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让幼儿自己画画扬州凯莱幼儿园黄倩倩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目标为“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强调了艺术和生活的联系,也强调了艺术活动中的情感熏陶,这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人文性的幼儿艺术教育:首先要让幼儿成为人,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健全人格,其次要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积累经验,提高艺术技能。
就幼儿园绘画教学而言,教师如何成为幼儿学习的促进者?如何引导幼儿感受美的绘画情趣?如何启发孩子表现美的绘画灵感?怎样才能使幼儿在绘画活动中获得人文情感熏陶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体会。
教师在幼儿美术教育应视幼儿为创造的主体,给幼儿创造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美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的快乐,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技巧。
那么,如何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呢?教育家德廖莫夫说:“并非所有的儿童都会写诗和唱歌,然而所有的儿童都会画画。
”绘画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例如绘画时要用颜料、笔、纸;雕塑时要用的泥、木等),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例如线条、形体、色彩等)塑造具体可观的形象,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美化生活的一门造型艺术。
它既以鲜明生动的形象表现客观世界,又凝聚着创造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
幼儿美术教育正是利用这种特性,结合幼儿爱画的天性,把绘画看成是一种最自由的游戏活动。
让幼儿在这一‘游戏活动’中,把自己心理上的需要、情绪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了解表达出来,表现、舒展自己内在的意欲和情感。
幼儿绘画,是幼儿用来传情达意的视觉语言。
幼儿绘画是幼儿一种自发的艺术创作活动,是幼儿思想情绪及艺术潜能的自由表现。
在现代,以注重情感、自我价值、艺术修养和创造力为主的幼儿美术教育中应顺应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尊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表现。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他的“活教育”原则中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
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让我们多给幼儿一些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画画,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教师在积极有效的引导幼儿发现探索,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图象,表达自己认识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以及受传统美术教育长期影响,但又有新的教育思想冲击下的现代幼儿绘画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绑住了教师的手脚、束缚了教师的思想,使得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真正地放手让幼儿自己去画画,让幼儿去表达、表现自己的情感、兴趣和愿望。
一、满足幼儿情感的需求,在涂画中感受美的绘画情趣幼儿从2~3岁开始进入涂鸦期,涂画就成为孩子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自由游戏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用他们独特的图象符号表现着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体验。
在小班幼儿入园初期,我们设计了涂鸦墙为孩子们提供自由涂鸦的机会,可擦洗的粉笔涂鸦充分满足了孩子们的表现欲望,也为我们了解孩子的绘画语言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如孩子们经常使用的涂画符号——线圈、散点、短线等,都在孩子涂画的过程中被赋予特定的意义,边画边自言自语,讲述自己的故事。
或许,我们无法看懂孩子的画,但无疑,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绘画表现的乐趣。
在幼儿初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之后,我们开始以蜡笔代替粉笔,以画纸代替墙壁,引导幼儿开始初步的绘画活动。
在幼儿涂画的基础上提炼各种线条的表现,逐步开始组合点、线、面表达一些具体的物象。
如在草坪上玩游戏之后用细细的短斜线表现小草的柔软;秋游去黄山湖金沙滩玩沙以后用粗细不一的散点表现沙滩的景象;玩吹泡泡游戏之后用大小不一的圆形表现彩色的泡泡世界……这些活动,均在孩子们的生活和游戏体验之后开展,孩子们在美的生活体验之中,用自己的画笔余兴未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满足表现欲望的同时感受到美的绘画情趣。
孩子们还为这些线条取了形象而极富童趣的名字——小草线、沙线、泡泡线、波浪线、长城线、螺旋线、面包线……简单的线条也由此而情趣横生,变得有生命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体验最深的就是在涂画过程中的愉悦情绪,他们常常重复某个图象,或者模仿同伴的作品,甚至覆盖掉已经完成的内容,最后连他们也看不明白自己画了些什么,却能够滔滔不绝讲述,那种情感得到满足的快乐溢于言表。
