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及发展体育舞蹈也称国际标准舞,简称“国标”。
它的前身是交际舞(社交舞)。
体育舞蹈也不例外,发展过程经历了原始舞蹈---公众舞---民间舞---宫廷舞---社交舞---新旧国际标准交际舞等发展阶段。
社交舞(Social Dancing)亦名舞厅舞(Ballroom Dancing)、舞会舞(Party Dancing),起源于西方。
经过不断地加工,吸取各类舞蹈的精华,逐渐形成了当今的各种流派。
社交舞早在14~15世纪已在意大利出现,16世纪末传入法国。
1768年巴黎开办了第一家交际舞厅,由此社交舞开始流行于欧美各国,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方式。
1924年,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对当时社交舞的一部分进行整理,将7种舞步和跳法加以系统化、规范化,从此人们将规范化的华尔兹、探戈、维也纳华尔兹、狐步、快步舞和伦巴、布鲁斯称为“国际标准舞”。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又整理了拉丁舞蹈,并将它纳入国标舞范畴,列入正式比赛项目。
至此,国际标准舞成为包括10个舞种的摩登舞系列和拉丁舞系列两大类。
国标舞比赛起始于英国,1929年成立的“舞会舞蹈委员会”制定了比赛规则,每年举行全英锦标赛和国际锦标赛等比赛。
1950年,由英国ICBD(摩登舞国际理事会)主办了首届世界性的大赛“black pool dance festival1950”(黑池舞蹈节),并把规范后的舞蹈命名为“国际标准交际舞“,随后每年的5月底,在英国的”黑池”都会举办一届世界性的大赛。
1959年,举行了第一届业余和职业舞蹈世界锦标赛,此后每年举行一次。
1960年,拉丁舞正式列入世界锦标赛比赛项目。
1964年,国标舞又增加新的表演和比赛项目——团体舞。
使国标舞10个舞种的风格特点得到更为鲜明的体现。
以上3种崭新的交际舞——现代舞、拉丁舞、团体舞,被称为“现代国际标准舞”。
组织:标准舞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舞蹈组织的发展。
1、“国际体育舞蹈联和会”(“IDSF”),管理业余体育舞蹈事务和比赛;2、“世界舞蹈和体育舞蹈总会” (“WDDSC”简称“世界舞蹈总会”),管理职业体育舞蹈事务和比赛。
二、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1986年,文化部宣布成立了“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后改名为“中国国际标准舞学会”),并于1987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国际标准舞锦标赛”,由此每年举办一届。
1989年8月。
国家体委成立了体育舞蹈俱乐部,1991年“中国体育舞蹈协会”成立。
1993年12月,举办“中国上海、北京世界体育舞蹈锦标赛”,这是我国首次获得WDDSD、IDSF认可的世界性公开赛。
2008体育舞蹈成为正式奥运项目。
三、体育舞蹈的分类按照舞蹈风格和技术结构,分为摩登舞(华尔兹、探戈、维也纳华尔兹、狐步、快步)和拉丁舞(伦巴、桑巴、恰恰、牛仔、斗牛)。
按照竞赛项目可以分三类:摩登舞、拉丁舞、团体舞(摩登舞或拉丁舞的混合舞,由8对选手组成,借助音乐的引导,将五种舞蹈在变化莫测的队形变动中编织出丰富的图案。
)。
一、基本名词1.舞程向:在一个舞池中,为避免互相碰撞而规定舞者必须按逆时针方向行进,这个行进方向叫舞程向。
2.舞程线(line of dancing---L.O.D):舞者沿着舞池以逆时针方向行进的路线。
