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教师版讲解
三、新知导学:品读“反劝降”情节
(探究)第5段 卫律是怎样劝降苏武的?(课文第5段) ①、“剑斩虞常已”“举剑欲击之”“复举剑拟之”(杀虞常, 降张胜,吓苏武)恐吓 ②、“副有罪,当相坐”(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威逼
苏答:“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这是他自己的行为 ,跟我与国家没有关系。“本无谋” 言外之意是:汉朝是清白的 ,体现了他把汉朝的利益始终放在最高。
第2—3段 简述缑王、虞常谋反的
经过。
勾结卫律的部属
私候张胜,得到张胜的支持
趁单于出猎准备起事
被人告发,起事失败
第4段
从苏武“引佩刀自刺” 的行为中可以看出苏武什 么品质?
忠贞爱国 舍生取义 以死明志
三、合作研讨:赏析“自杀”情节
思考: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读3、 4两段,从中找出自杀之原因)
”
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12:12
5
知识回顾:史书形式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 《资治通鉴》(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班固从窦宪北征匈奴以后,进入窦宪幕府。此时的
窦宪,因平匈奴有功,骄傲日盛,窦氏家族在京城肆
意强夺民财,侵害百姓,抢夺民女,甚至谋划杀死皇
帝,后被和帝一举铲除。窦宪案发后,当时的洛阳令
种兢对班固一家怀有私仇,种兢借机报复,将班固关
1进2:12监狱拷打折磨,冤死狱中,卒年61岁。
4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 断代史,记叙了
3
②(却)官卑位低
永平五年(公元62年)有人向朝廷告发班固“私改 作国史”。皇帝下诏入狱。幸得其弟班超上书申说班 固著述之意,地方官也将其书稿送到朝廷。汉明帝了 解情况后,任命他为兰台令史,掌管和校定图书,先 后任郎官、校定秘书、玄武司马(都是下级官吏)。 章帝后期,班固辞官回乡为母亲服丧。
③(竟)含冤被害
但是后来匈奴转为劝降,劝降失败后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
磨苏武的意志,所以苏武要证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他的求死 求生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
从全文来看,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 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 变化。
第四部分
• 第6段
• 记述苏武被匈奴幽禁、流放到北海牧 羊所受的折磨和艰苦的生活经历
了苏武对汉朝忠贞不渝,国家利益至上的
12品:12 格。
13
四、训练巩固:
苏武的自杀行为,众人对此产生了怎样的反 响?(可用原话回答)
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
他的行为让叛徒感到惊讶,让敌人感到震憾、感
佩。所以,我们在自杀过程当中,可概括为:
一惊,一哭,一壮。
他要自杀,他的同行者放声大哭,他的敌手都大惊
羁留历程
3、谁劝降? 4、不投降,怎样对 待苏武? 5、谁又去劝降?
第1段 1、苏武出使匈奴的原 因是什么?(用原句 回答)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厚赂单于,答其善 意”
2、拟一个小标题概括 本段段意。 第一部分(1段):
出使匈奴求好
第一部分
• 第1自然段 • 叙述苏武的出身与奉命出使匈奴 • 出使匈奴 以求通好
2、拟一个小标题概括这段意思。 流放北海牧羊
三、新知导学:第6段
课文第一段中介绍:“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当时处于一个匈奴经常到边关骚扰,掠夺边关百姓 的状态;为保卫边境安宁,消除匈奴的威胁,汉朝连续 讨伐匈奴。
苏武作为大汉使臣,出使匈奴的目的是:一是护 送匈奴使者返回,二是缓和汉匈关系,谋求和平。
①(虽)才高八斗
史学界:与司马迁并称为“班马”;
文学界:与扬雄并被称为“班扬”;
地理界:与张衡并被称为“班张”;
辞赋:九岁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作赋凌相如
”:司马相如,是汉代文学家,善于作赋,有《子虚赋》、《上
林赋》等名篇传于后世。凌,是超越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作
赋12的:12 才能和水平超过司马相如。 )
不矛盾。第一次自杀是他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 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避免受辱。
第二次自杀是为了杀身息祸,为国雪耻。当匈奴知道威逼利 诱无法征服苏武,便要以摧残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 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 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着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 朝使者的身份,“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他时时 提醒自己不忘使命,体现了坚忍的品格。
但苏武在匈奴遭遇了意外,为维护国家尊严、民 族尊严,苏武选择了自杀,被救活后匈奴劝降不成,
他们采取了幽禁,流放的方式逼降。
苏武在被流放北海牧羊之前曾两度要自杀,而在牧 羊过程中又想方设法的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12:12
20
四、合作研讨:品读“北海牧羊”情节 第6段
苏武在被流放北海牧羊之前曾两度要自杀,而在牧羊过程中 又想方设法的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史记》:本纪 世家 列传 表 书 • 纪传体
《汉书》:本纪 列传 表 志
1、出使原因? 2、扣留原因?
