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秀人物事迹材料

优秀人物事迹材料

优秀人物事迹材料本文是为大家提供的有关优秀党员的事迹材料,欢迎阅读学习。

一辈子和小麦增产绑在一起“80多岁的年龄,40来岁的干劲。

”皖北农民如此评价安徽农业大学老教授胡承霖,并亲切地称他为“泥腿子教授”。

“越是气候不好,咱们搞农业技术的越是要下到田里去。

风不调,雨不顺,正是需要技术的时候。

”一到小麦生长关键时期,不管刮风下雨,冰天雪地,还是少雨干旱,胡承霖总会准时出现在皖北的麦田里。

坚持把论文写在田野上的胡承霖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他始终坚守“服务三农、献身三农”的坚定信念,把如何让农民丰收、过上富裕的日子作为自己的神圣责任和使命,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

几十年来,他立足田间地头,用自己的知识来改变农业生产的现状,给群众带来丰收的喜悦和实实在在的利益。

早在1989年,胡教授就在宿县南部祈县区进行万亩水稻——小麦吨粮田研发。

他指导农民改晚播为抢墒早播,改大播量为中播量,改耧播为机播,改返青肥为拔节肥。

万亩片示范结果杂交水稻平均亩产达到公斤,小麦平均亩产达到公斤,使当地农民在万亩项目区和4万亩辐射区面积上新增效益万元,为全省创粮食高产典型提供了样板。

1998年到XX年,我国小麦处于低产期,种植面积下滑,粮食库存量连续走低,国际上甚至出现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质疑声音。

到XX年,安徽小麦单产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公斤。

胡承霖教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大播量、一炮轰施底肥、品种和播期不协调是安徽小麦生产之所以徘徊不前的三大障碍,靠天收的粗放种植方式是限制安徽小麦单产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原因。

”XX年4月,76岁高龄的胡承霖给省领导写信,附上一份3600多字的方案,建议推广良种良法等关键技术,提高小麦单产,实现5年增产50亿斤的目标,倡议在全省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

省领导掂出了这封长信的分量。

当年秋种季节,一场小麦高产攻关战役在安徽大地开启,胡承霖被聘为专家组副组长。

从耕地深度、施肥量到播种量、播种行距等每一个细节,胡承霖亲自培训、把关。

涡阳县高炉镇陆杨村是胡承霖选的第一个高产攻关试验点,村民对此感受颇深:“XX年秋种,胡教授第一次来村里讲课,清晨5点多就到了村部会场,比群众到得还早。

”几年来,胡承霖累计为各地培训小麦技术骨干2800余人次,举办高产栽培技术培训班80多场次。

胡承霖认为,作为农业专家,科研工作应该立足省情校情实际,面向“三农”主战场,把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科研的出发点和突破口。

30多年来他把实验室搬到了农田,每到小麦生产的关键期,他都要走进田间地头,在试验田中观察苗种生长情况、研究播种技术、分析病虫害防治……针对突出的集中的问题进行科研攻关。

作为小麦高产攻关行动的设计师,他全程参与小麦高产攻关活动。

实施小麦高产攻关并非一帆风顺。

陆杨村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深耕、供种、播种、植保、收割“六统一”,农民一时难以接受。

了解情况的胡承霖坐不住了,他深知农民是最讲究实际的,除了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地讲解,在田头不厌其烦地示范外,更是铆足劲在示范片上下功夫,用效果说话,让农民自愿改变传统种植方式。

怀远县荆芡乡涡南村一位村民白天播了9公斤麦种,晚上又偷偷补种了5公斤多种子。

麦收时,他傻眼了。

别人没补种的每亩地产量多出200多公斤。

自此以后,他遇到问题,都要向胡承霖咨询。

胡承霖把原来播种机的7个耧腿去掉一个,从而有效控制了播量;为解决小麦后期脱肥严重的现象,胡承霖提出分次施肥、氮肥后移的新思路;他研制新型农机,使得灭茬、旋耕、施肥、播种一次即可完成。

农业技术使农田获得了丰收,农民们也得到了最大的收益。

胡承霖干过农活,下放过农村,对农民有着很深的感情,对农业有着执著的追求,正是有了为“三农”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他的心始终和农民朋友在一起、始终和他田里的小麦在一起。

每天早晨他的第一个电话就是打给麦区的农技干部,了解小麦的生长情况。

胡承霖的两个女儿都在美国定居,她们多次提出希望他到美国安享晚年,但他每次都拒绝了。

XX年赴美探亲,是他仅有的一次美国之行,因惦记正在进行的“吨粮田”增产计划,签证没有到期就提前一个月返回国内。

XX年中秋节,省里在涡阳县召开会议,研究布置秋种工作,他的女儿女婿刚好从美国回国探亲,老伴打来电话让他回家见见,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下。

