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是由众多形态相似功能相近的细胞和细胞间质组合成的细胞群体。
人体的组织可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这四类组织称基本组织器官:以一种组织为主体,几种组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功能的结构。
结缔组织包括固有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软骨、骨和血液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的一种液态组织,肌节:肌节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也是骨骼肌纤维收缩和舒张的基本结构单位。
是由1/2 I 带+A带+l/2 I带所组成(也就是整个暗带和两侧各1/2明带所组成的部分)。
突触是神经细胞之间或其与非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以其结构与功能的不同分为电突触和化学性突触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
胞体的构成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突起分为:轴突只一条,细长光滑而少分支和树突. 树突一个或多个,短而分叉,形似树枝神经末梢:周围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布于全身各种组织或器官中所形成的特有结构感觉神经末梢:是感觉神经纤维的终末部,与其附属结构构成感受器,可细分为游离神经末梢和有被囊的神经末梢。
游离神经末梢:呈树枝状,多分布于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中,主要感受痛觉。
有被囊的神经末梢:包有结缔组织被囊,有如下几种类型:1.触觉小体:呈椭圆形,分布于真皮的乳头层,与触觉有关。
2.环层小体:圆形或椭圆形,分布于真皮深层等处,能感受压力和振动的刺激。
3.肌梭:呈梭形,分布于骨骼肌,能感受肌纤维的张力变化和运动刺激,属本体感受器。
运动神经末梢:是运动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布于肌组织和腺,可支配肌纤维的收缩和腺的分泌。
可分为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和内脏运动神经末梢关节的基本结构有关节面、关节腔和关节囊3部分体循环(大循环):含氧和营养物质较多的动脉血自左心室(动脉血)泵出,经主动脉及其及其分支流到全身毛细血管(肺泡毛细血管除外),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使动脉血变成静脉血,静脉血再汇入各级静脉,经上腔、下腔静脉肌冠状窦流回右心房(静脉血)肺循环(小循环):全身返回心的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自右心室泵出,经肺动脉及其分支流到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再经肺各级静脉流回左心房。
心的位置:心脏位于胸腔的纵隔内,膈肌中心腱的上方,夹在两侧胸膜囊之间。
其所在位置相当于第2-6肋软骨或第5-8胸椎之间的范围,整个心脏2/3偏在身体正中线的左侧。
心脏的毗邻上方:出入心的大血管;下方:膈的中心腱;前方:大部分被肺和胸膜遮盖,小部分与胸骨体下半和左第4~5肋软骨相贴;后方: 胸主动脉、食管、胸导管和迷走神经两侧:与肺和胸膜腔相邻;心脏的外形:呈倒置的圆锥形左前下方是心尖,两面:胸肋面,膈面隔;三缘:右缘:右心房构成;左缘: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下缘: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三条沟:冠状沟:环形,近心底处;前室间沟:自冠状沟向下至心尖右侧的浅沟;后室间沟:是左、右心室表面分界的标志。
心腔血液定向流动:房室口和动脉口(主动脉和肺动脉)的瓣膜,是保证心腔血液定向流动的装置。
上、下腔静脉和冠状静脉窦→右心房→右房室口(三尖瓣开放)→右心室→肺动脉口(肺动肺瓣开放)→肺动脉→肺(经肺泡壁周围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肺静脉→左心房→左房室口(二尖瓣开放)→左心室→主动脉口(主动瓣开放)→主动脉(通过各级动脉分布至全身)。
淋巴管系:可区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等免疫系统:是执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的机构,是免疫功能的结构基础,由淋巴器官(胸腺、骨髓、淋巴结、脾和扁桃体)、淋巴组织以及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组成。
消化管:分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回肠,空肠)、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门)。
消化腺:大消化腺有唾液腺、胰和肝。
三大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喉软骨:甲状软骨勺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肺的传导部:从肺叶支气管经肺段支气管、细支气管直至终未细支气管,是气体出入肺的通道,没有气体交换作用肺的呼吸部: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
肾单位:是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由一个肾小体和一个与其连接的上皮性肾小管构成,每个肾约有100~200万个肾单位。
肾的大体构造:肾剖面结构可分为肾实质(肾皮质,肾髓质)和肾窦(肾小盏,肾大盏,肾盂)两部分。
内分泌系统包括的器官有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眼球:由眼球壁及其内容物组成。
眼球壁:眼球纤维膜、眼球血管膜、视网膜眼球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感觉器指感受内外环境的某种刺激而产生兴奋,并将刺激能量转换为传入神经冲动的结构是一种能量转换器。
感受器:是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共同构成的器官,也称感受器官。
包括视器、前庭蜗器及皮肤等。
前庭蜗器(即耳):可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器灰质:中枢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的部位,在新鲜标本中呈灰色。
皮质:大、小脑表面的灰质。
白质:中枢内的神经纤维聚集处。
髓质:大、小脑内的白质。
神经核:中枢内,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的团或柱。
纤维束:中枢内,起止、行程和功能相似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
神经节:周围部,神经元胞体聚集处。
神经:周围部,神经纤维聚集形成的条状物脑位于颅腔内,可分为脑干(自下而上分为延髓、脑桥和中脑|)、小脑、间脑和端脑四部分。
