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1.依赖心理: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日益成为在校生的主体。
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
2.自负心理: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认识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
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绝路。
3.自私狭隘心理: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
4.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指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并做出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
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日益显著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中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5.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中学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
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老师和家长倾诉。
6、孤僻心理:主要表现是喜欢独处,实属单飞的雁,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内心产生压抑、苦闷。
这种心理往往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隔膜,影响人际交往,往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7.焦虑异常心理:焦虑心理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
当人们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境遇将发生时,通常都会产生焦虑反应,这种焦虑反应是带有普遍性的正常的适应性反应。
然而,焦虑的程度过于严重时,就变成了惧怕,人的主观感觉就变得紧张不安,易产生不愉快预感。
8、恐惧心理:是指对某种特定对象或境遇产生了强烈、非理性的害怕。
而实际上这类引起害怕的对象或境遇,一般并不导致危险或威胁。
对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特殊害怕,是中学生最为普遍的恐惧心理。
9.易怒心理:所谓易怒就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喜怒无常,报复性强,常有干危险、愚蠢事的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
现实生活中,有些中小学生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本来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别人看来不以为然,而他却犯颜动怒,火冒三丈。
10、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顶撞。
11.嫉妒心理:这是一种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态重点中学的学生尤为明显。
12.猜疑强迫心理:表现是遇事多疑、疑心太重。
这类同学不能与同学正常交往、和睦相处,久而久之,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意志消沉,缺乏自尊自信等。
13、厌学心理: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深感前途渺茫,为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害怕考试等等。
2.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
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有以下十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以下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4)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5)在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6)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2)能客观了解他人;(3)关心他人的要求;(4)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5)积极地沟通;(6)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1)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2)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3)及时而正确地归因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4)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5)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6)具有自制力。
3.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首先,是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从我们呱呱落地那一刻起,家庭就在影响着我们。
如今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因受到父母及长辈们的疼爱,甚至溺爱,而导致生活自理能力差,承受能力差,犹如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
还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
其次,是学校教育。
在中考指挥棒的指挥下,许多中学只重视学生的分数,而忽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常常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这使同学之间产生敌对竞争。
再加上双方过于敏感,一旦发现对方比自己略胜一筹,就会出现心理上的不平衡。
此外,社会舆论也是造成中学生心理脆弱的原因之一。
社会上成败论英雄的观念非常盛行,也影响了中学生,他们只希望受到他人的称赞、表扬,却不能承受挫折失败的打击。
具体上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人的健康应当是身体健康,加上心理健康。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学习任务重,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我们既要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又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可是,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发育,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因此,许多中学生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学习、生活,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考试压力过重中考时,有的考生因过度紧张,开考时,手一直哆嗦而无法答题;有的头晕眼花,大脑一片空白,严重影响了考试成绩。
这都是过重的升学压力造成的。
当前升学、就业紧张,中学生心理压力过重,主要压力来自家庭和社会。
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就粗暴地训斥,严重伤害了孩子的心理;学校抓升学率,考试排名次,给学生心理带来紧张,不安。
有的中学生整日担心考不好,心理不得安宁,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影响了学习。
(三)、家庭的变化社会情况复杂,许多家庭出现异常变化,给中学生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
有的父母离异,家庭破裂,给学生的心理带来打击,使学生变得内向、自卑,对他人失去了情感,甚至痛恨社会;有的父母失去了工作,下岗待业,家庭经济困难,生活的艰辛给学生心理带来刺激,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有的父母关系不和出现家庭争吵,甚至暴力,严重伤害了学生那颗纯净的心,内心痛苦不堪。
(四)、早恋中学生内受青春期性萌动的剌激,外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特别是港台电视、言情小说的诱异,禁不住对异性好奇、爱慕。
有的中学生谈情说爱,有的陷入单相思,备受感情的折磨,严重的影响了学习。
(五)、优越感太强许多独生子女在家里是"阿哥"或"格格",从小备受父母的爱护,特别是爷爷、奶奶的宠爱,物质条件优越,自我意识强,"优越感"太强。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有些中学生生活上攀比,摆阔,穿名牌服装,生活上浪费。
过生日请客送礼,平日吃饭下饭店,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更有甚者,一味追求时髦,穿奇装异服,追赶"新人类",无心学习。
(六)、意志力差温室的花朵经受不住暴风雨的打击。
许多中学生从小一帆风顺,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不知愁滋味,缺乏生活的磨炼,心理脆弱,心理承受力差。
在学校里,教师一句善意的批评,就感到委屈,痛苦;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感到失意,失去信心;没有被评上先进,就恨老师、恨同学;在家做错了事,父母责备几句,就离家出走。
更有甚者,遇到挫折,就寻短见。
这都给家庭、学校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七)、追星热中学生追星热,男生追足球名星,"NBA"球星,女生追歌星、影星,树立偶像,盲目崇拜。
有的追星者,为了得明星的签名而彻夜等待,因明星的一举一动而大喜大悲于心何苦。
据调查,当代中学生知道"范志毅""章子怡"的居多,知道"袁隆平""许虎"的较少。
"星"占满了心,因偶像的成功而欣喜若狂,因偶象的失意而痛苦不堪。
整天魂不守魄,严重影响了健康成长。
(八)、迷恋网吧许多中学生迷恋"网吧",网上聊天,网上交友,沉迷于虚拟的世界里,自我"陶醉"而不能自拔。
自我多情,弄虚作假,欺骗别人的感情,有的"通霄达旦"夜不归宿,身心极度疲劳,荒废学业。
这种例子不少见,报纸已加以报道。
更有甚者,有的猎奇不健康的内容,自甘堕落;有的零花钱不够消费,就从家里偷,甚至向小学生敲诈,走向犯罪的道路。
4.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是中小学生生活、生存的最主要的场所。
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家庭气氛的不好、家庭结构的不良,都会使中小学生产生各种不良的情绪及焦虑问题。
1.留守子女问题很多研究表明父母外出打工会使子女缺乏应有的关爱从而导致子女心理不健全。
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在外务工会使中小学生得不到应有的照顾或寄居别处容易受到冷落,产生自卑和遗弃感,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
2.父母的期望水平父母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学生在偏执因子、敌对因子、情绪不平衡以及心理不平衡因子得分都低于其他父母学历水平的学生。
这可能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有关。
由于父母自身学历低,他们对孩子的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