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班退任演讲稿范文
?占65%,“扩大作物范围”占32%,“其它”占3%(图6)。
在回答“如果没有粮食补贴,您是否还种植粮食?”时,“继续种植”占62%,“调减面积”占30%,“改种其它”占8%(图7)。
可见,今后一段时期将会有相当大比例的种粮农民仍然坚持种植粮食。
在回答“为什么种粮食,不种蔬菜等作物?”时,“省工、不栓劳力”占61%,“解决基本口粮”占27%,“不懂技术”占8%,“其它”占4%(图8)。
由此可以看出,农民选择种植粮食有其必然性因素。
三是对适度规模生产认识程度高。
调查中了解,农民在回答“您是否愿意进行土地适度流转,扩大粮食生产面积?”问题时,“愿意”的占33.3%,“可以考虑”的占57.6%,只有9.1%的农民回答“不愿意”(图7)。
土地流转后,补贴的对象是谁的问题,农民在回答“土地流转后,粮食、良种直补资金,如何发放?”问题时,“给直接生产经营者”的占56%,“给土地所有者”占44%,可见农民对于土地适度流转,实现规模生产认识程度很高。
四是其它反映。
农户普遍反映生资价格上涨是影响粮食效益不稳的关键因素。
2005年肥料平均价格较2004年上涨了15%,2006年1-3月,又较2005年上涨了2%,农药、柴油等其它农资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扬。
农民反映,生资价格的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粮食直补政策所带来的收益。
因此,基层建议提高粮补标准或通过直补粮
食生产的技术环节,稳定种粮农民收入。
另外,2005年粮食价格出现回落,也影响了种粮农户的收益。
不少农户还反映,土地确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的规模生产和机械化的作业。
基层干部的反映:一是希望继续实施补贴政策。
座谈中了解,基层干部认为,粮补政策的实施对于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了很大作用,因此,建议我市继续实施粮食直补政策。
二是希望扩大补贴范围。
基层干部普遍反映,北京实施粮食直补政策,要结合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扩大补贴的范围。
红小豆、甘薯等作物的亩效益对比小麦、玉米要高(表1),政府一直在鼓励发展,但没有相应的直补政策。
实施粮食直补后,对这些产业的发展均产生一定冲击,为进一步推进北京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优质农业,应对除小麦、玉米以外的其他区域优势主导粮食产业给予直补,部分区县提出市里出政策,区县出资金的建议。
三是希望解决粮补运作经费。
各地区基层干部普遍反映,两年来粮食直补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受到农民的欢迎和高度肯定,这与市、区县、乡镇和村四级认真贯彻落实直补政策、加强宣传、建立粮食种植档案、严格统计等工作密不可分,这需要投入很大精力和费用,因此基层干部建议对粮食直补运作经费给予一定补贴。
三、下一阶段粮食直补的建议
2006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
2006年,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其他地区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种粮农民
的补贴力度。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精神,结合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要求和农民和基层干部的反映,总结两年来粮食直补的经验,对下一阶段直补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继续实施粮食直补政策。
继续实施粮食直补政策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精神的需要,也是农户和基层干部的迫切要求。
粮食直补工作涉及到我市2/3的农户和农村人口,而且近年来由于粮价下跌和生资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了种粮农民的收入。
调研中了解今后即使不实施粮补政策,还会有很大部分农民坚持种植粮食。
据不完全调查,2005年种粮农民的亩纯效益中16.2%来源于直补。
因此,继续实施粮食直补政策对于稳定这些种粮农民的收入将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保持一定的粮食面积对于北京生态环境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种植粮食的生态价值远超出粮食本身商品价值,种粮农户对我市生态建设和宜居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应继续实施粮食种植直补和品种直补政策,并加大对粮食的直补力度,粮食补贴资金应不低于粮食风险基金的50%。
补贴资金增量部分可用于小麦、玉米制种农户及特用玉米种植农户补贴,以促进粮食内部结构调整,提高种植业的比较效益和竞争力。
二要促进结构调整,优势主导产业直补。
发展优质、高效、安全农业,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综合各方面意见,今后一段时期,为促进结构调整,可利用粮食风险增量基金或支农等资金,实施优势主导产业直补。
对种植豆类、甘薯等作物的农户给予补贴,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提升粮食产业内部素质。
积极
探索设施农业、籽种农业、加工农业等高效产业的直补,以补贴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种植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要创新补贴品种,建立粮食综合补贴体系。
粮食直补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补贴方式。
但因粮价下跌、农资价格上涨等严重抵消了直补效益。
鉴于农资价格基本放开不可控的事实,建议创新补贴品种,积极研究试行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精准施用等技术的直接补贴,以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降低生产成本,间接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因农资价格上涨、粮食价格降低等不可控因素对直补的抵消效应。
同时,降低肥料、农药投入量,可大大减轻面源污染,提高耕地质量,维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资金可从粮食风险资金增量、支农资金或其它资金解决,逐步形成面积直补、良种直补、农资等投入品技术环节直补相配套的粮食综合补贴体系,确保种粮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四要加大规模生产补贴力度,鼓励、引导粮食规模生产。
种植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针对我市粮食生产农户规模小、地块分散等特点,应积极探索粮食规模生产补贴,可对粮食生产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生产大户加倍补贴,以促进土地流转和种植规模的扩大。
五要完善直补方式,确保直补工作顺利进行。
要继续坚持行之有效的“农户自愿申请、村委会公示确认、镇乡政府审核、区县政府批准、市里备案”的直补工作程序,巩固粮食种植档案统计制度,探索完善直补款项拨付方式,提高效率,降低基层工作量和工作成本。
鉴
于粮食直补的长期性,建议市、区县各级财政部门要对实施粮食直补部门的运作经费予以必要的支持,保持资金投入,确保粮食直补工作平稳顺利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