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选题题目

论文选题题目

中文系2009级语文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备选题目一览表中国古代文学1.《山海经》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2.中西神话比较研究3.《诗经》及其作品研究4.《左传》及其作品研究5.《左传》《国语》比较研究6.《国语》成书探源7.试论《战国策》的时代特色8.楚辞与屈原研究9.《诗经》与《楚辞》比较研究10.孔子作《春秋》考论11.《孟子》探微12.庄、老比较研究13.《庄子》新探14.《史记》及其作品研究15.《史》《汉》比较论16.《汉乐府》新探17.试论《古诗十九首》在比兴手法上的创新18.从元代水浒戏到《水浒传》看李逵形象的演变19.《西厢记》崔莺莺与《墙头马上》李千金形象比较20.论《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21.论《西游记》中的妖魔22.孙悟空形象之我见23.谈《红楼梦》人物塑造的衬托手法24.杜丽娘·林黛玉·陈芸:明清文学中三个女性形象比较25.从晚明社会思潮看《灌园叟晚逢仙女》的思想内蕴26.论张养浩的散曲创作27.论《蒋兴哥重会珍珠衫》28. 蒲松龄的鬼怪情结29.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及其体现出的时代精神30.论关汉卿杂剧中的妓女形象31.杜甫诗歌的“诗史”性及其特色32.白居易讽谕诗的价值及的特色33.苏轼及苏门弟子的词之创作论34.《水浒传》传奇性之我见35.晚唐五代词风格论36.南宋辛派词人的创作及得失论37.《桃花扇》人物论38.试比较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薛蟠人物形象异同39.试论《红楼梦》中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个人情绪40.试分析《红楼梦》中人物对话时所伴随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深入功能41.试分析《水浒传》中林冲形象的典型性42.试分析《水浒传》中三个英雄女性与三个反面女性在写法上的异同43.试分析《水浒传》中宋江与李逵的关系及宋江毒杀李逵的悲剧特色44.试论《三国演义》中人才与死亡观的冲突45.试分析《三国演义》中作者塑造诸葛亮形象所用的创作手法46.试分析《三国演义》中关羽性格悲剧及其对蜀汉形势之影响47.试论“异质同构”现象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物塑造的典型性48.比较分析唐传奇、宋话本、元杂剧相同题材中女性形象之不同点49.试分析《西厢记》中崔莺莺性格中的矛盾冲突及其必然性50.试论关汉卿戏曲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化51.试分析元散曲创作与元杂剧创作在语言上的异同52.试论元杂剧(关汉卿)的悲剧意识53.试比较分析《西厢记》中崔张爱情与《牡丹亭》中杜柳爱情之异同54.试论汤显祖传奇创作中“生”角的类型化现象55.试论《长生殿》中背景描写对人物心理刻画的补充效果56.试分析洪升创作《桃花扇》时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手法57.试比较分析元杂剧与明清传奇创作中人物道白的特点58.论清代小说中的“侠义”形象59.论李贽“童心说”对明清小说创作的影响60.才学小说的生成意识及文化意义61.也谈公安派(唐宋派、桐城派)文学主张的得与失62.三言二拍作品研究(可选择单篇)63.《镜花缘》思想、艺术问题研究64.乡邦文学家(作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1.鲁迅小说主题研究2.鲁迅小说的“黑暗意识”3.鲁迅小说的“人间苦”4.鲁迅小说里的知识者与梦5.鲁迅小说里的还乡6.鲁迅的叙事艺术(小说、散文、杂文各选一种或一个角度)7.作为现代知识者鲁迅的独立人格研究8.鲁迅的历史想象与现实建构——鲁迅思想主题、方法的来源之一9.黑暗的阴影:鲁迅历史记忆和现实体验的特点10.从《伤逝》看“五四”启蒙与个人幸福11.知识者的心灵栖居——读《在酒楼上》12.《朝花夕拾》研究(话题、问题自定)13.《两地书》研究(话题、问题自定)14.鲁迅日记研究(话题、问题自定)15.鲁迅书信研究(话题、问题自定)16.对《女神》评论的研究(可缩小范围,如对闻一多《女神》的评论研究)17.自我的悖论——《女神》中“自我”的叙事18.郭沫若早期诗剧与少年中国的乌托邦激情19.郭沫若历史剧的想象与抗战的现实建构20. 艺术与革命——作为诗人与政治活动家的郭沫若多重人格建构21.茅盾小说的身体叙事22.《霜叶红似二月花》的叙事规范23.《子夜》的意识形态叙事研究24.茅盾的“作家”论研究:25.茅盾“作家论”的写作研究26.茅盾“作家论”写作模式与建国后文艺评论写作的关系研究27.茅盾的书评与鲁迅的书评写作比较研究28.茅盾“作家论”与沈从文“作家论”比较研究29.茅盾的书评与胡风书评写作的比较研究30.茅盾的作家作品评论与李健吾作家作品评论的比较研究31.青年批评家与文艺领导——“身份”对茅盾文学批评写作的规约32.郁达夫小说对“力比多”的处理33.现代诗的歧途——胡适《尝试集》《谈新诗》对现代诗歌的影响34.《家》的写作模式与接受心理的互动——作为畅销书的巴金《家》研究35.信仰、献身、革命——巴金《爱情三部曲》的无政府主义激情36.