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解析版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
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图3A.①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13.图4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
能体现其风格的是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B. “笔才一二,像已应焉”C.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14.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
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15.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
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这一评价A. 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B. 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 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D. 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16.图五是抗日战争某一战场的局部示意图,与其相关的正确表述是A. 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B. 有利于国际战略物资供应C. 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D. 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17.奥利维尔∙克里斯汀说:“法国的宗教改革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
这时,对福音的向往、路德教的影响、激进派的诱惑等都交错在一起。
”与之相关的正确史实是A. 法国由镇压胡格诺派最终转为宗教宽容B. 法国因笃信上帝在新旧教之间摇摆不定C. 法王因尊重教皇权威而不愿改革天主教D. 胡格诺战争后新教在法国占据主导地位18. 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
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A. 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B. 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C. 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D. 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19.图6是讽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漫画,能体现其寓意的是A.“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通的自由主义,在在于强权”B.“帝国议会是‘一个没有政府的议会’,只好‘发表独白’”C.“在上帝的天堂和这个国家之间,不允许有任何文件作为第二天意出现”D.“现在有效恶国家生活的唯一可能的形式是在一位明智的国王领导下的议会制”20.图7改变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7A.德国开始步入欧洲强国之列 B.经济危机使英国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C.苏联成功度过经济危机实现了工业化 D.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仍占据着关键地位21.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起全球关注。
反思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类面临的核威胁最初源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B.原子弹的使用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C.科技发明是近百年间众多人为灾难的主要原因D.第三次科技革命诸多技术源于二战中的军事发明22.李大钊说:“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记录是正确的,一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
前者比较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变动。
”这是因为A.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有不确定性B.历史学家阐述历史,难免主观因素C.人类知识不断增长与历史观的变化D.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35.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材料二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表1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单位:1000海关两——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材料三 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纪》,《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8分)(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10分)(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
(12分)36.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闻名的重要体现。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
举进士、拔萃,皆中。
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
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
……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材料二(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
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
……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急速发展的毛衣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
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
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8分)(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
(8分)(3)比较上述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
(10分)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解析版12.答案:B解析:①迎江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枞阳门外的长江边上,占地3万余平方米,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振风塔、毗庐殿、藏经楼、人士阁、法堂、广嗣殿等建筑组成。
曾名“古万佛寺”,属于佛教思想,不符合题意。
②徽州牌坊群中的贞女坊体现了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内容,符合题意。
③涡阳老子庙供奉老子的神像,老子属于道家的思想。
④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
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
这个含义也属于三纲五常的内容。
所以②④体现儒家伦理思想,故选B。
13.答案:A解析:“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是文人画的特点,苏轼一生,几遭贬谪,在错综复杂的宋王朝政治斗争中饱尝仕途的滋味,愤懑不平之气交织于心,发诸毫端,借诗画以泄胸中盘郁。
作者通过作画抒写胸臆之情。
郁闷的心情通过绘画表露无疑。
这符合文人画的特点。
所以A项符合题意。
“笔才一二,像已应焉”又称“疏体”是唐代吴道子的画风,苏轼曾称赞他的艺术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好理于豪放之外”,排除B。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句说的是王维,出自苏轼的《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摩诘是王维的字)指出了王维的诗能够将诗情画意相结合的特点。
排除C。
“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含寓淡泊名利、心向清纯之意的山林气味,这与作者抒发郁闷之情的寓意不吻合。
排除D。
故选A。
14.答案:C解析:该类题,更加考察考生对于历史史实的掌握与运用,超越简单机械的记忆、背诵。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体现中体西用的特点,属于洋务派的言论。
张之洞强调“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言论表面上是要“新旧兼学”,实际上是站在旧学、中学一边,反对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伦理学说。
排除A。
“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强调中西文化之间只是性质而非程度的差异,由这种性质差异又导出所谓“以中济西”论。
这是新文化运动中杜亚泉以伧父为笔名,发表了一系列论述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文章,与陈独秀论战。
观点不属于维新派,可排除B。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属于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的民主与科学(舟车之有两轮),排除D。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出自严复的言论,关于“中体西用”论,严复说:“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
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
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而目耳不可强谓似也。
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两亡。
”严复借用生物有机论来谈文化结合,认为肢解地学习文化既是与生物有机论相悖的,也是无法实践的,即使实践也是徒劳无功的。
换言之,学习西方文化必须破除“中体西用”论设置的樊篱,以全方位的姿态吸取西方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因素。
所以符合维新派即重视学习西方技术,也重视学习西方制度的观点,符合题意,故选C。
15.答案:A解析:题干观点认为,辛亥革命只是表面上实现国家统一和推翻清政府。
但对儒家文化思想体系却丝毫没有动摇。
这种观点基本上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排除D。
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故选A。
作者认识到中国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
排除B。
题干主要阐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持否定态度,排除D。
故选A。
16.答案:B解析:滇缅公路,即中国云南到缅甸的公路。
建滇缅公路于1938年开始修。
滇缅公路竣工不久就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
这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
这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所以B符合题意。
滇缅公路致力于打通中国西南与外界运输大通道,支撑着中国抗日战场全部战备物资以及大后方的经济供应。
不能上升到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的高度,排除A。
滇缅公路修建时日军还没有打通大陆交通线,1944豫湘桂战役日军打通日军打通了中国贯穿南北以铁路大动脉为中心的交通线。
但这和滇缅公路并没有关系,所以滇缅公路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的提法是不成立的,排除C。
日军的投降是中国人民在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指导下英勇抗战、苏军出兵东北、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等多方面原因促成的,所以滇缅公路的修建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的提法不正确,排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