这是一条沿着舞池四周运行并与墙壁平行的设想线,它是指移动方向,并非是一条一成不变的单道线。
3.舞姿:泛指舞者跳舞的姿态。
(开式舞姿和闭式舞姿)1)闭式舞姿:(华尔兹)站位:男女舞伴相对站立。
双膝稍曲,以右脚尖对准对方两脚中间,双脚及身体稍前倾,男女足尖相距约10厘米。
男身体中心在右脚,女身体重心在左脚,男女双脚可并脚站立平放,也可稍分脚站立。
身体位置:男女均以右腹接触对方,横位自腹位中间1/2的右腹部位贴靠对方。
纵位以男女胸下至大腿根部(腹沟部)与对方相贴。
腰部紧撑。
肩膀自然放松,胸部不可紧拉,身体重心稍前倾放在脚掌上,这种接触位置在各种舞步中不能上下错位,左右分离。
头部位置:男女头部在摩登舞中属于至高点,是非常重要的部位,是高贵典雅和雍容华贵的气质所在。
头与颈相连,颈不转头是不会转动的。
男士头颈基本保持正直,但从视觉观察,往往觉得男士头部是稍向左转动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实际上男士头没有转动,只是胯部向左微转,左转角度15度即可。
女士头部要向左45度,拉直收紧右侧胸锁乳突肌(脖筋)同时颈部尽向上牵伸,有头顶天花板的感觉。
不仅如此,头部还要向后伸展。
要收缩躯干背面的斜方肌和竖脊肌,牵动胸椎后伸,为打开胸部线条创造条件。
握持(手臂位置):男女双臂侧平举,两肘水平。
左臂的大臂与小臂弯曲形成90度,左肘比肩底5—10厘米、左手高度齐女士右耳。
右臂的大臂与小臂弯曲70-80度角,左手虎口与女士右手虎口相交,轻轻相握,手掌鱼际相贴,掌空心,以拇指和中指卡在女士右掌骨和指骨关节处,其余三指含合。
右手五指并拢,置女右肩胛骨外侧稍上部位。
右腕松弛,不要出现折痕。
女士双臂侧平举,两肘水平。
右臂弯曲,大臂小臂内角150度,右手齐右耳,右虎口与男士左虎口相交轻握掌心向前,手腕松弛。
左肩轻置于男士右臂上,左手虎口张开,大姆指和中指像端一杯酒,轻轻卡在男右上臂三角肌中部。
其余三指可上翘,五指呈兰花指或弹指状。
(注:)男女握持的手要放置于两人身体侧位的中间,不可偏向前后。
2)侧行位舞姿:指男士的右侧与女士的左侧身体紧密贴靠,身体的另一侧略向外展开成“V”形的站立或行进的身体位置。
(promenade position P.P位)3)影子位舞姿:男女舞伴向同一方向重叠而立,形影相随的身体位置。
以女士居前较常见。
4、反身动作(contrary body movment):舞者移动脚前进或后退时,与其相对一侧的身体也向同方向移动,是一种身体动作,这种肩的转动与脚尖的朝向相对称的运动,指示转动的方向,便于引起旋转。
它的作用在于引导左右转动的方向,维持身体的平衡,展示人体的线条美。
5、反身动作位置(contrary body movment position):舞者运用反身动作的原理,使身体形态相对静止在一定位置上,是一个滞留形态动作。
6、升降动作(起与伏):是指在跳舞是身体的上升与下降。
升降动作是在膝、踝、趾关节的屈和伸动作的转换中完成的。
上升:由足踝部上顶,足跟离地,膝盖上撑,腿的肌肉收紧上拉,并伴有躯干向上提升而产生的身体向上扩伸的状态。
下降:当支撑身体的一足从“足趾”经“足掌”至“足跟”缓慢落下,随之在下一步进行时支撑脚的膝盖也同时有控制地松弛,这就是“下降”7、倾斜:身体字脚踝以上向左向右侧的身体动作。
它是由于身体在移动重心个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主要是为了帮助平衡与旋转,但也更为了外观的优美。
8.速度:指音乐速度,即每一分钟内所演奏的小节总数。
9.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舞步型的结合。
10.套路:由若干个组合而串编成一套的完整的舞步型。
11、方位:舞者在舞池中的身体所面对或背对的方向。
