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民政局救助站工作计划与2018年民政局民生保障工作重点汇编

2018年民政局救助站工作计划与2018年民政局民生保障工作重点汇编

2018年民政局救助站工作计划与2018年民政局民生
保障工作重点汇编
2018年民政局救助站工作计划
一、强化救助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站内人员作风建设,进一步转变干部职工的观念,强化服务意识;二是加强业务培训,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学习《救助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等各项政策法规精神,推进行业作风建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极大提升人员服务水平;三是加强干部职工大局意识、宗旨意识教育,定期组织干部职工交流、学习各地先进工作经验,切实转变工作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方法。

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一)深入推进站务公开。

抓好站务公开工作的落实,通过文件精神传达、组织情况通报会等途径推进站务公开工作,确保各项事务公开透明,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努力完善各项制度。

进一步完善救助站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救助对象的资料表格管理及救助信息平台管理机制,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以利于工作有序、规范进行。

全体干部职工要认真执行救助人员服务承诺职责、岗位职责等各项规章制度,严肃工作纪律,提高工作效率,认真处理好来电投诉、来信投诉和来人投诉;严格落实值班制度,安排专人值守,公布求助电话,实行24小时服务接待制、首问首接负责制,全面排查整改消防安全漏
洞,保全工作记录、档案等资料,适时增加防暑、御寒物品,配备安全降温、取暖设备,确保受助人员安全受助。

三、抓好救助管理,搞好救助服务
(一)严格依法救助。

一是健全依法主动救助机制,规范工作程序,明确责任分工;二是增强救助资源协作整合力度,加强与公安、城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力度,以车站、地下通道、桥梁涵洞、在建工地、废弃房屋等为重点,对流浪乞讨人员集中露宿区域进行拉网式巡查,做好街头流动救助和现场劝导救助,尤其要做好流浪老年人、未成年人、危重病人和智障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和救治工作;三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救助,鼓励发动环卫职工、公交出租司机、热心群众、志愿者、社会工作机构和公益慈善组织等参与救助服务,让流落街头的生活无着人员及时得到救助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社会关爱。

(二)加强宣传教育。

一是做好来站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思想工作;二是利用宣传栏、宣传资料对来站求助人员进行宣传;三是组织职工走上街头向群众发放《救助管理办法》与《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宣传资料,积极发布救助工作信息;四是大力挖掘救助工作中干部职工的好人好事开展宣传,积极利用宣传橱窗、宣传条幅、民政门户网站平台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完善救助信息平台建设。

完善基础数据、基础资料,建立和完善各种统计台帐,特别是建立求助人员数据库,构建信息平台,加快信息技术在救助工作中的推广运用,创造条件,尽快实现兄弟站之间的互联互通,推进救助工作信息化管理。

XX年第一季度工作重点
为全面完成XX年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我站将任务量化,分季度列出工作重点并按时完成,XX年第一季度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日常救助工作:强化日常巡逻,紧密部门衔接,实行主动救助、劝导救助,确保需救助对象无冬冻春荒出现。

二、强化信息平台建设:加强站内干部职工学习培训,熟悉救助管理系统各项操作流程,实现救助管理由资料化向系统化的转变。

三、做好“救助宣传月”活动准备工作:3月将开展“救助宣传月”活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站内干部职工要广泛搜集救助管理中的先进事迹,形成宣传专栏加以宣传;摘要《救助管理办法》与《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政策重点,使救助政策家喻户晓;印制《救助管理工作民主意见征求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对于救助工作的各项意见建议,日益完善救助工作。

2018年民政局民生保障工作重点
总体思路:紧紧围绕促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民政为目标,以提高民政为民服务水平为核心,以标准化、制度化、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践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宗旨,紧紧围绕人民群众需求,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强化民政“社会管理、保障民生、公共服务”功能,推动各项民政事业创新发展。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一是实施均等化服务,加强城乡困难群体管理。

积极发挥民政“兜底”保障职能,加强对城乡困难群众的管理,让应享受到社会救助的群体充分纳入救助范围,对已纳入社会救助范围的困难群体,以公平化、均等化、法制化服务作为有效的管理方式,合理分配社会救助资源,保障社会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通过完善低保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对城乡低保群体的管理。

完善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居民家庭收入核对信息系统,强化分类施保,做到发放资金有升有降、低保对象有进有退,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退进退。

通过完善五保供养机制,加强五保老人的管理。

加快推进敬老幸福园新、扩、改项目建设,创新服务机制,改进服务方式,加强敬老幸福园的管理,打造五保老人幸福乐园。

二是健全帮扶机制,加强优抚群体管理。

创新医疗保障机制,推广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强化分类施保力度,切实解决优抚对象“医疗难”。

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适时提高优抚救助标准,着力解决优抚对象的“生活难”。

稳步推进优抚对象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大力实施危房改造工程,努力解决优抚对象的“住房难”。

深化双拥建设,健全双拥建设网络,大力培育双拥品牌,加快推进双拥社会化进程,创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新局面。

落实老干部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两个待遇”,加强军休所内部规范化管理,开展文娱活动,积极争创“星级军休所”和“和谐军休家园”,全面提升军休服务水平。

三是服务监督并重,加强社会组织管理。

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真正发挥好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逐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组织管理格局,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坚持政社分开,社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通过社会组织自我管理和约束,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强化民政部门服务监督职能,严把社会组织入口关、审核关、监督关“三关”。

积极探索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和登记管理方式创新,逐步建立登记管理、备案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社会组织管理方式。

加强年度检查和日常监管,及时注销、撤销和取缔不合格社会组织,净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

加强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扩大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推行党员“一方隶属、多重管理、全程作用”发展模式,创新活动载体,完善党建机制,加大社会组织党
组织组建力度,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力争党的工作覆盖率达到1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