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技术交底书施工技术交底会议签到表15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沪昆客专江西段HKJX-6标新余廖家梁1制孔橡胶管的抽拔1.1 梁体的预留孔成孔分:抽拔橡胶管成孔。
1.2 橡胶管的抽拔:抽拔制孔胶管时间应根据环境温度及混凝土强度确定。
在混凝土强度达到4~8MPa时抽拔胶管较为合适。
1.3 抽拔制孔管应按从上到下的原则。
箱梁每次抽拔制孔管不得超过2根,抽拔方向应与孔道出口切线方向一致。
以免损伤胶管。
1.4抽拔制孔器的绳索工具与胶管不得挤压,勒索,磨损胶管。
1.5胶管抽拔完毕后应立即进行孔道检查,并将梁端孔口处清理干净。
2钢绞线束制作与穿束2.1钢绞线制作2.1.1 预应力筋下料长度由工艺人员计算、经梁场技术负责人审核后交施工作业班组配料。
钢绞线束孔位不同其长度各异,应编号事先标出全长,列表交工班据已下料,编号后应在两端上铁皮小牌,注明编号,分别存放,以免混杂。
2.1.2预应力钢绞线的下料长度按下式计算:L=l+2l1+2l2+2l3式中L------钢绞线下料长度;l-----锚垫板间孔道长度;l1------锚具高度;l3----长度富余量(可取100mm)l2------张拉千斤顶支承端面到槽形口外端面间的距离(包括工具锚高度)2.1.3下料前将钢绞线包装铁皮拆去,拉出钢绞线头,用2~3人人工牵引在调直台上缓缓顺直拉出钢绞线,按技术部门下达的尺寸画线、下料,每次只能牵引一根钢绞线。
2.1.4预应力钢绞线采用砂轮锯切断,钢绞线切断前的端头先用铁丝线绑扎,下料过程中先将切口处两侧绑扎,再行切断。
不得用电弧切断,不得经受高温焊接火花或接地电流影响,下料后钢绞线不得散头。
下料人工牵引过程中,由于钢绞线弹性大,应特别注意安全,单人不得牵引作业。
2.1.5钢绞线下料后,在自由放置的情况下,预应力钢绞线应梳整、编束,确保钢绞线顺直、不扭转。
每种长度规格的根数按技术部门下达的通知绑扎,绑扎时要使一端平齐向另一端进行,每隔1.5~2.0米扎一道铁线,铁线扣弯向钢绞线束内侧,编束后应顺直不扭转。
绑束完毕后,按梁规格挂牌,防止错用。
2.1.6搬运钢绞线束时,支点跨度不得大于3米,两端悬出部分不得大于1.5米。
搬运时,不得在地上拖拉;在贮存、运输和安装过程中,应采取防止锈蚀、污染及损伤的措施。
2.2钢绞线穿束2.2.1 钢绞线束穿束前要清理管道,压力水冲洗孔道内杂物,观测孔道有无穿孔现象。
保证管道畅通,钢束穿束顺利。
2.2.2 钢绞线束在穿束时,应无损坏、污物、锈蚀。
2.2.3 将一根φ5钢丝穿入管道内牵引,钢丝绳用卷扬机牵引,把钢绞线束引入管道内,平顺地穿入管道内,两端外露长度要基本一致。
2.2.4同一跨梁内严禁有两个厂家的钢绞线。
同一束钢绞线应顺畅不扭结。
预施应力张拉作业指导书预应力张拉为箱梁质量控制的特殊工序,由安全质量部派专人进行全程监控,由试验室提供混凝土的强度、弹性模量给工程技术部,由张拉技术负责人编制张拉通知单,其内容包括:强度、弹性模量、龄期、油表读数、设计张拉伸长值、持荷时间等,向张拉班长交底。
张拉前监控人员应仔细核对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值及龄期符合要求并对张拉设备、工艺参数、以及张拉人员进行确认,张拉过程中对张拉应力、实测伸长值及静停时间进行监控,如出现问题,立即停止并认真查明原因,消除后再进行张拉。
1 预应力张拉工艺流程见图12 张拉设备2.1张拉千斤顶须保证预应力钢绞线在张拉过程中的安全可靠和准确性及便于处理在张拉过程中产生的滑丝、断丝现象。
