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肠胃不好,灸足三里,神阙,关元。
2 扁桃体炎用灸下颌下的扁桃体点和大椎穴。
3 大便不规律:灸近10天肚脐和脐周足三里,按摩百会穴,感觉大肠蠕动增强,每天都有排气,也没有胃肠胀气现象了,便后清爽了再巩固治疗,每周2-3次。
4 反流性胃炎可以用化脓灸的方式在中脘穴、足三里还有丰隆处艾灸。
5 胆囊长了息肉:可以艾灸关元、期门、日月、阳陵泉.6 艾灸可以治疗咽炎,方法是在大椎穴点刺放血后,拔罐,然后在艾灸。
大椎和天突.(有慢性咽炎的,会导致晚上睡觉打呼。
用艾灸盒绑在大椎穴或颈夹脊穴,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7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可以艾灸治疗,用四孔或六孔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灸.8 糜烂性胃炎可以艾灸治疗,用四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灸可以艾灸治疗.9 高血压可以艾灸大椎和百会.10 便秘:灸神阙、关元、足三里.(见上面的图可以找到)11 早泄灸关元、中极、八髎穴。
12 霉菌性阴道炎:灸关元,中极,子宫归来,三阴交。
13 宫颈糜烂艾灸治疗此病有很好的疗效,取穴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交可以艾灸治疗,是个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疾病14 子宫肌瘤可以艾灸治疗,是个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疾病。
可以灸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jiao.(见上面有图)15 肾虚应该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八髎穴.(见上面有图)16 十二指肠溃疡,以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和胃俞、脾俞、肝俞这些辅助穴位为主。
17 肩周炎,可以艾灸或直接灸更好,还可以灸后按摩。
可以在天柱、肩井、肩髎、中府、曲池、外关和局部压痛点。
18 腰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艾灸和通窜部位艾灸。
19 功能性子宫出血:灸关元、子宫、三阴jiao和隐白.20 宫颈炎:灸关元、带脉,加上五味消毒饮“蒲公英15g,金银花10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0g,天奎子10g”,不久即可全愈。
(见上面有图)21 肝郁、口苦、焦虑症,先从百会、大椎和中脘足三里开始,逐步体会效果。
(见上面有图)22 预防经常感冒,艾灸最有效果。
可以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即可,用温和灸的方式或隔姜灸的方法。
(见上面有图)23 提高免疫力的穴位是中脘、关元、足三里。
(见上面有图)24 肝气不足,脾胃虚,肾阳虚。
艾炙中脘、脾俞、肝俞、足三里。
(见上面有图)25 过敏性鼻炎:灸迎香、印堂、肺俞、合谷、大椎。
(注:以上穴位请参照国家医疗标准图)祝您健康、快乐、愉悦!别忙,还没结束呢,各位看官继续往下看。
慢性结肠炎是一组疾病的总称,是指由已知病因或未知原因造成的以炎性改变及功能紊乱为主的结肠疾病。
它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大类。
特异性即细菌性、阿米马性、结核性肠炎等;非特异性即溃疡性、过敏性、继发性肠功能紊乱性肠炎特异。
各类结肠炎虽有差异,但基本病理为结肠黏膜充血、水肿、脆性增加、易出血。
本病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短则数月长则数十年。
慢性结肠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为多见。
