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牙周病学第一单元概述[题目答案分离版] 字体:大中小一、A11、(牙合)创伤所致的牙齿松动特点,除外A.牙槽骨常发生垂直吸收B.探诊有深牙周袋C.牙周韧带间歇呈楔形增宽D.(牙合)创伤消除后,牙槽骨可自行修复E.(牙合)创伤消除后,牙齿松动恢复正常【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牙合)创伤与牙周炎的关系:①单纯、短期的(牙合)创伤不会引起牙周袋,也不会引起或加重牙龈的炎症;②(牙合)创伤会增加牙的动度,但动度增加并不一定是诊断(牙合)创伤的唯一指征,因为牙周膜增宽和牙松动可能是以往(牙合)创伤的结果;③当长期的(牙合)创伤伴随严重的牙周炎或明显的局部刺激因素时,它会加重牙周袋和牙槽骨吸收,这种加重作用的真正机制尚不明了;④自限性牙松动在没有牙龈炎症的情况下,不造成牙周组织的破坏。
在牙周炎的治疗中,消除炎症是第一位的;在正畸治疗前必须先治疗已有的牙龈炎症。
总之,可以说牙周炎的始动因子是细菌,疾病的本质是炎症导致的牙周组织破坏,而炎症扩展至牙周支持组织的途径和破坏的程度,则在一定程度上受咬合力的影响,因此,(牙合)创伤是一个重要的局部促进因素。
【该题针对“第十章单元测试”知识点进行考核】2、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方式和程度的最大缺陷是A.不能显示牙齿近远中的骨质破坏B.不能显示牙槽骨的水平吸收C.不能显示牙槽骨的垂直或角形吸收D.不能显示牙齿颊舌侧骨板的吸收情况E.不能显示牙槽骨的早期骨质破坏【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在X线片上主要显示牙齿近、远中的骨质情况,而颊舌侧牙槽骨因与牙齿重叠而显示不清晰。
【该题针对“第十章单元测试”知识点进行考核】3、临床常用的、较为可靠的显示牙槽骨吸收方式和程度的方法是A.全口曲面断层片B.根尖片C.X线数字减影技术D.牙周探诊E.手术翻瓣显示【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牙周组织的X线片检查常用三种投照方法:根尖片、(牙合)翼片及曲面体层片。
根尖片最常用,在我国应用最广的是分角线投照技术。
在标准根尖片上,当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的距离超过2mm时,则可认为有牙槽骨吸收。
【该题针对“第一单元单元测试”知识点进行考核】4、牙龈炎症程度的敏感指标是A.牙龈发红B.牙龈自发出血C.牙龈溢脓D.龈沟液量增加E.牙龈肿胀【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牙龈有炎症时,龈沟液量增多,其中的炎症细胞也明显增多,有些患者还可出现龈沟溢脓现象,这是由于龈袋内壁的化脓性炎症所致。
龈沟液量的增加可作为评估牙龈炎症的一个客观指标。
【该题针对“第一单元单元测试”知识点进行考核】5、牙周病的病因,正确的是A.菌斑可引起牙周病B.创伤可引起牙周病C.食物嵌塞可引起牙周病D.全身疾病可引起牙周病E.妊娠可引起牙周病【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牙周病是菌斑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菌斑微生物是引发牙周病的始动因子,是造成牙周病破坏的必需因素。
【该题针对“第一单元单元测试”知识点进行考核】6、内分泌因素与牙周病的关系,正确的是A.性激素可引起牙周病B.妊娠性龈炎在分娩以后可自行消退C.内分泌的变化改变了牙周组织对病原刺激因素的反应D.牙龈不是性激素的靶器官E.青春期龈炎与菌斑无关【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内分泌功能紊乱对牙周病发生和发展的影响至为重要。
牙龈细胞中含特异性的雌激素和睾丸素受体,牙龈是一些性激素的靶器官。
妇女在生理和非生理(如激素替代疗法和使用激素类避孕药)情况下,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导致牙周组织的明显改变,尤其在原已有菌斑诱导性牙龈炎症存在的时候更是如此。
血浆雌激素和黄体酮水平增高有利于菌斑内的中间普氏菌繁殖。