课文主要记叙苏武出使匈奴,被羁留十九年的
艰苦历程后,终得归汉。
6、归汉经过?
③、“幸蒙大恩,赐号封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苏君今日降
,明日复然(利诱)
卫律见威胁无效,只得以己为例,企图以荣华富贵打动苏武
,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
力量的强大。
恐吓、威逼、利诱
“武不动”,“武不应”,极为传神地勾勒出苏武的形象2、拟一
12:12 个小标题概括本段段意。卫律逼降,苏武不屈
而知。如果苏武是留恋着汉朝的家庭而拒不肯
降,现在的苏武可说是家破人亡,没有什么可 顾虑了。
这里,李陵又一次设身处地为苏武着想,
把家庭安全信念推翻。
12:12
24
③、“且陛下春秋高……勿复有云”
如果苏武是为了效忠君主而拒降,则李陵 认为汉主完全不值得效忠,而且苏武兄弟之死 ,全与君主的残暴有关。
你效忠君主,可君主又对你怎样呢?这里
失色,连敌方的君主都被他的气节所打动了。这个行
忠贞 为突出了他对国家的
。
12:12
14
五、拓展延伸:
在当时发生意外变故的情况下,苏武是否只有自杀 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这一条 路呢?假如你是苏武,你会怎么做?
苏武,你为了国家尊严,宁死不辱,以死来承担 责任,大义凛然,值得世人尊敬。但作为大汉使者, 你的使命是缓和汉匈关系,谋求两国和平;然而,意 外变故发生时,你却选择了自杀这种较消极的方式, 有负自己的使命。
,李陵再一次设身处地的为苏武着想,把效 忠君王信念推翻。
李陵处处为苏武着想,把名节流传、家 庭安全、效忠君王信念推翻,使他的劝降
具有很大的说服力。
12:12
25
五、训练巩固:
面对李陵的肺腑之言,苏武是怎样反驳的?第8段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我愿“肝 脑涂地”。即使遭受酷刑,我也心甘情愿。“臣事 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
我认为自杀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也不是最 好的方式。要本着国家利益至上、民族尊严第一的原 则,以自己大汉使臣的身份积极、主动的与匈奴沟通、 交涉,化解矛盾,完成自己的使命。
12:12
15
第二部分
• 第2、3、4段 • 叙说苏武及其属下被扣留在匈奴的
直接原因和苏武临变时的表现 • 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 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辞父母,别长安。出使匈奴气志坚。眼 前长河落日,身后大漠孤烟,一去十九年。
出汉塞,越重关。牧羊北海节不残。俯 首玄冰三尺,举头日月高悬。大圣有遗贤。
苏武传
——班 固
12:12
2
一、预习先学:识作者、识字、《汉书》
1、识作者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
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17
第三部分
• 第5自然段 • 卫律对苏武威迫利诱,但苏武不为
所动,断然拒绝,苏武并痛骂卫律 • 卫律劝降,威武不屈Fra bibliotek第6段
1、苏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 样对待他的? (1)肉体折磨:“幽武”、 “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啮 雪,咽毡毛”、“掘野鼠去草实 而食之”等。 (2)精神折磨:“羝乳乃得 归”、“别其官属常惠等”等。
(3)李陵 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 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小结: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他们都在匈 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唯独苏武大义凛然, 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 们塑造了一个风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合作讨论: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 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
①、手下人勾结匈奴叛乱
②、作为汉使,任务未完成,有愧于国家。
③、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
“节”是他自己的,“命”和“负国”都是国家
的。他不愿被人审问,是个人的人格,这两句话体现
第六部分
• 第9、10段 • 匈奴与汉和亲,汉朝寻访苏武归汉。
临行前李陵置酒送别。苏武终于回 到汉朝 • 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 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问题探究一: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