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总结上午,我非常幸运的参加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会”,这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让我受益匪浅。
主讲是来自河北师范大学的袁立壮教授,现任河北省心理学会理事,副秘书长。
河北省心理学会支点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主任。
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师资格。
教师进修学校阶梯教室里座无虚席,三百多与会者热情高涨,认真聆听了袁教授的讲座。
袁教授做了题目为《集体心理健康教育与个体心理咨询》的专题讲座。
在近3个小时的讲学中,袁教授就如何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初中生活与日常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旁征博引,风趣幽默地为我们讲解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培养学习兴趣及教师学科渗透、家校关系等问题。
对当下学生入学后产生的迷茫、厌学、郁闷等现象,袁老师认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的心理,需要每一位老师参与,需要学校整体环境渲染。
我们的每一门学科,每一堂课上,都可能或多或少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因具备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
其中,对教师的学科态度引用马克思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理论,告诉教师在学科中让你的学生喜欢你的学科,为什么要学,关键是为什么这样?认为学科态度的重要性,指出学科态度即是人生态度,提倡元认知教学。
在学生学习目地的引导就是重新发掘人对知识的好奇,在内部强化与外部强化中,前者的力量大,指明人生的方向就是体现个人的价值,教师也是如此。
在学习目的上加强学习规范化的引导,提出“一个善于反省自己学习成绩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就会进步的很快,有反省才有进步”的精辟论断。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袁教授建议老师们做到以下几点:1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
2、强调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重要性。
3、帮助纠正家长错误教育的观念。
教会家长正确的教育理念。
其中特别指出的是要教师教育家长能“正其位”,家庭教育的失败是因为很多人没有坐到自己的位置上。
袁教授认为,父亲和母亲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我们原来讲的严父慈母,现在却恰恰相反,而且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过分的保护孩子也恰恰是孩子失去了认识世界的心理体验,其实某些孩子的心理问题并不是他自有的,而是我们赋予了他们错误的人生观和认识事物的方法。
因此说孩子的某些问题只是生活在一个你认为的世界里了。
袁教授在此次培训指出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我执”这种个性特征,其主要表现为:精神分析为体,行为主义为用,人本主义为境,认知理论为遇。
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我为中心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袁教授用八个字来概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袁教授生动的讲述了他个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他指出人生就是一种体验,每个人都是在体验自己的人生,也在体验中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总结人与工作的关系时提出“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两种不同的工作态度,只要在工作中人人都有一种“因为我在干”“我是为了我自己在干工作”思想,那就没有不成功的人。
在工作的时候你用什么样的态度投入到你的工作,你自己贴什么样的标签不重要,你是什么样的人才重要,为自己工作,为自己负责。
我们对于工作的最好的态度正如教授所言,有良心的给学生以最大的自由空间,少考虑个人得失,在定位准确,心态端正的情况下认真努力的工作。
袁老师精彩的讲学不时被老师潮水般的掌声打断,他渊博的学识、诙谐的语言、精彩的解读给与会全体教师留下深刻印象,激发了老师们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课间10分钟,和其他来学习的老师们一起,我们也会对听课内容或是教者做一番评论:“这堂课讲的真好!”“这个老师真幽默!”“今天老师说的内容太磨叽了,我都不想听了!”……静下心来一想,我们的学生是不是也会这样议论我们呢?原来,是自己的课堂不够吸引人才有孩子开小差,是自己的讲解不够生动孩子们才没有弄明白!今天,我们是站在学生的立场,再看自己,给平日的许多疑惑找到了答案。
一个充满魅力的教者,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如同一块磁铁,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
当我们的课堂失去活力,当我们的学生兴趣转移,责任往往在我们自己。
只有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多样的教学过程,才能让课堂的几十分钟发挥最高效率!这次培训使我们澄清了以前的一些心理学方面的错误见解,弄清了一些原来迷惑的问题,理清了心理学教育方面的思路,为以后的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持。
我感谢这些知名的教授和学者,他们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际经验,他们以自己智慧为我们点燃了一盏明灯;也感谢我们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心灵洗礼。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已引起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
然而,与学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却尚未引起普遍的重视。
一、调查情况1、从性别和年龄来看,男教师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28.8%,女教师的检出率为31.3%。
从年龄来看,35-55岁年龄组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最高,占37.6%。
其次是40岁以上年龄组,比例为50.7%。
2、从教师承担的职责来看:①班主任教师与非班主任教师相比,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显着的差异,班主任教师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38.98%,而非班主任教师只有23.8%;毕业班教学的教师与其他教师相比,毕业班教师为35.18%,其他教师只有28.6%。
担任语数外,这些主课的教师或重要课程的教师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远高于其他学科教师。
二、分析与讨论1、心理健康现状分析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目前教学一线教师中有半数以上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心理压力更甚。
据调查,有近五成教师认为“工作太累”,其中37%的教师每天工作的时间超过8小时;86.7%的教师认为自己主要的工作是备课、上课、应付检查、对付考试。
