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反思
双井小学教师姓名:许武荣
内容摘要:在当前农村的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怕写作文的现象。
笔者根据自己亲身的作文教学体验,通过与学生和语文老师的多方交流,认为导致农村小学生怕写作文主要是教师受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束缚,没有培养好学生的写作兴趣,以及学生的阅读量少,知识积累不多和课堂作文教学缺乏有效的指导等方面的原因。
针对上述原因,笔者通过以下措施来解决农村小学生怕写作文的问题:一、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勤于写日记、多阅读课外书籍以及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二、在写作前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特点合理地诱导学生,让他们找到切合自己实际的材料来进行写作;三、在习作指导时不但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更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在作文要求允许的最大范围内给学生表达的自主权,以培养他们作文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能力;四、重视对修改习作的指导,让孩子利用自改、互改等形式养成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五、在作文评价中我们要以作文的真实性且表达了真情实感作为一项重要的习作评价标准,以此让学生改掉东拼西凑编作文的毛病,并且在作文的评改中多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评语,以使学生不再惧怕作文,作文的水平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小学作文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新课标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它是学生生活、思想和语言的综合训练,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作文难,作文难,一提作文心就烦”也是广大农村学生的心声和苦恼:他们苦于无内容可写,苦于不知道怎样去写,怎样写才能写好。
每每谈到作文教学,教师也经常忧心忡忡。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我们必须认真反思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多方面寻找原因并思考对策。
笔者根据自己亲身的作文教学体验,通过与学生和语文老师的多方交流,把农村小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学生的阅读量太小。
很多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认为只要读好了这几本教科书就不错了,还买什么课外书,有的家长因为经济原因根本就舍不得花钱给孩子买课外书。
这样一来很多孩子除了要读的这几本教科书外就再也没有别的书可读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脑海里没有多少文字的积累,写作的时候就很难有好词佳句。
课外阅读量的缺失给孩子的作文带来了许多困难。
二、课堂写作缺乏有效的指导,陈旧的教学观念阻滞了学生的思维。
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结构阻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农村学校作文课通常采用的模式是“教师命题、指导——学生独立写作——教师自己改评”。
这种训练模式造成的后果是:1、学生不会下笔,无话可说。
这是因为学生作文不是来自生活需要,而是来自老师或教材。
2、学生不会积累。
这是因为学生作文的材料大多都是教师提示或准备的。
3、学生不会创新,文章千人一面,缺少个性。
这是因为老师有意或无意间设置的框框严重束缚了学生。
4、学生写作不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是为了“任务”或“分数”。
这是因为过分注重了作文的应试功能,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生搬硬套或随意编造。
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小学阶段的写作,学生往往不知道作文的妙处何在,写得不多,更难有成就感,如若长期得不到鼓励,最终疲于应付,倦于无趣。
教师自身的写作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应试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当今教师读书少,令人担忧;而语文教师不写作、怕动笔,却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
教师不写作,可能是作文教学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写作是个人体验很强的实践活动,一个经常写作的教师才有可能熟悉学生的写作过程。
只有具备个人的切身体验,教师的指导才会令学生信服,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们忽略了作文批改和评语对学生写作的重要激励作用。
教师背着学生全批全改作文,
虽然用心良苦,但是教师心中的评价指向难以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因为评阅任务重,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给学生打一个评语,有的甚至只有一个分数,学生拿到自己的作文本后也懒得去看自己的作文到底有什么优点或不足,更谈不上去修改和反思了。
这就导致作文评阅促进作文进步的功效大大削弱了。
三、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可从帮助学生搜集、积累写作材料,创新习作指导模式,改革作文评价方式三个方面下功夫,帮助学生轻松地写作,让学生不再惧怕作文。
1、帮助学生积累作文材料。
作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丰富的感性积累才会有精彩的文字空间。
这种精彩最有意义的应来自生活中的见闻。
但见闻如不及时把握就将转瞬即逝。
因此,教师可要求学生将一天中印象最深,最有意义的见闻写入日记。
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捷径之一。
因为要记,学生必须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
”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的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
而且,写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平时积累,作文时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作文也就无从下笔、言之无物了。
只有用心把见闻记下来,写成日记,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
让学生欣赏一下自己的“劳动所得”,他们就会由衷地体会到写日记的好处。
另外,这种精彩还可来自间接的阅读。
阅读是一切学习能力的核心,是增进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习作水平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俄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拜。
”我国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也说:“美好的阅读是为了给学生的精神打底。
”如果没有成功的阅读作铺垫,学生的作文就会出现精神上和语言上的断流。
让学生充满自信地走进阅读,是为写好作文播下收获的种子。
①
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阅读的重要作用,想方设法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眼,丰富学生的积累。
从一年级学会汉语拼音后,教师就可以开始给学生介绍一些带拼音的儿童读物,在以后的各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编排、教学的需求、年级目标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
最好我们能给学生列出一周、一个月、一学期、一年所要求阅读的课外读物的书目,并在阅读的数量、时间、质量、目标上提出明确的要求。
这方面,笔者所在的中心学校已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我们在学校经费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教育局下发的各年级段的课外书阅读目录购置了一批图书,并且为每个班每周开设了一节阅读课,要求各班的语文老师按计划指导学生进行课外书的阅读。
另外,要求各班学生主动捐献图书,并在教室设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可以很方便地阅读到他们所喜欢的课外书。
这就大大扩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求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在进行大量阅读的同时对书中精彩优美的语句、某些有益的知识进行分类摘抄整理。
通过这样的日积月累,学生就有了写好作文的源头活水。
我们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能大面积提高学生作文质量的途径。
2、写作前引导学生搜寻、筛选已有材料。
学生拿到一个作文题目,面临的首要困难往往是不知选什么材料来写。
其实,每个孩子脑中都存储中大量丰富可写的材料,只是在写作时他们自己无法独立地从这些信息中准确地找到与作文要求相匹配的记忆材料,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诱导。
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写作《我最喜欢的一个人》时,一上课,我并没有提出这节课要写作文的要求,而是微笑着向学生抛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你们在自己认识的人当中最喜欢谁呀?”马上有几个同学准备发言,我接着说:“不必举手,想说的尽管说。
”这样一来学生们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有的答“老师”,有的答“爸爸”,有的答“××同学”……我煞有介事地又说:“说的都不错,可是谁知道你们是真喜欢还是假喜欢呀?”“真喜欢!”孩子们都急了,可我还在故意卖关子——“我还是不太相信!”这时有个学生真急了站起来说:“老师,是真的,我最喜欢我妈妈,妈妈对我可好了,有一次……”这个孩子情不自禁地讲述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来证明。
接着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讲述能证明自己“真喜欢”的理由,而这些也就成了写好这个作文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