选用张拉千斤顶为:纵向张拉选用YCW300B的穿心式千斤顶,配用ZB4—500型油泵。
2.2 张拉油压表采用防震型,其精度等级采用1.0级。
最小分刻度为0.5MPa。
2.3张拉设备(千斤顶、油泵、油压表)配套校验,张拉千斤顶、油表要定期校正,其期限不超过一个月(或已张拉200次),校正系数不得大于1.05,到期后,必须送计量局复验,得出回归方程,并做好更换使用记录。
2.4在使用中发现指针无油压不回零,油表玻璃破损或其它不正常情况,对其准确性有怀疑时,不得继续使用,必须送试验室进行修复,经重新校正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5 选用的油泵额定油压数为使用油压数的1.4倍,油泵箱容量为张拉千斤顶总输油量的150%以上。
预应力张拉流程图1箱梁预应力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图22.6 千斤顶在下列情况下,必须重新进行校验。
⑴千斤顶油表校正期已达一个月。
⑵千斤顶经过大修,或漏油严重,经拆修以后。
3 预施应力前的准备工作3.1 检查梁体混凝土表面质量,有轻微缺陷允许在预施应力后进行修补处理(如非预应力部位的缺陷或麻面、汽泡),缺陷严重者不得进行此道工序操作。
3.2 检查梁体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和龄期是否已达设计要求:3.3 千斤顶和油压表在校正期内,无异常现象。
3.4 锚具按规定检验合格,不得沾有污物。
3.5 检查使用的预应力钢绞线是否准确,外露部位不得有损伤、扭结。
3.6 清除梁体张拉端锚垫板上杂物,以保证锚具与锚垫板的密贴。
3.7 在两端钢绞线(钢绞线不得交错扭转)上装上锚垫板,再将夹片按顺序套在钢绞线上,用Φ20的钢管将夹片轻轻打入锚板孔内(要求所有夹片基本整齐一致),再安装限位板。
把钢绞线束穿入千斤顶,锚具中心要与孔道中心对准,调整千斤顶位置,使千斤顶与孔道、锚板位于同一轴线上,并使千斤顶与限位板、锚板接触密贴后,在千斤顶端用工具锚将钢绞线临时固定。
4 钢绞线束制作与穿束4.1 钢绞线制作⑴预应力筋下料长度由技术人员计算、经梁场技术负责人审核后交施工作业班组配料。
钢绞线束孔位不同,其长度各异,应编号并事先标出全长,列表交工班据此下料,编号后应在两端挂上铁皮小牌,注明编号,分别存放,以免混杂。
⑵预应力钢绞线的下料长度=工作长度+1640mm(即两端各留出张拉顶、锚垫板、限位板、加长套等长度位置,单端820mm)⑶下料前将钢绞线包装铁皮拆去,拉出钢绞线头,由2~3名工人牵引在调直台上缓缓顺直拉出钢绞线,按技术部门下达的尺寸画线、下料,每次只能牵引一根钢绞线。
⑷预应力钢绞线采用砂轮锯切断,钢绞线切断前的端头先用铁丝线绑扎,下料过程中先将切口处两侧绑扎,再行切断。
严禁用电弧切断,不得经受高温焊接火花或接地电流影响,下料后钢绞线不得散头。
下料人工牵拉钢绞线过程中,因钢绞线弹性大,应特别注意安全,单人不得牵引作业。
⑸钢绞线下料后,在自由放置的情况下,预应力钢绞线应梳整、编束,确保钢绞线顺直、不扭转。
编束用22#铁丝绑扎,绑扎时要使一端平齐向另一端进行,每隔1~1.5米扎一道铁丝,铁丝扣弯向钢绞线束内侧,编束后应顺直不扭转。
绑束完毕后,按梁规格挂牌,防止错用。
⑹钢绞线束质量标准见表4.1-1表4.1-1 钢绞线质量标准表4.2 钢绞线穿束⑴钢绞线束穿束前先清理管道,观测孔道有无穿孔现象。
保证管道畅通,钢束穿束顺利。
⑵钢束在移运过程中,采用多支点支承,支点间距2.5m,端部悬出长度1.0m,严禁在地面上拖拉,以免创伤钢绞线。
在贮存、运输和安装过程中,采取防止锈蚀、污染及损伤的措施。
⑶钢束穿入梁体混凝土孔道,采用卷扬机引拉或人工穿入。
