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复习提纲一.地球在宇宙中1、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海。
3、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适中的质量和体积)和适宜的温度(适中的日地距离)、液态水。
5、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6、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8、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9、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由里到外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0、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11、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呈北逆南顺。
12、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昼夜更替周期)。
13、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出南北两极点之外,各地角速度相同,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两极为0)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
一月初(近日点)最快,七月初(远日点)最慢。
14、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此角也为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南北极圈为66.34’15、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变小。
黄赤交角变小温带范围变大,热带寒带变小16、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17、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18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19、太阳直射最北为23.26’N,一年直射一次。
最南为23.26’S,一年直射一次,包括赤道的中间部分一年直射两次20、在昼半球的地区,太阳高度角大于0.在晨昏线的地区,太阳高度角等于0。
在夜半球的地区,太阳高度角小于021、地方时:东早西晚,54、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注意不是北京的地方时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22、物体受地偏转力的影响:北右偏,南左偏,赤不偏23、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24、北温带一些国家把3.4.5划分为春季。
6.7.8划分为夏季。
9.10.11为秋季。
12.1.2为冬季25、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23.26N-23.26S)、北温带(23.26N-66.34N)、南温带(23.26S-66.34S)、北寒带、南寒带。
26、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27、春秋分时昼夜平分,夏至时北极有极昼,冬至时北极有极夜。
赤道天天昼夜平分阳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二.地壳运动1、地球内部圈层地壳(莫霍面以上平均厚度17KM)莫霍面横波纵波均增快地幔(古登堡面2900KM 横波消失纵波减慢)上地幔上部软流层,被认为岩浆发源地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2.岩石圈物质循环图3.背斜:常形成山岭,被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向斜:常形成谷地和盆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坚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4.外力作用与地貌侵蚀作用: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风蚀: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流水侵蚀:沟谷,V形河谷,喀斯特地貌冰川侵蚀:冰斗,角峰,U性谷(冰蚀谷)海浪侵蚀: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崖。
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和海浪等,将风化及侵蚀的形成物转移离开原位置的作用。
包括推移、跃移、悬移流水搬运:主要取决于流速,流速大挟带的物质较粗,流速小挟带的物质较细。
泥石流风力搬运:搬运物质的大小与风速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
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流水沉积: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
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风力沉积:新月形沙丘、沙丘、沙垄、黄土沉积冰川沉积:冰碛物固结成岩作用:沉积物经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和改造,变成坚硬的岩石。
包括压固,脱水,胶结,和重结晶等形式,结果是形成新的岩石(沉积岩)。
形成的地貌流水地貌: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在上中下游有不同表现。
上游山地高原高差大流速急,侵蚀为主,河谷深切而狭窄中游水流减缓,河谷宽阔河曲发育,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下游河床平缓,堆积作用强平坦广阔的三角洲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由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进行破坏和再造作用形成的,分布在石灰岩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各省。
(1)分类:地表喀斯特:石芽,溶蚀洼地,溶蚀盆地,落水洞,峰林,孤峰三.大气1.图示为大气的受热过程,回答:.A为太阳短波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B。
能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C。
2.秋冬季节的霜冻、露水出现在晴朗的夜晚,是因为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不明显。
注意:白天和夜晚都晴朗,白天升温高,夜晚降温低,则温差大,白天和夜晚都是阴天,则温差小。
2、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1)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2)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2)风向与等压线关系:①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②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3)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5、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①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②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份和热量分布-直接控制各地气候类型的形成。
(2)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①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②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③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④三圈环流(垂直分布)画出三圈环流循环图上图中A为低纬环流左边的0度上升气流为赤道低气压带30度的下沉气流为副热带高气压带A之间为信风带(2)由于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6.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海陆分布下气压带、风带特点:①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②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A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B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季风环流①.概念: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
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②.东亚季风最显著: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大。
③.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对比:案例9.读图回答: 1.该图所示为北半球夏季。
2.B 处风向为东南风,特征是温暖湿润,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A 处为西南风,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3.图中所示的季风影响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生产特点是……条件是……7.锋面天气系统的特点(注意冷空气箭头的方向 B 箭头前进,是冷锋;D 箭头后退,是暖锋)CA B。
四.洋流暖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寒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低全球性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暖流:增温、增湿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对气候的影响寒流:降温、减湿南美西海岸荒漠环境形成意义寒暖流交汇处: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上升流海区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对航运的影响:顺流航行比逆流航行速度快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污染范围扩大;污染程度降低读世界洋流模式图,回答:(1)给各洋流添加箭头,表示其正确流向。
(2)作逆时针方向流动的是半球以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以及半球以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3)洋流④⑤⑦⑩,按成因分,属风海流的有,按性质分,属寒流的有。
(4)图中海域A、B、C、D处,能够形成渔场的是处,原因是。
水循环的环节五、整体性和差异性整体性:地理环境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统一演变牵一发动全身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差异性:形成自然带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热量为基础)高纬低纬表现明显,从沿海到内陆分异(水分)中纬度表现明显,垂直分异垂直带谱完整条件低纬度高山必修2一、人口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案例1:读图1.Ⅰ期为原始型,人口增长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出现在人类社会早期或生产力非常低下的地区。
Ⅱ期和III期为传统型,人口增长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目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此模式。
Ⅳ期为现代型,人口增长特点是“三低”,出现在工业化的后期,现代社会中的发达国家为此模式。
2.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
3.人口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缺乏国防兵役不足社会负担重注意:区分传统型和现代型增长模式的标准是自然增长率是否高于(低于)1%。
二、人口迁移:参见必修二P.8案例1:读“19世纪前和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模式图”,完成下列要求。
(注:图中箭头表示人口迁入或迁出的方向)(1)在北美两侧横线上加绘两个箭头,以表示其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方向。
(2A 拉丁美洲,B 大洋洲,C 非洲,D (3)一个国家人口的迁出,对于缓和所在国人口过多造成的压力有一定好处,但也往往造成人才外流;对于移入国则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