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传输层习题集1.传输层的基本概念:1.(90) 在 OSI 模型中,提供端到端传输功能的层次是( C )A.物理层 B .数据链路层 C .传输层 D .应用层2.(90) TCP 的主要功能是( B )A .进行数据分组B .保证可靠传输C .确定数据传输路径D .提高传输速度3.(90)TCP/IP 模型分为四层,最高两层是应用层、运输层。
4.(90)传输层使高层用户看到的就是好像在两个运输层实体之间有一条端到端、可靠的、全双工通信通路。
5.(90)运输层位于数据链路层上方(F)6.(90)传输层是属于网络功能部分,而不是用户功能部分(F)2.端口的概念:7.(90)应用层的各种进程通过(B)实现与传输实体的交互A 程序B 端口C 进程D 调用8.(60)传输层与应用层的接口上所设置的端口是一个多少位的地址(B)A 8位B 16位C 32位D 64位9.(90)熟知端口的范围是(C)A 0~100B 20~199C 0~255D 1024~4915110.(90)以下端口为熟知端口的是(C)A 8080B 4000C 161D 25611.(90)TCP/IP 网络中,物理地址与网络接口层有关,逻辑地址与网际层有关,端口地址和运输层有关。
12.(90)UDP和TCP都使用了与应用层接口处的端口与上层的应用进程进行通信。
13.(90)在TCP连接中,主动发起连接建立的进程是客户14.(90)在TCP连接中,被动等待连接的进程是服务器。
15.(90)一些专门分配给最常用的端口叫熟知端口。
16.(60)TCP使用连接,而不仅仅是端口来标识一个通信抽象。
17.(20)一个连接由两个端点来标识,这样的端点叫插口或套接字。
18.(20)现在常使用应用编程接口作为传输层与应用层19.(60)主机中的进程发起一个TCP连接,其源端口可以重复(F)20.(60)传输层上的连接为了避免通信混乱,所有的端口都不能重复使用(F)21.(60)解释socket的含义?答在传输层的连接中,由两个进程的IP地址和端口组成一个端点,这样的端点叫socket。
22.(20)运输层中,现在较为流行的API有两类,一类是Berkeley socket,另一类是运输层接口TLI。
3.UDP的特点:23.(90)传输层上实现不可靠传输的协议是 BA TCPB UDPC IPD ARP24.(90)欲传输一个短报文,TCP和UDP哪个更快( B )A.TCPB.UDPC.两个都快D.不能比较25.(90)TCP和UDP哪个效率高( B )A.TCP B.UDP C.两个一样 D.不能比较26.(90)下述的哪一种协议是不属于TCP/IP模型的协议( D )A.TCP B.UDP C.ICMP D.HDLC27.(90)TCP/IP的运输层定义了两个协议,一个是面向连接的协议,称为 TCP协议。
另一个是无连接的协议,称为 UDP协议28.(90)在TCP/IP层次模型中与OSI参考模型第四层(运输层)相对应的主要协议有__TCP__和_UDP___,其中后者提供无连接的不可靠传输服务。
29.(60)UDP协议在IP协议的数据报服务的之上增加了端口功能和差错检测功能30.(90)UDP是一种可靠、高效的传输协议(F)31.(60)简要说明TCP与UDP之间的相同与不同点答相同点:同处运输层,基于接口;不同点:连接方式,确认重传机制32.(60)TCP协议与UDP协议各有什么特点?各用在什么情况下?答 TCP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在传送数据之前必须先建立连接,数据传送结束后要释放连接,提供可靠的连接。
用于对数据可靠性要求较高的情况;UDP在传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先建立连接,提供不可靠交付。
用于实时要求比较高的情况下4.*UDP的数据格式:33.(60)UDP 协议校验的数据是 AA 首部+伪首部B 首部C 首部+数据D 伪首部+数据34.(60)UDP中伪首部的传递方向 CA 向下传递B 向上传递C 既不向下也不向上传递D 上下两个方向都传递35.(60)UDP中伪首部中的IP地址内容和编排顺序是 CA 源IP地址B 目的IP地址C 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D 目的IP地址+源IP地址36.(90)UDP首部字段有 8 个字节37.(20)UDP首部字段由源端口字段、目的端口字段、长度字段、校验和字段四部分组成38.(90)UDP数据报校验时要在前面增加一个伪首部字段39.(60)UDP校验增加的伪首部长度为 12字节40.(20)UDP在IP数据报中的协议字段值为 1741.(60)UDP伪首部的前两个字段为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42.(60)UDP伪首部的最后一个字段为 UDP长度43.(60)UDP伪首部的第三个字段为 044.(90)UDP协议是一个可靠传输协议(F)45.(90)UDP报文首部中包含了源和目的IP地址(F)46.(90)UDP报文的伪首部中包含了端口号(F)47.(90)UDP报文计算校验和时需增加一个伪首部(T)5.*TCP的数据格式:48.(90)TCP 的主要功能是 BA .进行数据分组B .