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加剧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趋于恶化。
这些数字触目惊心,令人不得不去深思。
2、什么原因致使教师的心理健康糟糕到如此地步:(1)教师所承担的多重角色所带来的心理冲突是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扮演多重角色: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学生的朋友、心理治疗者;人际关系的交往家,需要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打交道;同时,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
多方位的角色转换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造成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2)要有做一个合格、称职的教师,难度大、要求高,无形之中就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重与压力,势必造成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一般人群要严重。
国内如此,国外也一样。
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报道:在教师中有37.5%的人常对工作效率感到极度忧虑;有30%社会适应不良,有情绪问题;有20%的教师需要心理医生特别关心;另有30%不易与人相处,无疑,这与教师这一特殊职业有关。
教师不仅工作繁重、压力过大,而且承受各种压力的“自我强度”不够,心理素质欠佳。
据调查,教师抗教育焦虑的能力普遍较差,遇事容易紧张、神经过敏,产生恐惧心理,不少教师时时担忧身体健康状况不佳,表现出许多躯体症状;相当数量教师强迫症状明显,常常出现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冲动行为,尤其是由于社会的偏见,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常常被现实所挫伤,所以在教师中普遍存在着消极的自我意象,扮演“红烛”角色:照亮别人,牺牲自己,没有自我,不要索取,只有无私奉献,久而久之,必然严重地损害自身的心理健康。
三、建议与对策1、社会各界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1)社会各界对教师不要过于苛求,教师也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大众传媒和学生家长不要将教师无法承担的职责强加给他们。
对教师应多一份信任,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以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2)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认真学习和贯彻教育部2002年8月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思想上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教师心理健康和学生心理健康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积极开展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2、学校领导应树立人本主义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以教师为本,进行民主管理。
(1)学校领导要发扬民主作风,尊重、信任教师,确立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为教师创造展现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条件。
要加强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建立起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使教师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
(2)学校领导要完善学校内部的竞争机制,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老师。
同时创设和谐宽松的心理氛围,帮助教师将心理压力转化为激励性动力,增强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
3、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1)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可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向教师宣传心理卫生保健常识,使教师学会自我调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建立教师心理咨询中心,设立教师心理咨询热线和心理咨询信箱,为有心理障碍的教师提供服务。
此外,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网络技术,开展网上咨询,为教师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3)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和谐的生活环境。
如果在人际关系上,生活上遇到各种困难,就容易使他们产生对立、消沉等不良情绪,并引发出妒忌、埋怨、畏怯等心理,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甚至导致个别教师失去自我控制。
各级领导要对教师的工作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尽可能地为他们的工作创造条件,如舒适的工作环境,适度的工作任务都可以让他们在工作中体验快乐;不增加人为压力。
学校不但要在工作上有个宽松的环境,生活上也要多关心他们。
除了努力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人际关系外,还要尽可能地在生活上为广大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生活环境中,广大教师才能克服工作上的压力,避免不必要的心理问题出现。
4、教师要注意自我心理保健。
(1)学习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知识,掌握心理调控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2)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要遵循尊重、理解、接纳的人际交往基本原则,处理好师生关系,及与学校领导的关系和学生家长的关系。
(3)增强心理自我保护意识,适当宣泄压力。
教师在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时,应主动向他人或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依靠外在力量摆脱心理困惑,解除心理危机。
也可经常有意识地通过倾诉、运动、大笑、旅游和听音乐等方式来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减缓心理压力,使心理和精神恢复活力,提高生活质量。
这些不但是助人的武器,同时也是自助的法宝。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总结当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状况不容乐观。
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1.社会适应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