脑干上连间脑,下连脊髓,背侧连小脑。
大脑外形: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深裂称大脑纵裂,裂底有连接两半球的胼胝体(白质纤维板);两侧大脑半球的后部与小脑间有大脑横裂。
大脑半球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总称大脑沟;沟与沟之间的隆起称大脑回。
大脑半球:1.三面:背外侧面、内侧面和底面;2.三沟:即中央沟、外侧沟和顶枕沟。
3.五叶:即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岛叶。
额叶:位于中央沟之前、外侧沟之上。
顶叶:位于中央沟和顶枕沟对应线之间,外侧沟之上。
枕叶:位于顶枕沟之后。
颞叶:位于外侧沟下方,枕叶前方。
岛叶:隐于外侧沟深处,略呈三角形。
脑神经共12对,其顺序和名称如下: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V 三叉神经;Ⅵ展神经;Ⅶ面神经;Ⅷ前庭蜗神经;Ⅸ舌咽神经;X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记忆口诀: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十迷一副舌下全自主神经系统: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是随意的,调节内脏等的运动与腺体分泌,主要分布与内脏器官,平滑肌及腺体,可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传导路:是指最高神经中枢与感受器或效应器之间传导神经冲动的通路锥体系:主要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尤其是高度精细的技巧性随意运动。
组成锥体系的神经元可分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
锥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控制骨骼肌运动的传导通路。
主要功能是协调肌群运动,维持肌张力,以协助锥体系完成精细的随意运动1.细胞游离面的特殊结构?细胞游离面的特殊结构常分化形成细胞衣、微绒毛和纤毛,质膜内褶细胞衣是由组成细胞膜的糖蛋白和糖胞向外伸出的糖链组成。
微绒毛:是细胞游离面的胞膜和胞质向外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
纤毛:细胞游离面的胞膜和胞质向外伸出的能摆动的细长突起。
质膜内褶:是由上皮细胞基底面的胞膜向胞质内折形成的,其主要作用是扩大细胞基底面表面积,有和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运转。
2. 被覆上皮包括哪些类型?各有何主要结构功能特点?1.单层扁平上皮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细胞不规则或多边形,边缘呈锯齿状,相互嵌合,核位于中央,含核部分稍厚。
2.单层立方上皮:由一层近似立方形的细胞组成,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
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3.单层柱状上皮一层棱柱状细胞组成,从表面,横切面看细胞呈六角形或多角形,纵切面看细胞呈柱状,核椭圆形,位于细胞基底部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柱状杯形梭形和锥体形等不同形状细胞组成,表面具有大量纤毛细胞底部均附于基膜。
5变移上皮厚度,细胞形状与细胞层数随所在器官的收缩或扩张而发生变化,各细胞都伸出脚状突起附着于基膜 6.复层扁平上皮细胞层次较多,表层细胞为扁平鳞片状,由浅至深分为表层细胞,棘细胞,基底细胞层7.复层柱状上皮由两层细胞组成,与基膜相接处的基底层细胞呈立方形或矮柱状,表层细胞为一排摆列较整齐的柱状细胞3.血细胞的种类及特点?血细胞包括红细胞和白细胞。
红细胞特点:正常成熟红细胞呈双面微凹的圆盘状,无核,无细胞器,细胞内充满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和CO2的功能。
白细胞分为有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和无粒白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杀菌、免疫、吞噬、灭活组胺等多种功能;1.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胞呈球形,胞核染成蓝紫色,染色质成团状。
光镜下胞核一般为2—5叶,3叶居多,叶间有染色质丝相连。
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
2.嗜酸性粒细胞。
光镜下细胞为圆形,核多为2叶,胞质颗粒粗大,呈橘红色。
嗜酸粒细胞的功能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灭活组胺,减轻过敏反应,杀死寄生虫。
3.嗜碱性粒细胞。
数量最少,细胞球形,核呈S形或不规则形状,着色较浅。
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染成紫蓝色。
4.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多呈圆形,淋小巴细胞核圆形或椭圆形,胞核一侧有小凹陷,染色质致密呈块状,着色深。
胞质很少,呈蔚蓝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
5.单核细胞。
是血液中体积最大的细胞,细胞圆形或椭圆形,核形多样,肾形或马蹄形,胞质较多,染成浅灰蓝色4.三种肌组织的区分?心肌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成短柱状,有分支,彼此连接成网,有一椭圆形核。
分布于心壁等处。
心肌收缩具有自动节律性,缓慢而持久,不易疲劳。
平滑肌主要由平滑肌纤维构成,肌纤维呈长梭形,长短不一,无横纹。
每条平滑肌纤维有一个细胞核,呈椭圆形或长梭形,位于细胞的中央。
骨骼肌主要由骨骼肌纤维构成,肌原纤维呈细丝状,有明暗相间的横纹,细胞核靠近肌膜分布,多借助肌腱附着于骨骼。
4. 骨连接的形式?骨连接的形式:骨与骨间的连结装置称骨连结。
可分为纤维连结和滑膜关节连结两种形式。
1.纤维连结两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相连结.之间无腔隙,活动范围很小或不活动。
如各椎弓间的韧带连结;胸骨和第一肋骨的软骨连结,以及骶椎间的骨性连结等都属纤维连接。
2.滑膜关节连结:两骨之间借膜性囊互相连结。
其间具有腔隙,活动性较大。
5.血管壁的组织结构?血管壁的组成主要有内皮、血管平滑肌和结缔组织。
其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内膜、中膜、外膜三层。
血管壁中组织学结构最具代表的是中动脉,中动脉可分为内膜,中膜,外膜。
1.内膜为管壁的最薄的一层,由内皮和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组成。
内皮为衬贴于血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下层是位于内皮和内弹性膜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中动脉的内弹性膜最发达,以内弹性膜作为中膜与内膜的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