(当我们一肩引导,侧行时,方位不变)12、节奏:指一定规律反复出现、赋予音乐以性格的具有特色的节拍。
13、转度:指步与步之间(足与足之间)的旋转度。
二、基本常识(一)舞程线(二)角度旋转时以旋转360°为一周;45°为1/8周;以此类推。
(三)方位固定:动态:沿着舞程线的圆周行进:1、面对舞程线:5、背对舞程线3、面对墙壁7、面对中央;2、面对斜墙壁6、背对斜墙壁:4、背对斜中央:8、面对斜中央:注:所有动作都必须沿着舞程线,面对斜墙壁、面对斜中央等,一定不会有逆舞程线的动作。
(四)场地15*23,赛场的两条长线为A 线,两条短线为B 线(五)体育舞蹈动作的记写形式1:按照动作的先后顺序,用逗号把相对独立部分分隔开的一种书写形式。
2:按照动作的先后顺序,用破折号把相对独立是学名连接起来成为成套动作的一种书写形式。
3:按一个独立动作中一节拍的先后顺序,用数字分行排列的一种书写形式。
如1:cucarachaM :1~ 左脚向左横步(部分重心)2~ 重心回到右脚3~ 左脚并步右脚左侧(重心在左脚)4~ 右脚向右横补(部分重心)5~重心回到左脚6~右脚并步左脚右侧(重心在右脚)如2:右转步M :1~ 面向斜墙,.....右脚向前一步,开始向右转,身体有反身动作。
2~ 以右脚为轴右转1/4周,左脚向侧,背向斜中央.....。
3~ 以左脚脚掌为轴右转1/8周,右脚并向左脚。
背向舞程线.....。
B 线(15m)4~左脚向后退一步,方位不变,有反身动作。
5~以左脚掌为轴右转3/8周,右脚向侧一步,双角指向斜中央。
6~身体完成右转,左脚并向右脚,面向斜中央。
注:“顺序式”重点复习waltz 左转、右转步。
Rumba 曲棍扇形步,chacha划圆、扭臀追步的记写方法。
一、伦巴1、伦巴的起源也被称为爱情之舞,拉丁舞项目之一。
源自十六世纪非洲的黑人歌舞的民间舞蹈,流行于拉丁美洲,后在古巴得到发展,所以又叫古巴伦巴。
与西班牙和非洲的舞蹈有着密切关系。
舞蹈结合古巴劳动人民经常将物品顶在头上行走。
为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移动的时候以胯位的扭动来转换G和调节步伐。
2、音乐特点伦巴音乐轻松甜美,缠绵深情,伦巴被誉为“爱情的舞蹈”。
伦巴音乐是4/4拍,音乐速度27-31小节/分钟。
四拍走3步,“先出胯,后出步”节拍是“2、3,4-1”。
第2、3拍各走一步,第4拍和第一步走一步,音乐重拍是第一拍,动作表现为髋部。
伦巴是拉丁音乐和舞蹈的精髓和灵魂,引人入胜的节奏和身体表现使得伦巴成为了舞厅中最为普遍的舞蹈之一。
3、动作特点它的特点是较为浪漫,舞姿迷人,性感与热情;步伐曼妙有爱,缠绵,讲究身体姿态,舞态柔媚,步法婀娜款摆,若即若离的挑逗,是表达男女爱慕情感的一种舞蹈。
头肩(静止stay)——髋,中段(疯狂cray)——脚(芭蕾ballet)二、恰恰1、起源:最早由非洲传入拉美,后来在古巴发展。
与伦巴是姐妹舞。
有这很多共同之处:舞步的动律有同样的髋部动作;握姿相同;舞步名称相同;舞步组合可以通用。
不同之处:chacha热情奔放,舞步花哨,风格诙谐俏皮;伦巴缠绵深情、婀娜多姿,柔美抒情。
2、音乐节拍4/4拍,速度29-32/分钟,4拍走5步,舞步节奏是第一步占一拍,第二步占一拍,第三步和第四步各占半拍,第五步占一拍,(慢、慢、快、快、慢)其运步方法与伦巴相似,“先出跨,再出脚”。
节奏“2、3、4and1”,重拍在第一拍,舞步的力度在重拍上展现。
(chacha “one”的感觉和rumba”four”的感觉一样)3、Chacha动作特点:每个舞步都应在脚掌上施加压力,当重心放在脚上时,脚跟要放低,膝关节伸直。
先用脚掌着地,随着重心的转移而直膝落踵并扭胯。
rumba用轻擦地面的拖步来表现情谊缠绵,chacha则是用稍稍离地面的踏步来表现心情的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