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教材分析】
本科按照由面到点的逻辑顺序逐渐深入安排了四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比较野外的景物和游乐场景物的不同,从面上了解自然物和人造物的特点,知道自然物构成自然世界,人造物构成了人工世界。
第二个活动是区分人造物和自然物,通过观察一些具体的物品,发现人造物和自然物的不同,自然物是自然生长出来的,是大自然本来就有的,而人造物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是大自然本来没有的。
第三个活动是利用老师提供的几个自然物,比如用树枝、树叶搭建一个小棚子,当学生亲身经历,把自然物改造成人造的这个过程。
第四个活动是通过阅读指导人们需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往往会利用自然物来制造物品,而这种制造是一步一步完成的,从而了解自然物和人造物之间的关系。
根据上述的内容,我们可以理清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的第一个目标是通过读图和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能举例说出一些自然物的名称、一些人造物的名称,并且能够根据自然物和人造物的特征将它们分类,通过归类活动知道自然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自然物组成的,人工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人造物组成的,认识到人工世界是由人创造出来的。
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动手,通过自己动手用自然物搭建一个小棚子或者说一个人造物出来,知道人造物是由人们加工改造自然物而形成的,同时感受搭建小棚子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由上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知道本课的重点是了解什么是自然物,什么是人造物,要能够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尤其是要能够发现人造物上面人们在加工过程中留下的痕迹。
了解自然物是怎么变成人造物的,这是一个难点。
本课的教学内容就是这样,所以老师要准备一些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图片、视频、实物等,要准备一些树枝、石块、泥土等这些东西。
【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来看,他们所在的世界既有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又有庞大复杂的人工世界。
但由于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还做不到准确的区分。
因此本课应在借助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对比、摆弄物品、视频讲解、动手操作等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帮助学生认知体验。
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设问题时逐步引导,形成一个具有较强逻辑性的答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读图和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出一些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名称,并且能够根据自然物或人造物的特征将它们分类。
科学探究:
1.通过归类活动,知道自然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自然物组成的,人工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人
造物组成的,认识到人工世界是由人创造出来的。
科学态度:
1.动手用自然物搭建一个小棚子(人造物),知道人造物是由人们加工改造自然物形成的,感受到搭建小棚子活动带来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物和人造物,体会人们对自然的改造。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自然物,什么是人造物。
【教学难点】
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发现人造物上人们加工留下的痕迹。
了解自然物是怎样变成人造物的。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树枝或树叶若干。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10.自zì 然rán 世shī界jiē 与yū 人rén 工gōng 世shī界jiē
自z ī 然r án 物w ù 人r én 造z ào 物w ù
12.轮子的故事
【教材分析】
《轮子的故事》是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
这一课有四个教学内容:第一是体验活动,通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推动一个重物,体会有轮子和没有轮子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由此引出一个技术发明——轮子。
第二是阅读轮子的发明史,了解轮子从古至今是怎么一步步发展和改进的,知道随着轮子的改进使人们在乘坐车辆的时候越来越安全、便捷、舒适。
第三个教学内容是通过用简单的材料给小车安装轮子,从而知道安装了轴套可以使轮子转动得更加灵活。
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一次制作、体会的过程。
第四交流轮子在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运用,既体现出轮子的重要性,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体会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美好。
选择轮子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轮子在人类的科技发明史上的意义非常重大。
有人是这样评价的:轮子的发明与火的使用具有同等的价值。
轮子是怎样被发明的呢?当今世界,在汽车、火车、飞机以及各种各样的机器上面到处都能看到轮子,你甚至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轮子的世界。
轮子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它改变了人类用双脚定义的空间。
可以这么说,轮子是人类想象力的一次突破。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第一,通过推重物的对比活动体会到轮子具有省力的作用。
第二,通过阅读轮子的发展史,了解轮子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的变化。
第三,通过做小车的活动,学生要学会给小车安装轮子,学会用吸管做轴套,并发现轴套的作用,从而体会到自己动手制做,并解决问题所带来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发现轮子的作用、发明过程,难点是动手制作轮子。
【学情分析】
轮子的应用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只不过没有上升到知识和理论的范畴。
所以,孩子们对轮子并不陌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这是本课教学的基础。
本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基础,通过模拟探究、了解轮子的发展史、做小车等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体会到轮子的作用,体会人类智慧的发展。
【教学目标】
1.通过推重物的对比活动,体会轮子的省力作用。
2.阅读轮子发展史,了解轮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变化。
3.做小车,学会给小车安装轮子和吸管轴套,发现轴套的作用,体会动手解决问题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
了解轮子的作用和发明过程。
【教学难点】
动手制作小车。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每组六角铅笔2根、圆形铅笔2根、橡皮筋2根、新华字典1本、小车组装材料一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12.轮lún 子zī 的de 故gū 事shī
方fāng 铅qiān 笔bǐ 圆yuán
铅qīan 笔bǐ 实shí 心xīn 轮lún 空kōng
心xīn 轮lú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