保证可靠传输C .确定数据传输路径D .提高传输速度49.(90)在 TCP/IP 参考模型中TCP协议工作在: BA.应用层B.传输层C.互连层D.主机-网络层50.(60)TCP报文段中序号字段指的是 AA 数据部分第一个字节B 数据部分最后一个字节C 报文首部第一个字节D 报文最后一个字节51.(60)TCP报文中确认序号指的是 BA 已经收到的最后一个数据序号B 期望收到的第一个字节序号C 出现错误的数据序号D 请求重传的数据序号52.(20)英特网上所有计算机都应能接受的TCP报文长度为 DA 65535字节B 1500字节C 255字节D 556字节53.(60)TCP报文的首部最小长度是 20字节54.(60)TCP有效荷载的最大长度是 65535 字节55.(20)TCP报文首部可以扩展的字节长度需满足的规律是 4的整数倍56.(60)TCP报文段中给源端口分配了 2 字节的长度57.(60)TCP报文段中序号字段为 4 字节58.(60)TCP报文段中的数据偏移实际指明的是首部长度59.(60)TCP报文段中的,如果要使当前数据报传送到接收方后,立即被上传应用层,可将急迫比特PSH 置160.(20)TCP报文中选项字段只规定了一种功能,即最长报文段MSS61.(90)TCP报文段中的确认序号只有在ACK=1时才有效(T)62.(90)TCP报文段中的PSH字段置1时,表明该报文段需要尽快传输(F)63.(90)TCP报文段中窗口字段的含义是要求接收方预留的缓冲区大小(F)64.(90)TCP报文段校验时也需要象UDP协议那样增加一个伪首部(T)6.*TCP协议的数据编号与确认方式:65.(90)TCP的确认是对接收到的数据中 A 表示确认A 最高序号B 第一个序号C 第二个序号D 倒数第二个序号66.(90)TCP确认的方式是 BA 专门的确认B 专门的确认和捎带确认C 捎带确认D 稍等确认和否定确认67.(60)TCP发送一段数据报,其序号是35~150,如果正确到达,接收方对其确认的序号为 DA 36B 150C 35D 15168.(60)TCP的确认是对接收到的数据中是以最高序号+1 表示确认69.(90)TCP协议对每一个要发送字节编了一个号70. (90)TCP协议中接收方一旦有空的缓冲区则通告发送方,这一策略可能会带来糊涂窗口综合症问题71.(60)Nagle算法规定,当发送方数据达到窗口的一半以上,就立即发送一个报文段。
72.(90)TCP协议是按报文段进行编号的(F)73.(20)Nagle算法可以适用于网络上控制远程鼠标或键盘(F)74.(90)TCP协议工作时,为了提高效率,有时候并不会对收到的数据报立刻确认(T)75.(90)TCP规定接收数据时必须按顺序接收(F)76.(20)请简要描述Nagle算法的实现过程?答:算法的思想是:若数据是逐个字节地到达发送端,那么发送端就将第一个字符先发送出去,将后面到达的字符都缓存起来,当收到对第一个字符的确认后,再将缓冲区中所有的字符装成一个报文段发送出去,同时继续对到达的字符进行缓存。
77.(20)请描述糊涂窗口综合症所指的网络现象?答:糊涂窗口综合症是指TCP传输时,当接收端的缓冲区已满,而交互的应用进程一次只从缓冲区中读取一个字符,此时缓冲区产生了一个字节的空位置,然后向发送端发送确认,并通知窗口为1字节,但发送的数据报仍为40字节长。
接着,发送端又发来一个字符,接收端发回确认,仍然通知窗口为1字节,这样进行下去,使网络效率很低。
78.(20)简要介绍糊涂窗口综合症解决的方法答:主要有两个:发送方不要发送太小的报文段和接收方不通知很小的窗口给发送方。
7.*TCP的差错控制方法:79.(90)TCP重传计时器设置的重传时间 CA.等于往返时延 B.等于平均往返时延 C.大于平均往返时延 D.小于平均往返时延80.(60)TCP对超时定时器的设定采用的是自适应算法81.(60)TCP对超时区间的确定是由报文段的往返时延决定82.(20)TCP对计算平均往返时延计算公式中a的典型值是 7/883.(60)Karn算法修正时,新的重发时间为旧的重发时间r倍,r比较典型的取值为 284.(60)在TCP标准中,重发时间一般取为平均往返时间的 2 倍85.(60)TCP每发送一个报文段,就启动一个定时器(T)86.(90)TCP传输的重发时延应略大于平均往返时延(T)87.(90)Karn算法在计算往返时延时,需要考虑重传的往返延时(F)88.(90)使用TCP传输数据时,如果有一个报文丢失了,也不一定会引起与该报文段对应的数据的重传。
(F)89.(20)简要描述TCP协议中,为了计算超时区间,其平均往返时延的计算公式答:平均往返时延=a(旧的往返时延T)+(1-a)(新的往返时延样本)90.(60)简要描述Karn算法思想答:在计算平均往返时延时,只要报文段重发了,就不采用其往返时延样本。
91.(20)简述Karn算法的不足和改进的方法答:当网络上,报文段的时延突然增大了很多,因此在原来的重发时间内,不会收到确认报文段,于是重发报文段。
但根据Karn算法,不考虑重发的报文段的往返时延样本,这样,重发时间无法更新。
修正的方法是报文段每重发一次,将重发时间增大些。
92.(20)为什么TCP的重传时延确定时,在发生重发报文时,不好计算?答:当报文发生重传时,发送方收到确认后,无法分辨这个确认是对原来的第一个报文进行的确认还是对重传的报文进行的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