随着绘画的内容日渐丰富,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以及大胆的想象与创造成为儿童绘画最重要的价值。
人们常说,孩子的画与大师的画有异曲同工之妙,给幼儿想象发展的空间,幼儿就能创造出自己的画来,而每一幅画,都会融入孩子真切体验的情感。
有一次,我改编了传统的《三只蝴蝶》的故事:三只蝴蝶在雨中飞呀飞,红蝴蝶找到花姐姐说:“花姐姐,让我到你的叶子底下避避雨吧。
”花姐姐很为难,说:“我的叶子那么小,我一个人躲在里面也觉得太挤了,你怎么还能躲进来呢?”红蝴蝶说:“能容得下花姐姐就能容下我,让我躲进去吧。
”花姐姐想了想,就让红蝴蝶进去了。
黄蝴蝶飞过来说:“花姐姐,让我也到你的叶子底下避避雨吧。
”花姐姐为难地说:“实在对不起,这里那么小,只能容下一只蝴蝶。
”黄蝴蝶说:“能容下一只蝴蝶就能容下两只蝴蝶,让我也进去吧。
”黄蝴蝶进去了。
就这样,白蝴蝶、小瓢虫,还有……全躲进去了。
雨阿姨被花姐姐的行为感动了,心中的爱也被唤醒,她说:“为什么花姐姐的叶子下能够躲进这么多的小动物还不显得拥挤呢?原因在于花姐姐有一颗爱心。
花姐姐的爱心没有边际,所以花叶下的容量也就没有边际。
”雨阿姨停止了下雨,请所有的小动物围着花姐姐一起唱歌、跳舞。
讲完故事,我用小椅子搭了一朵花,请小朋友扮演蝴蝶、瓢虫……玩这个游戏。
孩子们简直乐疯了,一个个迫不及待地挤到椅子上,紧紧抱成一团,开心地喊:“我们都是有爱心的好朋友!”玩够了,我请小朋友把这个故事画出来。
孩子们有的把纸折出一个个格子,在格子里画出一个个连续的情节;有的在花姐姐的每一个花瓣上画出躲雨的小动物;有的画出了花姐姐的叶子房,房间里躲着蝴蝶、蚂蚁;还有的直接画出了花姐姐的爱心,爱心里藏着瓢虫、蝴蝶、蜻蜓……在故事和游戏的情感渲染下,孩子们画画的兴趣激发出来了,思维打开了,作为人的爱心也激活了,美好的诗意的情感象清泉一样从孩子们的心里流淌出来,化为一个个情节与思维过程,化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表达着孩子们的人文情怀。
借助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描述及幼儿充满情趣的游戏体验,渲染出浓浓的绘画情境,自然地激发了孩子们用画笔表现内心情感的热情,使孩子们在创造美、表现美的同时获得人文情感的熏陶。
二、适时提供技能的支架,在观察中尝试美的绘画语言。
在幼儿绘画教学中,绘画技能的习得与想象创造的培养往往会成为一组矛盾,我们常常为是否示范提供范例而困惑,“教”得多了,限制孩子的想象和创造,使孩子的画千篇一律没有个性;“教”得少了,阻碍孩子的表现和发挥,使孩子的绘画技能无法提高。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借助有效的教学指导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告诉我们:知识的获取必须要有一个认知的过程,首先教师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环境,再给刺激,使他产生对于知识的渴求,通过思考,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知识的获得过程就成为孩子智慧闪光的过程。
由此,把握“教”的时机,适时给予孩子技能学习的支架,成为幼儿绘画教学最重要的一项策略。
秋天,正是水果丰收的季节,配合主题教育,有一个水果宝宝的绘画活动。
我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叫胖胖的苹果宝宝正在树妈妈身边和兄弟姐妹们聊天,突然,有一只大手抓住了它,就这样,胖胖被摘了下来。
离开了自己的家园,最后来到了幼儿园,碰到了和它相同命运的橘子跳跳和番茄贝贝,成了好朋友。
”说着,我请小朋友从班级自然角找出苹果胖胖、橘子跳跳和番茄贝贝放到前面的盆子里。
孩子们的兴致来了,在自然角的水果篮里反复比较,找了最大的苹果(因为这样大的苹果才能叫胖胖)、颜色最亮的橘子、小小的番茄。
等小朋友找完了,我在黑板上画了三个一模一样的圆,说:“老师给这三个好朋友拍张照,瞧,这是苹果胖胖,这是橘子跳跳,这是番茄贝贝……”孩子们一下子就喊了起来:“老师,你画的什么呀,怎么全是一样的了?”我装着不明白的样子,说:“我画的就是苹果胖胖、橘子跳跳和番茄贝贝呀,有什么不对吗?”有几个孩子急得跑到前面来指点着说:“不对,不对,这全成一样的了,苹果下面大上面小,中间有个坑;橘子是最圆的,番茄有点扁,上面还有象叶子一样的柄……”我的一个错误,让孩子们一下子就注意到了这三种水果的特征。
我接着往下讲故事:“三个好朋友在一起,聊着聊着,它们就想起自己的家了,谁知道它们会怎么做呢?”孩子们又兴奋起来,七嘴八舌地说:“它们就从幼儿园跑出去了。
”“正好幼儿园门口有辆大卡车,它们就跳到卡车上去了。
”“树妈妈也想它们了……”我说:“哦,它们想念自己的兄弟姐妹了,但是它们怎样回家呢?回家的路上一定会发生许多的事情,我们把它编成故事画下来,每个人都编得跟别人不一样,画得越特别越好。
”孩子们完全地进入故事里,说着,画着。
就有小朋友开始问我:“老师,我想让苹果长胳膊长腿,该怎么画呀?”故事情节的发展让孩子们有了技能学习的需要,我顺应着孩子们的需求,为他们做示范:“让苹果长胳膊长腿?很简单啊,你想长在什么地方,用一根线条绕过去,就好了。
”就这样,苹果、橘子、番茄长胳膊长腿,脸上笑嘻嘻的,手拉着手走在蓝天下。
之后,孩子们兴奋地拿着自己的作品跑过来说:“老师,听我讲给你听!”于是,我把孩子们的画贴出来,让大家找找苹果、橘子、番茄它们在哪里,说说它们在做什么。
这样一比较,孩子们从同伴的画中观察发现了自己在绘画表达中技能的欠缺、同伴新的画法,从而学习到不同的绘画技能,还从不同的故事情节中感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在幼儿绘画教学中,我们借助情景化的过程设计来唤醒孩子的情感,用教师的机智激励他们主动去观察,并借机鼓舞孩子主动学习绘画表现技能,发现美的绘画语言,使孩子们在人文情感的熏陶下获得表现美的技能和情趣。
三、慧心解析作品的情感,在欣赏中体验美的绘画内涵教育是一个互动的整体,虽然绘画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却折射出教育的整体价值。
我们在引导孩子学习绘画、培养其艺术表现能力的同时,也拓展着孩子观察、想象、思维、情感、人格、合作等能力的发展。
由此,一幅儿童画的评价标准,绝非以其外在表现形式可断言,更不能以“像”或“不像”来判断。
很多时候,画面外的价值更为重要。
用孩子的眼光理解孩子的作品,引导幼儿在欣赏中体验充满情感美的绘画内涵,是幼儿绘画教学最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