从《憩园》看巴金对“家”文化态度的变化37.从“否定”到“调整”—--从《家》到《憩园》的转变看巴金对“家”文化的调整38.老舍《二马》中的中西文化参差和对照39.北京人眼中的伦敦人与伦敦人眼中的北京人——老舍《二马》中的文化参差和对照40.《骆驼祥子》隐喻的世界图景和人性模式41.民族战争的坚守与超越——老舍《四世同堂》对战争的两层理解42.《断魂枪》《老字号》对传统文化式微的惋惜43.湘西地方民俗在沈从文小说中的审美功能和文化喻指44.沈从文的文学批评与自身创作的关系研究45.沈从文小说中的精神分析学——以《八骏图》为例46.沈从文桃花源记的“常”与“变”——从《边城》到《长河》47.桃花源里的“常“与”变”——从《边城》到《长河》48.《从文自传》研究49.《湘西》《湘西散记》研究50.沈从文早期小说研究51.沈从文文体建构研究52.压抑的代价:女人变魔鬼——《金锁记》的精神分析53.“真心”崩溃:母亲变“魔鬼”——对《金锁记》中七巧对待儿女方式的心理探析54.“倾城”原来为“真心”——《倾城之恋》的创作心理动因探析55.张爱玲《流言》研究56.《围城》的结构、隐喻隐含的世界图式和人的宿命57.“再别康桥”:徐志摩对西方学院文化的诗意建构58.藏克家《老马》形象蕴含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哲学意味59.曹禺对巴金《家》戏剧改编的心理动因60.土改小说的模式——以《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例61.鲁艺学生的文艺批评——以贾芝、金灿然等对何其芳的批评为例62.英雄是怎样被塑造的——论当代文学体制对英雄形象塑造的规范和引导63.两个“小林”的故事:——对于《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与《一地鸡毛》的两种文化生态考察64.对于新中国“诞生”的文学考察——以《红岩》为中心65.“英雄”是怎样诞生的——对于雷锋故事的考察66.“红色传奇”:1950-1970年代小说中的英雄67.“红色传奇”:1950-1970年代小说、电影、歌曲中的爱情叙事68.“红色传奇”:1950-1970年代招贴画中的政治叙事69.“红色传奇”:1950-1970年代小说、电影、歌曲中的少年儿童叙事(成长无烦恼:1950-1970年代小说、电影、歌曲中的少年儿童叙事)70. “红色传奇”:1950-1970年代小说、电影中的家庭关系71. 阶级斗争:1950-1970年代小说对现实的想象72.真实与虚构——王安忆《小鲍庄》的历史叙事73.“大雁塔”与“黄河”的祛魅——韩东等后朦胧诗人反英雄主义书写74.作为消费阅读的网络文学研究75.作为消费阅读的网络小说研究76.作为消费阅读的网络诗歌研究77.网络视频的文学史记忆和方法研究78.网络视屏的历史记忆和方法研究79.博物馆里的“政治”——对博物馆内容、形式陈列的考察(落实到具体博物馆)80.主题公园里的文学想象(落实到具体主题公园)81.中学生的文学想象来源研究——建国后语文课本中的文学陈述82.建国后中学课本中的历史叙事83.“成长小说”与五、六十年代长篇小说创作84.“诗化散文”与政治话语85.“英雄”的成长路径——建国至“文革”文学中的英雄形象塑造86.寻根者的文化纠结87.当下战争题材小说的审美取向88.《白鹿原》与新历史主义89.“爱情”因何消亡——建国至“文革”小说中爱情描写性质研究90.私语空间——陈染小说与女性主义91.“朦胧诗”中的死亡主题92.杨炼诗歌中的大海意象93.第三代诗歌中的戏仿和反讽94.草原和雪域——海子和昌耀诗歌的抒情背景95.柏桦、张枣诗歌中的古老中国96.欧阳江河诗歌中的时间观念97.西川诗歌中的神秘主义倾向98.于坚诗歌中的日常生活叙事99.俄罗斯“白银时代”诗歌对于多多、王家新的创作影响100.中国当代诗歌中的江南——以杨键、庞培、潘维为例101.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102.“朦胧诗”及诗人研究103.杨朔的散文研究104.60年代与90年代长篇小说的比较研究105.对90年代小说“个人化”的研究106.论90年代大陆文坛的“通俗文学热”107.略论90年代中国文学的得失108.汪曾祺小说研究109.张贤亮小说研究110.刘震云小说研究111.王安忆作品研究112.池莉小说研究113.余华小说研究114.莫言小说研究115.海岩小说的叙事模式116.《马桥词典》研究117. 论新历史主义对于新历史小说的主要影响118. 论马原小说创作的叙事特征119. 论八九十年代女性文学崛起的缘由120. 论中国大陆八九十年代散文创作的成就与不足台港文学1.探析白先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2.论白先勇小说中的悲剧意识3.论白先勇小说的创作特色4.佛、道思想对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影响5.金庸小说中的儒家文化与侠义精神6.金庸笔下“侠”的形象7.探析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女性形象8.琼瑶、亦舒、李碧华言情小说比较9.从琼瑶、亦舒的言情小说看台港女子的爱情观10.台湾诗人的乡愁——浅析纪弦、余光中的“乡愁”诗外国文学1.论哈代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流变2.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比较研究3.从《喧哗与骚动》看意识流小说的创作特征4.论卡夫卡笔下的变形人物5.论托尔斯泰的创作思想(兼与陀斯妥耶夫斯基比较)6.