毛血管压力超过肺毛细血管内肢体渗透压时,则有大量浆液由毛细血管渗透到肺间质和肺泡内而引起肺水肿。
急性肺水肿常见于急性心肌梗塞,重度二尖瓣狭窄、高血压性心脏、急性肾小球肾炎、中毒性肺炎等,本症病情急而重,若抢救稍有延续,即可带来严重后果,因此,护士必须分秒必争地配合医生救治,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从而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急性肺水肿病人44例,其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36—74岁,平均54.5岁,治愈35例,死亡2例。
2 诱因与临床表现
急性肺水肿常由于过度的体力活动、肺部感染、心动过速以及妊娠、分娩等因素诱发,过快过多的静脉输液及输血,不仅可使原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发生急性肺水肿,对于原无心脏病的患者也可造成急性肺水肿。
患者主要表现是显著气急,呈端坐呼吸,面色青灰,口唇紫绀,大汗淋漓,烦躁不安,阵咳,咯粉红色泡沫痰,严重者粉红色泡沫痰可由口腔或鼻腔涌出,心率和脉搏增快,心尖部可听到奔马律,两肺可听到广泛的湿性罗音和哮鸣音,有的患者可出现血压下降并见休克。
3 急救措施
3.1体位立即使患者端坐位,两腿下垂(休克者例外),以减轻心脏负担,减少静脉血回流。
3.2吸氧用鼻导管或面罩给氧吸入,流量一般为4—6L/min,浓度为37%—45%,也可给10%二甲基硅油(消炮净)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迅速改善肺部气体交换,缓解缺氧症状。
3.3镇静皮下或肌肉注射吗啡10mg,即可抑制反射性呼吸中枢兴奋作用以减少过度换气,同时吗啡可扩张静脉使血液滞流于静脉床内,减少回流量而降低高的应心室充盈压,吗啡对小动脉有扩张作用,因而了减低心室后负荷,还可减轻焦虑,使呼吸深度减小,呼吸频率减慢,从而改善通气和换气,但应严密观察神志及呼吸变化。
3.4扩张血管可舌下含股消酸甘油0.5mg或硝山梨醇酯5mg,以减轻心室前负荷,从而缓解肺淤血,也可用硝普钠或酚妥拉明静脉滴注。
3.5利尿可静脉用利尿酸25mg或速尿40mg,主要作用是使血液重新分布,对肺部液体的转移特别有效,以减轻心脏负担(休克者忌用)。
3.6强心酌情给西地兰0.4mg或毒毛旋花子K0.25以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减慢心率、增加心排出量。
3.7正压呼吸对极严重的肺水肿,可给予间歇正压呼吸或持续正压呼吸,以改善肺泡内气体交换,提高动脉血氧张力并有利于制止液体向肺泡内渗透。
3.8其他
3.8.1氨茶碱0.25稀释于5%G.S20-40ml内缓慢静脉注射,以解除支气管痉挛,扩张血管,减轻呼吸困难。
3.8.2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可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减少回心血量,解除支气管痉挛。
3.8.3纠正代谢性酸中毒5%S.B静脉滴注。
4 护理措施
4.1因本病发病急,变化快预后严重,因此,必须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缺氧改善情况,咳痰量、颜色、性质、脉搏、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及尿量、肺部罗音、血气分析等变化情况,随时与医生联系,以便及时抢救。
4.2认真做好心理护理,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消除紧张焦虑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4.3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如应用强心剂后注意心率和心律的变化情况,应用氨茶碱后呼吸困难的改善情况,应用利尿剂后尿量情况,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应用血管扩张剂后应定时监测血压,注意调整输液滴速,观察各项抢救措施的效果。
4.4病情缓解期应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防止口腔炎及褥疮的发生,指导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饮食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低盐流质或半流质。
4.5病因护理找出引起急性肺水肿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急性肺水肿的加重和再度发生,避免过度劳累、肺部感染及妊娠等诱发因素,做好心脏病人的卫生宣教工作。
4.6保持病室的清洁、整齐、安静,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温湿适度,避免风寒的侵袭,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内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
[2]崔淼.护理学基础.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
[3]杨希芳.齐鲁护理杂志.山东:山东省护理学会,2007,17.
[4]郑喜玉.中国实用医药.北京:中国康复医学会,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