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是进步的阶梯,是远航的船只,它给人智慧,贻人聪明。
然而,书海茫茫,书山巍巍,我们皓首穷经也不可能读完世界上所有的书籍。
如何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最大可能地读一些对自己有益的课外书籍,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知识激增,信息爆炸,不少“有所为”的阅读者虽然渴望阅读,却因苦不得法,影响了读书的积极性与深度广度;有部分“无所为”的阅读者,其阅读动机与心理亟需纠正。
教师如在课外阅读上只放不收,不加引导,无疑在人为地制造危险的陷阱——学生的阅读一旦缺乏科学的指导,其负面效应会更大!课外阅读亟需老师指向、导航,作亲身示范与引领,这样学生才会少走一些阅读的弯路和错路。
鉴于此,笔者力图以“初中生校内课外阅读导读策略”的小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寻找有操作性、实效性的“导读”途径与策略,为突破课外阅读瓶颈作出一点有益尝试,在长达3年的研究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以下一些研究成果。
一、对初中生校内不良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初中学生,已形成一定的分析判别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也渐次提高,他们渴求阅读视野的冲击,绝大多数学生乐于课外阅读。
但是,通过观察发现与调查分析:同样是校内的课外阅读,不同人获得的效果大不一样。
有的人因为好奇而读书,有的人因为获胜而读书,有的人由于外界的力量驱使而读书……许多学生的校内课外阅读缺乏教师的精心指导,陷入了不良阅读现状,个别学生甚至出现危险阅读情况。
以下是笔者对巴川中学八年级学生1000余名学生的抽样调查与分析:
结合上表与平日调查分析,笔者归结出初中生校内不良课外阅读的成因有以下几条:1.绝大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缺少有序规划、阅读随意性较大。
2.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得其法,游离于肤浅的阅读世界,课外阅读效度不高。
3.多数学生的应试压力较大,家校指导不力,导致阅读视野较窄,主动阅读、优质阅读意识较弱,阅读的外部保障条件不足。
4.学校管理层面、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意识不够,管理方法特别是评价针对性不强。
二、初中生校内课外阅读的三大导读策略
1.分层导读策略
按照学生的阅读学力分成三个层次指导:优秀学生阅读主要内容为“一位大家+一个专题”式选文集粹,其他阅读菜单在老师引导下自由选择,阅读方式以周计划推进,便于给他们留更多的读写发展空间;第二梯队学生主要以老师推荐的“主题阅读”、“扩展式阅读”为主,确保该类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要达到一定质量;第三梯队学生用好一本书——《八年级阅读在线》,在保证每周阅读数量的基础上,补充“主题阅读”、“扩展式阅读”的相关内容。
为确保优秀学生校内课外阅读的时间,力挣让他们“先吃饱”,主要采取每周计划的形式进行,以下是八年级33班学生部分阅读周计划菜单:
第一周飘雪的季节
星期一结识一位作家——朱自清最完整的人格
星期二冬天
星期三冬日漫步
星期四江南的冬景
星期五我沿着初雪漫步……
周末本周阅读研讨与综合能力训练
第二周爱的光波
星期一结识一位诗人——舒婷《爱的光波》
星期二读给妈妈听的诗
星期三髻
星期四祖父的花园
星期五父亲与我
周末本周阅读研讨与综合能力训练
第四周对光明的憧憬
星期一结识一位身残志坚的英雄——海伦·凯勒与拿破仑齐名的女人
星期二我的一生
星期三火光
星期四黎明
星期五寻梦者
周末本周阅读研讨与综合能力训练
2.“扩展式阅读+主题阅读”导读策略
紧跟语文教材,进行单元扩展式阅读与主题阅读;以八年级上期二单元课外阅读为例:紧扣单元名作家余秋雨进行扩展式阅读,引导学生对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壮士》、《长者》、《三峡》等进行了阅读品评;根据对教材单元训练重点的解读,找准“普通人、爱”这两个主题关键词进行《只是一个普通人》、《老妪》、《默读父亲》等文章进行了阅读与品评。
3.“一本书”专题导读策略
一学期坚持1—2本经典名作的好书,进行持续的有侧重的专题目阅读,学生的收效较大。
具体做法是:教师先行阅读与研究,对该书的精华部分进行研究,选准1—2个专题,实行课堂指导,重点突破。
这样设计的特点是,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分段渗透,融为一体,
教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读书与思考,学会借鉴与仿写。
以导读《骆驼祥子》为例,我在研读该书之后,确定了“语言描写”、“写法借鉴”这两条阅读主线,详细设计了以下导读活动:
第1—4周(含国庆长假)阅读《骆驼祥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收集如下资料:①老舍的生平简介;②《骆驼祥子》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③《骆驼祥子》经典的语言描写。
第5周开展《骆驼祥子》人物描写竞猜活动:每位学生准备一段人物描写的内容,在阅读课上为全班同学朗读,其余学生在猜想人物的同时领悟老舍高超的语言艺术,学习写人的技巧与访求。
主要设计以下三个主题:主题一,《骆驼祥子》中我最欣赏的环境描写摘抄与赏析;主题二,《骆驼祥子》中我最欣赏的心理描写摘抄与赏析;主题三:《骆驼祥子》中我最欣赏的对话描写摘抄与赏析。
第8周:“书评、手抄报”学生循回阅读与评分,教师颁奖.
