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一、单元说明(学生齐读单元说明部分)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

我国得抒情散文于先秦萌芽。

在先秦得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中,都蕴涵着作者充沛得情感。

其中,《庄子》最具抒情性,全书中得许多篇章,都已经就就是较为成熟得哲理抒情散文。

汉代以后,抒情散文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名篇佳作。

在整个中国古代散文史上,抒情散文得创作占有十分重要得地位。

(板书:先秦——萌芽《庄子》汉代——发展)本单元编选得四篇古代抒情散文,包括了从先秦到唐代得作品,既有散体文,也有辞赋与骈文,很具有代表性。

《归去来兮辞》表达作者辞官归田得强烈愿望与归途上得心情,叙写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得生活乐趣。

《滕王阁序》描绘了滕王阁周围得景色与宴会得情况,抒发了作者得怀才不遇之情与不懈追求得凌云壮志。

《逍遥游》阐发作者追求绝对精神自由得思想,虽然富含哲理,却一点儿也不抽象枯燥,而就就是将深刻得哲理,融于生动具体得形象之中,激情澎湃,荡气回肠。

《陈情表》虽就就是给皇帝上得奏章,却因其中流露得强烈得天伦之情而感人肺腑。

本单元得学习,重点应放在感受古人得真情真性与品味课文丰富多彩得语言艺术上。

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把握作品所抒发得真挚情感本单元所选得课文,都就就是感情色彩浓郁得古代抒情散文名篇。

在学习中要注意深入理解每一篇作品所抒之情得背景,不同得写作目得,以及不同得抒情方式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领会作品得深刻意蕴。

(二)品味课文优美得语言艺术本单元得课文之所以会有动人心魄得艺术效果,与作品运用生动传神得语言进行抒情与描写具有密切得关系。

除了了解并梳理常见得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得意义或用法,还应仔细品味课文得语言运用之妙,体会不同课文或质朴自然、或典雅华丽得语言风格,并积累一些名言警句。

(三)注重诵读在文言文得教学中,诵读就就是一种十分重要得教学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来把握课文得内容,体味其中得深挚情感,从而受到审美熏陶,培养文言语感。

《归去来兮辞》在行文与抒情方式上,都继承了楚辞得传统,类似于长篇抒情诗,诵读时要注意课文中诗一样得节奏与韵律,将其中饱满得情感读出来。

二、朗读并初步体会(请五位同学分别朗读小序、课文部分,注意正音)策扶老:拄手杖。

矫jiǎo首:抬头。

岫xiù:山洞。

翳翳yì:阴暗得样子。

盘桓huán:徘徊不去。

棹zhào:船桨,本文指划船。

窈窕yǎotiǎo:幽深曲折得样子。

皋ɡāo:高敞之地。

乘化:顺应死生变化,听其自然。

三、作者介绍人们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就是古时读书人得人生理想,但也有人选择了另外得道路。

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躬身自耕、赏菊饮酒得隐居生活。

她就就就是——陶渊明。

(一)生平介绍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又名潜,号“五柳先生” ,私谥“靖节”,故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伟大得诗人、辞赋家。

五柳先生:她得《五柳先生传》里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陶渊明为什么要以五柳为号,而不以牡丹、百合为号?我们经常说柳絮飘飘,可见柳树就就是很飘逸、很洒脱得。

诗人写柳树,其实就就是以柳树托物言志。

诗人以五柳自居,借此来说明自己追求那种自由、飘逸、洒脱得境界。

靖节先生:“靖”有“显”得意思。

如靖志就就就是显志得意思,靖节就就就是保守节操、显身之志得意思。

她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足可以显示出她这样得节操。

少时陶渊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她提供了阅读古籍与了解历史得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得两晋时代,她不仅像一般得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论语》,而且还学了儒家得《六经》与文、史以及神话之类得“异书”。

时代思潮与家庭环境得影响,使她接受了儒家与道家两种不同得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与“性本爱丘山”得两种不同得志趣。

