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移民政策评估报告移民政策主要分为搬迁安置政策和后期扶持政策两大部分
评估项目名称:三峡移民工作
评估报告书
评估人:王国建
评估报告提交日期:2010年12月8日
一.评估对象:
三峡工程中移民的安排措施,安置移民后的生活及安置地政府工作状况二.被评政策信息的收集
坚持依法移民是三峡移民工作的内在要求,是依法行政的具体体现,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需要认真进行研讨和探索。
重庆市直辖以后,担负着三峡库区百万移民这一光荣艰巨的历史使命,尽快建章立法,规范移民搬迁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库区各级政府及移民机构结合本地实际,在坚持依法移民方面努力探索实践,作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促使移民政策法规工作全面起动,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抓基础,建章立法,促使移民工作迈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抓重点,深入开展移民政策法规调查研究;抓保障,加强移民法律服务和政策法规咨询服务;抓焦点,深入开展移民政策法规宣传。
出自:“坚持依法移民的实践与探索——重庆市三峡移民政策法规工作纪实”作者:郎诚
三峡移民工作也是我国水库移民工作发展与进步的缩影。
三峡移民安置遵循开发性移民方针,在国内第一次引入环境容量的概念,根据库区生态承载能力,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制定移民安置规划和有关政策。
在移民安置方式上,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探索了完善移民社会保障的试点,促进了124.55万移民的搬迁安置及其生产生活恢复。
在三峡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完成后,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库区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移民和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的可持续发挥。
党中央、国务院针对三峡工程可持续发展已经作出开展后续工作的决策。
出自:“国务院三峡办负责人:三峡移民政策在探索中完善”
1984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三峡工程水库移民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
1985年至1992年三峡工程移民工作进行了8年试点,1993年开始大规模实施。
至1997年10月底,在开发性移民方针指引下,一期移民搬迁安置任务顺利完成,保证了大江截流的如期实现。
大规模实施5年间,三峡库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发性移民方针日益深人人心。
实践证明,开发性移民方针是能够使水库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方针,是“对国家负责、对移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方针。
开发性移民方针的重要原则之一,是要对水库淹没的公私财产进行补偿的原则,即开发性移民补偿原则。
对三峡水库移民的补偿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新旧差价性补偿,这样补偿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移民在新搬迁的地方按照原标准(砖混结构)、原规模(原面积),盖起一栋新的住房。
第二种类型是适当发展性补偿,这类补偿主要体现在对受淹城市、县城和集镇在搬迁后的新城镇的占地规模上,还体现在对新城镇用水、用电容量及设施的补偿上。
第三种类型是动态增长性补偿,开发性移民与赔偿性移民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考虑了动态增长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考虑了移民的动态增长;另一方面是考虑了移民补偿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因素。
实事求是、认真细致地搞好淹没线以下的人口和实物数量的调查,也可以说这是计算水库移民补偿性投资的基础,是执行好开发性移民补偿原则的基础。
开发性移民的补偿原则,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要执行好这个原则,关键是要处理好搬迁与发展的关系。
库区移民安置是加速库区经济发展的难得机遇,三峡库区许多县(区),都把移民工作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以移民安置带动库区经济发展,以库区经济发展促进移民发展,成效十分显著。
出自:“简论三峡工程开发性移民的补偿原则”
三.被评政策信息的分析
三峡工程移民实行就地安置与异地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移民自找门路安置相结合。
从安置地的远近可粗略地分为:外地后靠安置(县内)和外迁安置(出县、出省市)两大类。
就地后靠安置的移民与安置地的经济、文化、习俗、语言等生活环境没有明显的差异,与当地社会的融合相对容易,是移民安置的主要方式。
具体分布如下:
1、基本实现“稳得住”,社区归属感有待加强
(一)移民对外迁持肯定态度
调查表明,多数移民对外迁持肯定态度,愿意外迁;也有移民认为是为了国家的大局,不得不外迁。
(二)移民的社区归属感有待提高
社区归属感是指居民对本社区地域和人群集合认同、喜爱和依恋的感觉。
移民对安置地文化习俗的适应性,移民对搬迁后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期,移民对当地政府的帮扶政策的评价。
2、移民贫困问题
三峡工程农村移民安置采取“以农为本、以土为本”的原则,移民的贫困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一)绝对贫困
三峡库库区山高坡陡,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差,信息闭塞,交通困难,文化落后。
这些因素制约了该地区的发展与进步。
这是自然原因。
同时,由于三峡工程较长时间处于论证阶段,国家对库区的投入受到限制。
(二)相对贫困
移民迁入后,安置地比迁出地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生活水平相对较高,这是选择安置地的基本条件。
这样,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在绝对贫困之上又存在相对贫困。
3、移民特殊身份意识浓,依赖心理强
三峡移民搬迁实行国家扶持、各方支援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生产扶持相结合的方针。
移民发展经济需要政府扶持,但从根本上说需要移民自身不断奋斗,勤劳致富。
扶持不过是一种辅助手段,但是部分移民却想方设法从政府那里多得点实惠。
4、移民法规法制宣传任务紧迫,移民工作的透明性有待加强
移民法规法制宣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宣传国家的移民条例与各有关省市的实施办法和
规定等;二是向移民宣传安置区的地方法规及法律实施情况。
(一)宣传国家移民条例与各有关省市的实施办法和规定
这种宣传当然不应局限于迁出的移民,而应面向所有的移民和普通群众,且应注重迁前宣传。
(二)宣传移民安置区的地方法规及法律实施情况
由于地方差异,某些法规的执行情况不尽一样。
因此,急需对移民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迁入地地方法规的宣传。
为此,要组织实施“政策法规宣传工程”,以增强移民法律意识,提高移民知法、守法的自觉性。
(三)提高移民工作的透明度
国家到底给了移民多少优惠政策、多少补偿资金不清楚、不透明或不相信地方移民干部的宣传,甚至地方移民机构印发“移民法规节选本”,移民也认为是“删除了对移民有利的部分,保留了对移民不利的条款”。
这样容易在移民与安置地政府、移民机构、移民干部之间产生不信任感。
造成这种状况,可以说有移民的不理解,但对移民政策法规的宣传工作也应引起反思。
5、移民素质有待提高,移民子女教育应引起重视
(一)移民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移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受教育年限较短。
对此,要开展大量的工作。
有的移民不会种稻谷,当地干部群众就“手把手”地教。
当地发展的一些种养殖业,如无公害蔬菜、苗木、蚕桑等,对移民也是新问题。
这些种养殖业都是移民尽快达到或超过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需要开展大量的生产技能培训,才能尽快发展起来。
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移民的教育,使移民素质逐步提高。
(二)移民子女教育应引起重视
移民对子女教育问题的看法,当前要注意防止的问题是:移民目前经济较为困难。
四.得出评估结论
1 .三峡工程农村移民安置的重要地位
三峡工程农村移民安置是三峡工程移民安置最关键的部分,它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移民安置的成败。
2 .三峡工程农村移民安置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峡工程农村移民安置规划自1993年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库区环境容量是影响移民安置规划实施的最大变数。
环境容量是制定和实施移民安置规划的前提。
(2)高昂的经济和环境成本导致土地开发得不偿失。
(3)利益矛盾妨碍土地调整计划的实施。
(4)移民的经济实力承受不起日益上涨的建房支出。
(5)乡镇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3. 对策和建议
(1)综合利用各种安置方式,缓解库区日益紧张的土地压力。
(2)提高移民补偿标准,分配与农村移民重任相匹配的资源。
(3)稳步推进退耕还林的进程,为库区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健全和完善移民参与机制,增强移民规划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