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子结构发展简史

原子结构发展简史


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依据核外电子的能量不同: 离核远近:近 远 能量高低:低 高
1 K 2 L 3 M 4 N 5 O 6 P 7 Q
电子是种带负电、有一定质量的 微粒,普遍存在于各种原子之中。
汤姆生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平 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 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电荷,从 而形成了中性原子。原子是一个 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 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镶 (J.J.Thomson ,1856~1940) 嵌其中。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 (N.Bohr,1885~1962)
不同的电子运转轨道是具 有一定级差的稳定轨道。
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
电子云模型(现代物质结构学说)
电子云模型(现代物质结构学说)
现代科学家们在实验中发 现,电子在原子核周围有 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 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电 子在核外空间的概率分布 图就像“云雾”笼罩在原 子核周围。因而提出了 “电子云模型”。 电子云密度大的地方,表 明电子在核外单位体积内 出现的机会多,反之,出 现的机会少。
汤姆生原子模型
卢瑟福原子模型
英国科学家卢瑟福 (E.Rutherford,1871~1937)
α粒子散射实验(1909年) ——原子有核
卢瑟福原子模型
卢瑟福原子模型
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
玻尔借助诞生不久的量子 理论改进了卢瑟福的模型。 玻尔原子模型(又称分层 模型):当原子只有一个 电子时,电子沿特定球形 轨道运转;当原子有多个 电子时,它们将分布在多 个球壳中绕核运动。
1835~1836年任英国学术协会化学分会副会长。
1816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通讯院士。 1822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844年7月卒于曼彻斯特。
约翰·道尔顿社会贡献
道尔顿提出了较系统 的化学原子学说,引 入了原子和原子量, 并在容积分析方法上 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道尔顿建议用简单的 符号来代表元素和化 合物的组成。 道尔顿是首位发现色 盲现象的科学家。
原子结构发展简史
淮阳中学高一C部化学备课组:夏伟
一.开天辟地—原子的诞生
1、原子的诞生
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

2h后
宇宙大爆炸
诞生
大量的氢 大量的氦 极少量的锂
原子核的 熔合反应 合成
其他元素
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是那一种? 宇宙年龄有多大?地球年龄有多大?
氢元素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占88.6%
原子结构认知过程
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
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 不能再分的粒子——原 子构成。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 (J.Dalton , 1766~1844)
原子模型:原子是坚实 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约翰·道尔顿
1766年9月6日生于英国坎伯兰的伊格尔斯菲尔德村,幼年家贫,没有正式上过学 校。 1776年曾接受数学的启蒙。 1778年在一所乡村学校里任教。 1781年在肯德尔一所学校中任教时,结识了盲人哲学家J.高夫,并在他的帮助下 自学了拉丁文、希腊文、法文、数学和自然哲学。 1793~1799年在曼彻斯特新学院任数学和自然哲学教授。 1794年任曼彻斯特文学和哲学学会会员,1800年任学会秘书,1817~1818年任会 长。
(氦1/8),另外还有90多种元素,宇宙年龄距 近约140亿年,地球年龄已有46亿年。
2、人类认识原子的过程
德膜克利特
物质的组成
墨翟(公元前479~381)
墨翟在《墨经》中说到:“非半不斮则不动,说在端。……斮 必半,毋与非半,不可斮也。……端,是无间也。”
意思是说物质到了没有一半的时候,就不能斫开它了。物质 如果没有可分的条件,那就不能再分了。
别忘记中国的伟大
墨翟(公元前479~381),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 创始人。 著有《墨经》。 墨子的“端”即物质的最小单位,有现代原子的意义, 意味着他对物质非连续性的认识。 他的这一认识和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所提出的原 子(不能再分)基本上是同时代的,所以说原子概念 的最早提出不能抹煞墨翟的功劳。
道尔顿开始用的符号
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 (D.I.Mendeleev,1834- 1907)
1869年,门捷列夫 (俄国)建立了根据 原子量大小排列的周 期表,揭示了原子结 构与元素性质有关系
汤姆生发现电子
汤姆生原子模型
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897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