论象征主义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7.论果戈理笔下的“小人物”(兼与鲁迅小说比较)8.拜伦与普希金比较研究9.论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形象10.论《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11.评《简爱》的爱情主题12.《呼啸山庄》主题研究13.浅析中西创世神话的异同点14.试析古希腊文学蕴涵的人本意识15.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的“复调”艺术16.理性与信仰的矛盾: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体现的“惩罚观”17.论托尔斯泰人道主义精神中的空想成份和宗教色彩18.浅析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19.试析现代派文学体现的“丑”与“审丑”取向20.浅论《荷马史诗》的战争观和妇女观21.比较古希腊文学与古罗马文学在审美倾向上的异同22.试析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到“新人”的转变23.论现代派文学的反英雄色彩24.试论《神曲》中两希文化的对立与融合25.浅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地位和影响26.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试论《堂吉诃德》27.试论《堂吉诃德》与中世纪骑士文学的关系28.浅析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丑角形象29.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30.《麦克白》与《俄狄浦斯王》的命运观比较研究31.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研究32.试论莫里哀喜剧人物的类型化特征33.“浮士德精神”的现代阐释34.浅论《浮士德》的艺术特色35.“拜伦式英雄”的现代阐释36.论普希金创作的民族性与独创性37.试析俄国文学中的“小人物”形象38.从《叶甫盖尼·奥涅金》看俄国文学“多余人”的精神失落39.浅谈《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婚姻意识40.《等待戈多》的荒诞性与真实性语文教学论1.当代诠释学观照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2.感悟式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尝试3.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语文教学模式研究4.论语文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5.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6.语文整体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7.元认知与语文写作教学8.中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研究9.对语文教学中的网络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0.苏教版与人教版中学(小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11.新课程语文教学评价方式探究12.论语文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13.中学生古诗文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14.“对话”理念指导下的新课程阅读教学研究15.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16.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7.诗歌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策略研究18.小学语文中口语交际教学与以往听说训练的比较研究19.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新探20.语文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策略研究21.新课程中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优化探索22.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调查分析及改进措施23.以发展思维为前提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文学概论1.当代商业社会中文学消费问题的思考2.文化研究对文学研究的挑战3.“语不惊人死不休”——试论形式探求的积极意义4.