三、初中生校内课外阅读的四大读后感“导写”策略
1.联想式读后感“导写”
具体包括相关联想和相似联想,如有学生读到《在蝶的眼中》的一段话:
“在蝶的眼中,我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
然而在蝶的眼中,蜂只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时,就运用相似联想写出自己精彩的感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心情去看待问题,或许会有不同的答应,感受。
就像花儿的凋零是一种悲伤,因为它即将逝去;但它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它等待来年的重生。
日月的更替是一种遗失,因为它带走了许多不该带走的,不过它也是一种启迪,因为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希望。
”
2.评价鉴赏式读后感“导写”
引导学生针对所读材料的写作内容、思想情感一、表达技巧、语言特色、写作意境、人物形象等进行评价鉴赏。
如有学生在读完小诗《夏之初》后,作出了精美的赏析,摘选精彩语段如下:
“初夏的风,在古街里悠闲的打着旋儿,潮湿的墙壁上的无名草,盛发着繁郁的青色气息。
女孩幽黑的散发夹带的芳香,随着风儿一路飘逸。
就像那香淳的古酒久久回荡,耐人寻味。
轻纱的裙摆随风起伏,那是青春,是青春美丽多姿的梦。
有人说年轻真好,那么青春是最珍贵的。
我想如果生命是一湍急流,那青春就是急流飞泻的那一瞬,那一瞬充满激情与活力,女孩见了凉风也娇羞,顽皮的风儿吻红了女孩干净的脸颊,女孩的双眸晶莹剔透,闪闪
发光像流水一般,幼稚地折射着这个暧昧的季节,季节迷离的梅雨,淋淋漓漓,夹带着花开花落的缤纷,云卷云舒的闲意……”
3.作品再创造式读后感“导写”
具体包括仿写、续写、改写、扩写、缩写、故事新编等;改变其材料或改变其文体。
比如,有同学读了刘亮程的《狗这一辈子》,依照文章语言风格,改变了对象材料,把“狗”这一对象改成了“猪”,写了《猪这一辈子》,内容很是精彩:
“一条猪能活到老,那是不可能的事,但它却可以尽量地延年。
被阉了的不行,多病的不行,生育能力不强的,不能适应环境的均不行。
总之,猪能活到大把年纪已经很不错了,猪本身就是供人类食用的。
等到剽肥体壮之后,人们就开始打它的主意了。
它也难逃挨刀这一劫。
那杀场上嚎叫仿佛是它对命运无力的抗争,但它终究拿人没有办法,只好撒手西去,留下那可口的肉供我们食用。
我不知道它这一辈子的命运到底是一种贡献,还是一种无奈,是不是由于它的懒惰、愚笨和痴要,也不知道它的命运算不算是种贡献。
如果人的一生这样浑浑噩噩,是不是一种更深的悲哀呢……”
4.捕点阅读记录卡“导写”
七、研究的体会与反思
长达两年的专题研究,让我深深体会到:应该坚定不移地将课外阅读纳入有序的状态中,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广阔天地,语文教师要有深远的目光和常抓不懈的恒心,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意义;只有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将学生的阅读纳入一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符合实情、校情近程中,让学生“劳于读书”有道,才能真正
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全方位、深层次地配合课内教学,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真正做到“逸于作文”。
参考文献
1.《课外阅读应纳入有序的状态中》朱桂英《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2.《中学课外阅读体系的构建》中国知网硕士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