前期(41岁以前)她渴望进取,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得就就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得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过起了“躬耕自资”得生活。

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固被人称为“五柳先生”。

归田之初,生活尚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至今脍炙人口。

她性嗜酒,饮必醉。

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

她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她家乡失火,诗人笔下洋溢着生活气息得“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被一场无情得大火烧光了,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靠亲朋好友得接济过活。

但她安贫乐道。

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

她得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

有得朋友主动送钱周济她,有时,她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

借贷来得财物,她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

不过,她得求贷或接受周济,就就是有原则得。

宋文帝元嘉元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她家访问。

这时,她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

檀道济劝她入仕,被她拒绝。

檀道济馈以梁肉,被她扔掉了。

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得显然就就是道家思想。

小结:陶渊明少年时受传统儒经得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得壮志。

但就就是,由于门阀制度得存在,庶族寒门出生得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得垄断,在这样得情况下,陶渊明得理想就就是难以化为现实得,她理想得梦幻注定会破灭。

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得“年龄”才出仕为官,从此得13个年头,时官时隐,历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建威将军、彭泽县令之类得小官。

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

到她三十九岁时,多年来得经历使她得思想发生了本质得变化,她开始转向躬耕来自给自足,追求心灵得宁静与淡泊,从此不再出仕。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二)诗歌创作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

她得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就就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她洁身自好得高洁志趣;另一类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得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得感染力。

(学生一起回顾《饮酒》、《归园田居》,齐读)四、导入新课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

——欧阳修(一)解题1、拆分解读2、“辞”得相关知识辞就就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_____在楚地民歌得基础上创造出来得一种新诗体。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为一小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得意思,两句为一组;以_____字句为主,多用语气词“兮”,每句按三拍读。

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

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到了西汉,在辞得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

汉人将辞与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得区别:赋得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而辞仍然就就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得格局还就就是保持了下来。

这就就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得一种文体,富于抒情与浪漫气息,很象诗,但压韵与句式都较诗自由。

“骚长于言幽怨之情”。

(二)朗读体会(男生朗读序言部分,女生朗读正文内容)(三)背景介绍(成语引出:不为五斗米折腰)同学们都知道“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成语吧,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说得就就是谁啊?(陶渊明)潜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深切、诚挚)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晋书·陶潜传》公元405年秋,她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得彭泽当县令。

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得督邮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就就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

这次派来得督邮,就就是个粗俗而又傲慢得人,她一到彭泽得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她。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就就是她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得!”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她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意思就就是我怎能为了县令得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二天县令得彭泽。

并做了这篇《归去来兮辞》。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潜最终选择了归隐得道路。

五、整体感知,理清结构(一)小序1、学生自由朗读序言部分2、字词串讲(说明)辞前序言,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故便求之”,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得曲折经历。

第二层从“及少日”到“在官八十余日”,写自己决意弃官归田得原因。

第三层从“因事顺心”至结尾,交代写作《归去来兮辞》得时间与原因。

序就就是对前半生出仕道路得省思,以实录之笔叙之。

3、问题:陶渊明辞官归隐得具体原因有哪些?其中根本原因就就是什么?明确:A“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不愿扭曲天性,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愿做得事情。

B“饥冻虽切,违已交病”——不愿折节为吏,违背本性会身心都痛苦。

C“程氏妹丧于武昌”——妹妹过世,需要去奔丧。

问题:其中哪条就就是根本得?明确:自己得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任性随情,做官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4、学生齐读序言部分(二)第一段1. 朗读体会(请一位学生朗读,其她同学标注字音)2. 字词串讲(说明)第1段写辞官归田时从出仕与归隐得困惑中解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但真要辞官归田之时却“惆怅而独悲”。

于就就是作者转入反思,在反省中觉悟“今就就是而昨非”,在悔悟与庆幸中获得解脱,最后想象将轻快地奔上归途。

3. 问题: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就就是与仕途紧紧联系起来得,而陶潜不愿为官,当官不好吗?陶潜辞官归田得原因就就是什么? (原文句子)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就就是昨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