属于祖国医学“泄泻”、“便血”等范畴。
本病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大肠,而与肝肾关系密切。
而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内因则与脾虚关系最为重要。
【辩证】以腹泻为主症。
湿热下注者腹痛而泻,泻下如注,血便臭秽,肛门灼热疼痛。
肝旺脾虚者见腹泻、便秘交替发作时作时止,多因恼怒而发作或加重。
脾胃虚弱型者下利日久,便冷稀薄,遇寒冷或食入生凉之物发作,腹部隐痛、脾肾阳虚见黎明泄泻,肠鸣脐痛,泻后痛减,大便稀薄,形寒肢冷【主穴】中脘、天枢、气海、上巨虚、阿是穴【配穴】湿热下注加阴陵泉、曲池;肝旺脾虚加太冲;脾胃虚弱脾俞。
【灸器】中药艾条【灸法】每次3~5穴,每日灸1次,每穴10-20分钟,每10天为1个疗程。
【其他灸法】取穴于膀胱经的昆仑穴(脚踝关节处)和肾经的燃谷穴(脚部),采取雀啄灸法,两穴四个部位各灸10-20分钟,10天为一个疗程,隔一周再灸。
若配合灸足三里和天枢两穴,其效果更好。
此症适应于:以阴虚为主,怕冷、四肢凉,迂凉则泻泄者以及习惯性腹泻者。
清利湿热,温肾补脾抑肝。
【附注】患本病后,饮食以柔软、易消化、富于营养,可补充足够热量为原则,避免冷饮、水果、多纤维和刺激性食物。
卧床休息,避免精神紧张,做到心情舒畅,对治疗疾病很有帮助。
治疗脾肾虚寒的艾灸疗法:艾灸法:天枢(双)、关元、足三里(双)等穴位进行艾灸。
每穴5~10分钟,隔日一次或三日一次。
以10次为一个疗程。
经过治疗,大便成形应停用。
1.中风。
2.尸厥。
3.偏风。
4.眩晕。
5.痿症。
6.痹症。
7.劳伤。
8.咳嗽。
9.喘症。
10.血症。
11.汗症。
12.肺痿。
13.肺痈。
14.惊悸怔忡。
15.健忘。
16.阳痿。
17.阴痿。
18.臌胀 19.肿满 20.瘕。
21.癖。
22.疝气。
23.伏梁。
24.奔豚。
25.香港脚。
26.腹鸣。
27.噎膈。
28.反胃。
29.霍乱。
30.头痛。
31.心腹痛。
32.背痛。
33.胁痛。
34.腰痛。
35.耳聋耳鸣。
36.目疾。
37.咽喉。
38.齿痛。
39.鼻血。
40.脑漏。
41.脱颏。
42.遗精。
43.浊症。
44.淋痛。
45.溺血。
46.遗溺。
47.便血。
48.脱肛。
49.痔疮。
50.泄泻。
51.痢疾。
52.伤寒。
53.热病。
54.疟疾。
55.黄胆。
56.癫病。
57.痫症。
58.癞病。
59.疹病 60.痰疾。
61.饮食。
62.调经。
63.血崩。
64.带下。
65.种子。
66.胎漏。
67.产后。
68.胞衣不下。
69.惊风。
70.疳劳。
灸前须知一、用灸,审病症,取穴道,量准寸分,以墨点其穴,候灸。
二、灸法,中药艾条直接灸三、艾灸注意事项:1、宜密室、温和无风。
孕妇不宜用。
2、慎风节食、保精养神。
3、宜审轻重。
上体及当骨处,灸宜少。
下体及肉浓处,灸多无害。
三、应灸七十症1.中风中风者,卒然中倒,人事无知,口眼斜是也。
方书有中经、中络、中脏、中腑之分。
医之乏效者,必须用灸。
或未经疗治者,急灸无妨。
当其国中之时,先灸百会,或灸尺泽。
如口噤者,灸风池。
左瘫右痪者,灸风市。
如两额暴痛,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失音不语,灸客主人。
如因痰而中者,灸环跳穴可也。
百会穴(从鼻直上入发际五令,旋毛陷中,可容指处。
《医宗金鉴》云∶直上耳尖顶陷中是也。
)尺泽穴(肘中动脉处,即肘弯内横纹当中,屈肘纹见,《金鉴》云∶屈肘横纹筋骨罅中。
)风市穴(端立,垂手于股外,中指尖到处。
)客主人(两耳前骨工宛中间,开口即穴处。
)环跳穴(在髀枢中,侧卧,屈上足、伸下足取之。
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两骨合缝之所曰髀枢,当环跳穴处。
)风池穴(在耳后陷中,按之引耳内。
)2.尸厥《金鉴》云∶尸厥者,类中风之称也。
谓其形厥而气不厥,口鼻无气,状类死尸,而脉自动也。
延医不及,急宜灸大敦穴。
倘有四肢厥冷,宜灸内庭,又灸行间,不可误也。
大敦穴(足大指端,去爪韭菜许毛中《金鉴》云∶外侧聚毛中。
)内庭穴(足大指内,次指本节前歧骨外间陷中。
)行间(足大指次指歧骨缝间动脉应手陷中。
)3.偏风偏风者,或左肢不遂,或右肢不遂。
