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 4.1东北地区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 4.1东北地区
热量不足; 冬季受寒潮 和冻害的影 响
1.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原因
1、邻近港澳台地区,交通发达; 2、自然条件优越; 3、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2.新疆南部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 产基地
南疆光照充足,日温差大; 土地资源广阔; 病虫害少 山麓地带有高山积雪融水可供灌溉; 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 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
1.与我国东部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对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影响? 热量条件的不利影响: A.种植作物品种有限,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 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
b.春秋两季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与收成。
c。长冬严寒无法放牧,产生牲畜防寒饲料问题。
热量条件的有利影响:
1.春季的积雪融化,可缓解春旱。
展
活动:2
• 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 充足的地区。
• 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 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长期 。
我国主要牧区和商品粮基地的分布
主要牧区界线 商品粮基地
三、商品粮基地建设 东北全国最大、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三江平原是商品率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突出特点:大规模、专业化
东北建立商品粮基地的原因:
(4)水文 河流结冰期长,有春夏两个汛期,含沙量小
(5)植被 针阔叶混交林为主, 南部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
2.社会经济条件:
1、良好的工业基础
一方面为农业发展提供生产资料(机械 设备、化肥),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
另一方面为一些工业提供原料,有利于 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牧兴工、工促农牧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
河谷盆地。
半岛五陵区是我国
④随着育种和种植技 最大的柞蚕茧产区
术的进步,水稻种植 。
已扩展到北纬50°以 ⑤辽南是重要的苹
①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 的三河牛和三河马,是 闻名国内的良种。 ②松嫩平原西部是东北 红牛的商品生产基地, 有良好的半农半牧饲养 条件。 ③广大农区的舍饲养畜 业发展较快,主要饲养 猪、肉鸡、肉牛、奶牛 等。牛奶及乳品业发展 较快,并向专业化和规 模化方向发展。
1.耕作农业区:
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三江平原。
主要种植玉米、大豆、春小麦、水稻等作物。
玉米带 ——非常普遍,由南向北种植比例减少,以 中部松辽平原最为集中 水稻分布区 ——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 部山区的河谷盆地,以扩展到50°N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小麦区 ——主要在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北部最为集中 大豆产区——北部,由北向南种植比例增加
水源
科技
市场 交通 政策 劳动力
生产习惯 工业机械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 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条件
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因地制宜布局
农业的区位选择, 实质就是对农业 土地的合理利用。
东北地区在全国的地位
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林业生产基地——我国三大林区 畜牧业生产基地
2、地区专业化生产
1、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 是商品化的前提 2、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分布
北部小麦: 三江平原以及松嫩平原北部。 中部玉米: 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吉林省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产区)
主要分布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 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南部水稻:
3、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 地区专业化生产
2.地区专业化生产
东北林区 西南林区 东南林区
重工业基地——“共和国的长子”
总结:区域农业发展研究方法
区域概况(东北范围、地理位置) 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东北农业的地理条件) 区域农业布局情况(东北农业布局、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 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东北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东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夏季高温多雨,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2、黑土、黑钙土,土壤肥力高 3、宜农荒地多,后备资源丰富 4、地广人稀,余粮多 5、铁路网稠密,交通运输便利。
结构图示法记忆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及成因
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 机械化生产
土地类型多种多样
大规模原因:耕地面积广,地势平坦
规模大
优势 外向型
大力发展
农业
绿色农业
交通发达
开发晚
对外联系方便
人口密度低
重点知识巩固
试对东北地区农业区位因素进行简要评价
发展 条件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自然 条件
社会经济 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 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 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 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国家政策扶持;地广人 稀,生产规模大,农产 品商品率高;机械化水 平高;工业基础好
③增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
活动:1
有利条件是平原广阔,黑土肥沃,雨热同 耕作业 期;不利条件是热量不足,只能满足对热
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且仅能一年一熟
林业
有广大的湿润半湿润的山地丘陵,温 度低,树木成材时间长,病虫害少
宜牧面积广,降水较多,草类茂盛,牲畜
畜牧业
优良,但长达半年以上的低温天气,降水 又少,草类枯干期长,不利于畜牧业的发
三河牛
红牛
呼伦贝尔草原
• 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
①克服天然草场夏季生长旺盛,冬季枯干, 造成食物来源季节不均的问题,栏棚可以 使牲畜免受寒冻。
②养畜业与种植业结合,废物互用,充分利 用资源 。
③还能防止环境污染。
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措施:
①人工播种优质牧草,改良畜种
②将草场划片进行管理,执行轮流放牧 的生产方式,但不宜种植粮食作物,即 不宜耕作,避免造成草场沙化
ⅰ)主要山脉:
长白山
A
;
小兴安岭
B
;
大兴安岭
C
ⅱ)主要平原:
三江平原
D
;
松嫩平原
E
;
辽河平原
F
ⅲ)从图中可以看出,东北地形结构的特点是
。
三面环山,呈马蹄状
东北农业布局 划分依据: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土壤等农业生产 自然条件的差异 划分:
耕作农业区 林业和特产区 畜牧业区
读图思考: 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
高原 :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1.自然条件:
(3)土壤条件 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浑厚,有机 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黑土、黑钙土,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分布区之一。 (中国东北地区、乌克兰、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
黑土主要分布: 松嫩平原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西部 黑钙土主要分布:松嫩平原中部、大兴安岭两侧
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 西南林区(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
拐弯处、喜玛拉雅山南坡)
东南林区
东北 林区
西南 林区
东南 林区
兴安落 叶松
红松
白桦林
樟子松
樟子松
兴安落叶松
桦树
红松
美人松
延边苹果梨(中华丑梨)
辽南苹果
柞蚕 辽东低山丘陵、半岛丘陵
黑木耳
特产
针蘑
灵芝
林蛙
旧三宝---人参、鹿茸、貂皮
天然具有绿色无害优势。因此品质优良,堪称 “绿色大米”。
思考: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 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农忙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
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 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1.自然条件:
(2)地形条件 地形条件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东北地区
读图:说出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和邻国。
116° 120° 125°
二、东北地区概况 53°
1.范围
50°
包括黑龙江、吉林 、辽宁三省和内蒙 古自治区东部。 45°
130° 135°
40°
东北地区位置
(注:与政治区划中的东北不同)
二、东北地区概况
①经纬度位置
115°E—135°E, 39°N—53°N,
3.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①热带,水热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生长 ②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 需求量大。
4.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
a、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 花卉品种; b、昆明等国内城市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练习
①读“东北地形
区略图”完成下
列问题
②海陆位置
南面临近渤海、黄海,东面临近日本海。
③相对位置
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北亚地区的中心,与俄 罗斯、朝鲜、韩国、蒙古相邻。
1.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 a.类型: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b.特点: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 雨热同期,降水集中于夏季。
(1)气候条件
c.对农业影响:生产品种、耕作制度、生产季节
林业和特产区 1、分布 2、树种
3、分布特点
畜牧业区 1、分布 2、品种
3、趋势
• 三、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
林业和特产区
畜牧业产区
主要 松嫩平原、三江平 大、小兴安岭和长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
分布区 原、辽河平原
白山
及部分林区草地、
主要 玉米、小麦、大豆、林木、鹿茸、人参、 三河牛、三河马、
2.社会经济条件:
1、良好的工业基础 2、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东北亚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 了机遇。
3、开发较晚,人口密度低。
一方面,地广人稀,有利于机械化大规模生产; 另一方面,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 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工业基
础良好
↑ 机
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