青少年时激素水平的变化也会影响牙龈的炎症程度,如青春期龈炎。
7、与内分泌因素有关的牙周病,除外A.青春期龈炎B.侵袭性牙周炎C.妊娠期龈炎D.妊娠性龈瘤E.牙周炎伴糖尿病【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内分泌功能紊乱对牙周病发生和发展的影响至为重要。
牙龈细胞中含特异性的雌激素和睾丸素受体,牙龈是一些性激素的靶器官。
妇女在生理和非生理(如激素替代疗法和使用激素类避孕药)情况下,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导致牙周组织的明显改变,尤其在原已有菌斑诱导性牙龈炎症存在的时候更是如此。
血浆雌激素和黄体酮水平增高有利于菌斑内的中间普氏菌繁殖。
青少年时激素水平的变化也会影响牙龈的炎症程度,如青春期龈炎。
8、影响牙石形成的因素不包括A.唾液B.菌斑C.口腔卫生习惯D.修复体的光洁度E.睡眠【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睡眠与牙石的形成无关。
牙石是沉积在牙面或修复体上的已钙化的或正在钙化的菌斑及沉积物,由唾液或龈沟液中的矿物盐逐渐沉积而成。
牙石形成后用刷牙方法无法去除,其表面覆盖着大量的菌斑。
牙石根据沉积的部位,以龈缘为界,可分为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
沉积在临床牙冠,直接可看到的牙石称为龈上牙石。
在龈缘以下的牙面上、肉眼看不到、需探针才能查到的称为龈下牙石,有时在X线片上也可见。
龈下牙石呈褐色或黑色,较龈上牙石体积小而硬,一般与牙面的附着比龈上牙石更牢固。
【该题针对“第十章单元测试”知识点进行考核】9、有关牙石,哪项是不正确的A.牙石对牙周组织的危害主要来自机械刺激B.牙石增加了菌斑的滞留C.龈下牙石需用探针检查D.龈下牙石对牙周组织的危害大于龈上牙石E.牙周病的治疗应彻底清除牙石【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致病作用:虽然牙石本身对牙龈可能具有一定机械刺激,但研究结果排除了牙石本身作为牙周病原始病因的可能性,牙石的致病作用是继发的,为菌斑的进一步积聚和矿化提供理想的表面。
牙石对牙周组织的主要危害来自其表面堆积的菌斑,由于牙石的存在使得菌斑与组织表面紧密接触,引起组织的炎症反应。
此外,牙石的多孔结构也容易吸收大量的细菌毒素,牙石也妨碍口腔卫生措施的实施。
10、有关牙周病致病菌较为公认的观点是A.菌斑大量堆积导致牙周病B.外源性特异致病菌的感染导致牙周病C.非特异性的口腔正常菌群混合感染导致牙周病D.不同类型的牙周炎其龈下菌斑的组成基本相似E.不同的牙周组织炎症有相关优势菌的存在【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牙菌斑中仅有少数细菌与牙周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各型牙周病的病损,常可分离出一种或几种优势菌,它们具有显著的毒力或致病性,能通过多种机制干扰宿主防御能力,具有引发牙周破坏的潜能,将这些细菌称之为牙周致病菌。
11、牙周菌斑内的细菌胞膜成分中,与炎症反应关系最密切的成分是A.黏性多肽B.荚膜C.内毒素D.脂磷壁酸E.菌毛【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中的脂多糖(LPS)成分,为革兰阴性菌独有的一类高度活性的致病物质,可在细菌死亡或菌体崩解时释放出来,也可由活的细菌以胞壁发泡的形式释放,对牙周组织具有很高的毒性和抗原性,被认为是牙周炎症的重要病因之一,在牙周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该题针对“第十章单元测试”知识点进行考核】12、牙周菌斑内的细菌可产生以下酶破坏牙周组织,除外A.水解酶B.胶原酶C.心肌酶D.蛋白酶E.透明质酸酶【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有关的致病酶酶类水解酶、胶原酶、蛋白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素酶、硫酸软骨素酶。