如采用卷扬机引拉,应先穿入一根钢丝作为引线,将钢丝拉进孔道,再将钢丝与钢束联接起来,然后开动卷扬机,人工扶正钢束,即可将钢束拉入管道,两端外露长度要基本一致。
⑷在穿束过程中,如遇到钢束穿不进去,则立即查明原因,若是孔道死弯,则必须开刀修孔,取直管道,然后再穿入钢束,再在开刀部位的钢束周围包裹隔绝铁皮或套入塑料管等物,捆好固定并堵塞两端全部缝隙,再灌补与梁体同等级混凝土修复。
在此特别注意堵缝一定要认真仔细,不能再次流入水泥浆堵死管道。
5 预施应力张拉5.1 为了加快台位周转和避免梁体混凝土出现裂纹,预施应力张拉按初张拉(预张拉和初张拉合并为一个阶段)和终张拉二个阶段进行。
⑴初张拉在移出内模前进行。
⑵初张拉时在梁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3.5 Mpa(即≥43.5Mpa)后进行,初张拉后梁体可吊移出制梁台位。
⑶在梁体混凝土强度达到53.5Mpa及弹性模量达到35.5Gpa,且龄期不少于10天后方可进行终张拉。
⑷预施应力采用两端同步、左右对称、同时达到同一荷载值,不同步率控制在5%~10%,最大不平衡束不超过一束,张拉顺序按照图纸要求进行。
预施应力采用三控措施,即应力、伸长值和静停时间,张拉过程中保持两端的伸长量基本一致。
5.2 根据预制梁技术条件规定首两榀梁及满100榀后均须进行锚具锚口、喇叭口摩阻及锚具回缩量和管道摩阻测试,以确定终张拉应力值和伸长量计算,通过委托铁道科学院铁道建筑研究所现场实测数据,报请中铁咨询桥梁工程设计研究院调整,终张拉按照调整后的控制应力数据执行。
5.3 钢绞线张拉⑴张拉前必须有主管工程技术员下达的油表读数通知单,并经工程部长、总工审批签字认可,将读书通知单按对应的油表油泵配套标定方案纸条粘贴在明显位置,便于一目了然,钢绞线张拉程序为:0→初应力20%σcon (作伸长量标记)→40%σcon→σcon(静停5min)→补拉σcon(测量伸长值)该过程油泵一直处于供油状态→锚固。
⑵预应力张拉以油表读数为主,伸长值进行校核。
当伸长值超过±6%时,应停止张拉待查明原因后方可继续张拉。
⑶钢绞线张拉伸长量按下式计算:ΔL=2(ΔL1+ΔL2+ΔL3)(mm)式中ΔL1-------梁体直线段孔道一半长度的钢绞线伸长量(mm);ΔL2-------梁体曲线段孔道一端长度的钢绞线伸长量(mm);ΔL3-------孔道出口至张拉千斤顶工具夹片锚固处的伸长量(mm)。
(δk—δ0)其中,ΔL1 = e-μθ·L1〔1—e-kx〕/KXEg(δk—δ0)ΔL2 = ·L2[1—e-μθ]/μθEg(δk—δ0)ΔL3 = ·L3Eg式中:δk---张拉时锚下控制应力(MPa);δo---开始计算钢绞线束伸长量时的钢绞线初始应力,为10%钢绞线张拉控制应力δk。
E--- 钢绞线弹性模量。
E=1.95×105MPa时作为伸长量的标准值。
L1---钢绞线束在孔道内直线段长度的一半(mm);L2--- 钢绞线束在孔道内曲线段长度的一半(mm);L3----钢绞线束孔道出口处至千斤顶工具夹片锚固处的长度(m)。
e-----自然对数底,e=2.71828;θ----张拉端钢绞线束弯起角之和(弧度);μ----钢绞线束与孔道壁间的摩阻力系数;X-----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孔道长度(m);K-----孔道对其设计位置的偏差系数。
⑷张拉,两端同时对主缸送油,使钢绞线束略为拉紧。
并调整锚板和千斤顶位置,进一步使孔道轴线、锚具轴线和千斤顶轴线三轴同心,同时观察各根钢绞线的松紧度,并随时调整,务求各根钢绞线松紧度一致,以使其受力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