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理论的反思5.谈福斯特“扁”和“圆‘的人物6.“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试论文艺创作中的主体与客体7.从创作过程看形象思维的作用8.从人性看文学的“共同美”9.文学的民族性与文学的世界性10.母题的文化心理蕴涵现代汉语1.论《汉语拼音方案》中的音位学原理2.报刊图书中的汉语拼音应用考察3.家乡话的声母辨正4.家乡话的韵母辨正5.家乡话的声调辨正6.家乡话的入声辨正7.家乡方言和周围方言基本词的对比研究8.城市普通话使用状况调查9.现代形声字的表音问题10.现代形声字的表义问题11.汉字部件分析中的一些问题12.某一特定范围汉字使用情况调查如:大学生(或大学教师)的规范用字,城市社会用字……13.论合成词构成方式的辨别方法14.论现代汉语的特殊构词方式15.词和短语划分中的两难情况考察16.论等义词的运用与规范17.《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中的一些问题18.现代汉语某一方面新词语的用法调查如:教育类,经济类,科技类等19.现代汉语字母式借词的使用和规范20.词性判定中的疑难现象分析21.多义性与兼类词的构成22.某个副词的语义语用功能23.近义词语的辨异比较分析如:正—在—正在,每—各,一切—所有—任何……24.形容词词语作谓语(或作状语)的考察25.某种特殊句式的形式特点和表义特点如:无定主语句,周遍主语句,“他打球打得很好”……26.某种分析方法的规则及运用问题如:替换法,扩展法,层次分析法……27.某种语法成分的语义指向分析如:补语,谓词性宾语……28.某种格式中的关键词的语义特征分析如:双宾句中的动词,存现句中的动词……29.某种句子语气类型的构成和表达特点30.某方言中一种特殊语法现象的考察31.某国家留学生的语法偏误分析32.某种对话类型的语法特点如:教师与学生,医生和病人,警察与犯人……33.误解现象与话语交际原则?34.人称代词活用现象的语用学分析35.某一同义表达形式的修辞语用分析如:“爱人”及其同类语,“死”及其同类语,某产品(商品)广告语(或说明语)比较……36.多语家庭的语言生活调查?37.xx方言土语与地方文化38.现代汉语xx方言熟语的文化特色或修辞特色(与外国成语或谚语比较)39.某方言的禁忌语与吉利语研究40.报刊中的语言失误分析41.某作家(或作品)的语言风格研究42.论熟语词43.论某类词的修辞作用(如代词,量词等)44.各种语法图解的比较研究45.书评(评论某一语言学著作或某一语言学家的系列论著)46.近年来出现的某些新词及其发展研究47.论全句的修饰语48.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49.确定语法病句的标准和修改病句的原则50.词类的虚实标准和系统性51.词的兼类和活用52.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区别53.实词的重叠形式及其用法54.存现句的结构和用途55.非主谓句在文章中的使用情况56.句子分类的不同角度和句型古代汉语1.《诗经》用韵的几个特点2.《楚辞》用韵的几个特点3. 《战国策·赵策》与《史记》相关部分语法比较研究4.各家对《广韵》反切上字分类述评5.从《广韵》到《中原音韵》看汉语声母系统的变化6.《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通假述评7.“六书”说的适用范围8.“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9.“三书说”述评10.试论词的言语义11. 今文《尚书·商书》与《<史记》相关部分词汇比较研究12.略论《说文解字》中的声训13.王念孙对语源学的贡献14.论词典释义的系统性15.论多义词内部的小系统16.“道”词义引申系统图17.“于”字用法的历史演变18.古今汉语中“所”字的词性问题19.“是”字句研究20.“被”字句研究21.魏晋南北朝文献中“他”字的新用法文献学1.关于汉字构造学说的综述2.释“×”(单字形音义综考)3.专书虚词研究4.《史记》三家注注音研究5.《史记》三家注训诂条例6.《汉语大字典》某部引《史记》考校7.今古文经学研究综述8.孔子与六经关系研究综述9.司马迁生卒年研究综述10.《史记》的成书、流传、亡佚、续补研究综述11.《列子》真伪研究综述12.中国简帛图书的形制与内容概述13.乡贤人物考述14.文学名著(著名作家创作)研究综述汉语修辞学1.变式句的句法、修辞功能浅析2.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特点3.某一位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特点(比如鲁迅、张爱玲、贾平凹等)4.论语言中词语的社会文化意义5.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修辞教学6.视点选择在语言表达活动中的作用7.论交际的矛盾与语言表达效果的关系8.外语词语和句式在现代汉语口语或书面语中的作用9.禁忌语和委婉语浅析10.汉语中的同形异义现象(即多义现象)浅析11.汉语中的同义异形现象(即同义现象)浅析12.论汉语语音美的主要表现形式(某某作品的语音修辞特色浅析)13.论比拟、移就的区别14.论婉曲、暗示、象征的区别15.借代格简析说明:1.上列各题基本为选题方向,仅供参考;各位同学可根据个人兴趣及特长选择,并在有关导师指导下最终确定毕业论文题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