在左者为瘫,血虚也。
右者为痪,气虚也。
左瘫右痪者,气血两虚也。
总宜先灸百会,次灸合谷。
如一偏疼痛,手臂不仁,拘挛难伸,灸手之里,兼灸腕骨。
倘痛甚不能提物,灸肩。
两手挛痛,臂细无力,灸曲池。
半身不遂,灸环跳。
按穴灸之,自然却病。
合谷(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即虎口,两叉骨缝中。
)手三里(曲池下二寸锐骨端,按之肉起。
)腕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处。
)肩井(肩端两骨间。
)曲池(屈手按胸,肘弯横纹尖尽处)4.眩晕眩,目花也。
晕,头昏也。
其病之因有五∶一曰无痰不眩,一曰无火不晕,一曰木动生风,一曰水不涵木,一曰土虚木摇是也。
医者莫分,药多罔效,灸神庭穴,自获安全。
若未中机,再灸肝俞必验。
神庭(从鼻上直入发际五分,即眉心上三寸五分。
)肝俞(八节下,各开二寸。
)5.痿症经曰∶肺热叶焦发为痿,痿者,足软而不能步也。
其症有五,不可不明。
盖痿属肺,脉痿属心,筋痿属肝,肉痿属脾,骨痿属肾也。
总当先灸足三里,甚则灸三阴。
灸法得宜,较汤散为胜也。
足三里(膝下三寸,外廉,以手掌按膝头中指到处,股外旁也。
膝盖骨下三寸,在骨外廉两筋肉分宛宛中,平坐垂足,取之在背,《金鉴》作大筋肉。
)三阴(足内踝上三寸,大骨下陷中。
)6.痹症痹者,即俗称为风气也,症由风寒湿之气杂合为病。
益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往往蔓延不愈。
倘三气痹痛,灸环跳,兼灸脾俞、肾俞。
足痹不仁,灸腰俞。
如手臂作痛,不能提举,灸尺泽。
两腿麻木,不能步履,灸风市。
按图而灸,庶乎肢体自若耳。
脾俞(十脊骨下,各开二寸。
)肾俞(十三脊下,各开二寸,亦有一寸半。
《金鉴》云∶与脐平。
)腰俞(尾尻骨节上间。
)7.劳伤五劳者,烦冗劳心,谋虑劳肝,过思劳脾,过忧劳肺,色欲劳损。
七伤者,久视伤血,久行伤筋,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立伤骨,房劳思虑伤心肾也。
至于骨蒸劳热,药石乏效者,先灸大椎,并灸胆俞。
久嗽劳热者,灸肺俞。
久虚不食者,灸上脘。
真气虚弱者,灸气海。
男子血损者,灸天枢。
女子阴虚,灸足三里。
凡有一切虚损劳瘵,及至形神大惫,惟灸膏肓穴,可冀挽回,否则无救矣。
大椎(三节颈项下,第一脊骨上间。
)胆俞(第九脊下,各开二寸。
《金鉴》云∶各俞皆去脊中二寸,故不从寸半之说。
)肺俞(三椎骨下,两旁各开一寸五分。
《金鉴》云∶以手搭肩,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处。
)上脘(脐上五寸。
)气海(脐下一寸五分。
)天枢(脐两旁,各开二寸许陷中。
)膏肓(四椎骨下,两旁各开三寸五分,《金鉴》云∶正坐曲脊,从髀骨上角,摸索至髀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
按其中一间空处,是其穴也。
)8.咳嗽先贤论咳嗽,以有声为咳,有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
其初起多因于风寒,延久多成于虚损。
若咳甚欲吐,灸身柱。
因痰而嗽,灸足三里。
气促咳逆,觉从左升,易于动怒者,灸肝俞。
咳嗽见血者,灸肺俞,或灸行间。
吐脓者,灸期门。
日久成劳者,灸膏肓弗误。
[久嗽肺虚,而成肺痿。
痿者萎也,犹枝叶之萎落也。
时吐涎沫,声音不扬,或嗽]身柱(大椎穴下三节骨下间,按其中。
)期门(两乳下,第二肋骨端。
)9.喘症喘病之因有四∶有因寒邪入肺而喘者,有因病阻肺气而喘者,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有因肾不纳气而喘者。
统宜先灸天突,次灸中脘,甚则兼灸肺俞。
所有哮喘不得卧者,须灸灵台。
行动遂喘急者,须灸气海。
得能按穴灸之,去沉犹拔刺耳。
天突(结喉下二寸陷中。
)中脘(脐上四寸。
)灵台(六节骨下中。
)10.血症书谓∶吐血成升斗者属胃血也,其余咯血属心,呕血属肝,咳血属肺,唾血属肾。
凡有一概血症,总当先灸胆俞。
血痰灸其上脘。
咯血喉中有声,灸其天突。
如五劳七伤,诸虚百损而患血者,灸其膏肓,弗可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