13、与牙周组织破坏关系最为密切的菌斑是A.成熟的龈上菌斑B.不成熟的龈上菌斑C.附着性菌斑D.非附着性菌斑E.龈下菌斑【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非附着性菌斑:龈缘以下位于附着性龈下菌斑的表面或直接与龈沟上皮、袋内上皮接触的龈下菌斑,为结构较松散的菌群,主要为革兰阴性厌氧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菌和具核梭杆菌等,还包括许多能动菌和螺旋体。
在牙周炎快速进展时,非附着龈下菌斑明显增多,毒力增强,与牙槽骨的快速破坏有关,与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被认为是牙周炎的“进展前沿”。
14、龈下菌斑(非附着性菌斑)为主的细菌是A.需氧或兼性厌氧菌B.革兰阳性丝状菌C.革兰阴性厌氧菌D.变性链球菌E.唾液链球菌【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非附着性菌斑:龈缘以下位于附着性龈下菌斑的表面或直接与龈沟上皮、袋内上皮接触的龈下菌斑,为结构较松散的菌群,主要为革兰阴性厌氧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菌和具核梭杆菌等,还包括许多能动菌和螺旋体。
在牙周炎快速进展时,非附着龈下菌斑明显增多,毒力增强,与牙槽骨的快速破坏有关,与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被认为是牙周炎的“进展前沿”。
15、龈上菌斑主要与下列疾病有关,除外A.点隙沟裂龋B.光滑面龋C.邻面龋D.牙龈炎E.牙周炎【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龈上菌斑:位于龈缘以上的牙菌斑称为龈上菌斑,主要分布在近牙龈的1/3牙冠处和牙上其他不易清洁的窝沟、裂隙、邻接面、龋洞表面等部位,革兰阳性兼性菌占优势,与龋病发生、龈上牙石形成有关,龈缘附近的龈上菌斑还会危害牙周组织。
软垢(或称白垢)为疏松地附着在牙面、修复体表面、牙石表面和龈缘处的软而黏的沉积物,由活或死的微生物团块、脱落的上皮细胞、白细胞、唾液中的黏液素、涎蛋白、脂类及食物碎屑等混合物不规则堆积而成。
通常沉积在牙面的颈1/3区域,或在牙邻面及错位牙不易清洁的区域,不需涂布显示液,肉眼便直接可见。
目前对菌斑和白垢已不严格区分,因为它们主要的致病成分都是细菌及其产物。
16、牙菌斑作为牙周病始动因素的依据是A.吸烟与牙周病有关B.糖尿病与牙周病有关C.性激素与牙周病有关D.氯己定漱口液对牙龈炎治疗有效E.精神压力与牙周病有关【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实验性龈炎的发生与菌斑堆积的情况有关:1965年一项实验选择12名牙周健康的学生,停止口腔卫生措施,使菌斑在牙面积聚,所有受试者在10~21天内均发生了实验性龈炎,菌斑量增多,牙龈出现炎症、出血。
菌斑的组成也发生改变,龈炎形成过程中细菌数量增加,革兰阴性菌的百分比增加。
恢复口腔卫生措施,清除牙面菌斑后,发炎的牙龈在1~8天内全部恢复健康。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牙周病的分布、患病率和严重程度与该人群的口腔卫生情况、菌斑积聚多少呈正相关。
口腔卫生差、菌斑积聚多者,牙周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口腔卫生好者。
17、附着龈正常的宽度为A.1~9mmB.2~5mmC.2~3mmD.10mm以上E.3~8mm【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正常附着龈的宽度因人、因牙位而异。
上颌前牙唇侧最宽,约3.5~4.5 mm;后牙区较窄,由于颊系带的附着多位于第一前磨牙,故该区的附着龈最窄,约1. 8~1.9mm。
【该题针对“第十章单元测试”知识点进行考核】18、(牙合)创伤的临床表现,除外A.根周膜增宽B.牙龈退缩C.牙槽骨垂直吸收D.宽而浅的牙周袋E.根分叉病变【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牙合)创伤的临床指征(1)临床上有(牙合)创伤的牙大多出现松动,松动程度往往与骨吸收程度、探诊深度不成比例,牙松动度重于骨吸收程度和牙周袋深度,特别表现在单根牙,严重时可出现个别牙或一组牙的倾斜或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