怀着对“三农”事业的无限热爱、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胡承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在学校,他常年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学校、农委、广播台等之间。

他每次出差,都要求只住几十元的小旅馆,给农民朋友讲课指导也是从来分文不取。

每年胡教授都要和同事们一起下乡作播种示范,早上5点多就从宾馆出发坐车往麦田里跑,一整天就在麦田里现场开会、作示范播种、检查农业机械。

经常是不吃早饭,中午也凑合着对付一下,下午再接着示范。

跟他同去的同事都觉得受不了,可他却说农时不等人。

每次到村里去讲课,他都是早早到场,在那里等着群众。

当人们劝他要注意身体,不要那么幸苦时,他总是说:“农时不等人呀,我习惯了,没事。

”小麦高产攻关期间,每年的秋收过后,他都会被医生“请”到医院住几天,81岁高龄的身体已容不得他过度“挥霍”。

然而,在病床上,他脑海里想的还是一组组农业生产的数据,和专家组成员们探讨的依旧是如何实现高产的目标。

一次,因为肝病住了25天院,他没跟任何人说,他说不想麻烦别人。

医生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一定要休息3个月,但没多久他就出了院,他说:“有那么多百姓在等着我,我哪能休息那么久啊!”“现在我身体还行,我想工作到90岁应该是可以的。

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干到干不动为止。

”胡承霖说。

他,就是这样一如既往地践行着一个科技工作者的理想和信念。

公交车上的“微笑天使”在安徽蚌埠,提起公交107路驾驶员、“微笑天使”——杨苗苗,那可是有口皆碑。

她以奉献为乐,像春风,温暖着千百万乘客的心;像旗帜,引领着同事们团结奋进;在为民服务的十米车厢,播洒真情大爱;在城市文明的流动窗口,创先争优,书写精彩人生。

杨苗苗出生于公交世家,对公交情有独钟。

她多年如一日,一心扑在工作上,早上班,迟下班,满勤满趟尽职尽责,加班加点不计报酬。

她在工作的6000多个日日夜夜,4000多营运趟次,服务乘客1000多万人次中,做到了车辆始终保持整洁,安全无事故,乘客无投诉,她在服务中的规范行为被评为蚌埠市“十大品牌”。

杨苗苗始终坚持“热心、真心、诚心、爱心、耐心”的服务宗旨,处处体现出对乘客的细微关怀。

汽车每到一站,她都会热情地提醒乘客,上车要抓好扶手,老人和小孩注意安全,乘客们都称赞说她是“蚌埠李素丽”。

为了方便外地乘客,她通过手持式话筒介绍沿途车辆所经过站点附近的商店、市场、景点及换乘车辆等情况。

蚌埠第二届花鼓灯艺术节期间,一位外地乘客在中医院起点站坐上了杨苗苗的车,询问蚌埠有什么景点,怎么坐车。

她热情地向他介绍了沿途的地理位置和乘车路线,并画了一张路线草图,热情祝福他:“愿你在蚌埠游玩愉快!”杨苗苗的举动让这位乘客大为感动。

事后,这位乘客给公交热线打来电话说:我是来蚌准备投资的厦门客商,我去过很多城市,这是我遇到的最热心、服务最周到的公交驾驶员。

这辈子我都会记住蚌埠这座美丽的城市,记住公交上这位美丽的天使。

”公交天使的背后,是大量辛勤汗水的付出。

她利用休息时间,翻地图、查资料,走街串巷,考察了解蚌埠商业旅游景点和名优产品,熟悉沿线主要企事业单位、新建居民小区的地理位置,就连逛街也不忘“踩点”。

因城市道路维修改造,公交线路经常绕道改线。

只要有空她就去实地勘察新线路,回来把沿途情况一一注明。

改线的头一天,杨苗苗已练就了沿线情况和倒乘线路的“一口清”。

杨苗苗勤于学习,善于钻研,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自学取得了经济管理本科学历,自学了驾驶、维修、乘务心理学等多种业务书籍和法律、法规知识。

公交运行,安全重于泰山。

为了保证安全行车、节能降耗,杨苗苗虚心向老师傅学习驾驶技巧、修车技术和节能诀窍,随身携带“小本本”,随时记录自己不清楚、不明白的问题和遇到的难题,记录别人的好做法和好经验。

如车辆进站时,如何踩刹车,乘客站得更稳;车辆转弯时,打多少方向,车子减少震动,乘客不会有倾斜感觉;车辆行驶中,如何保持匀速,避免急刹车;车辆在什么状态下最节油等。

外出开会、学习,她把自由活动时间几乎全泡在公交车上。

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做到节能降耗,在行车途中,她给自己约法三章:不开赌气车、不开英雄车、不病车上路。

18年来,她安全行车70余万公里,节约燃油万余升,经济价值约40多万元;XX年帮助企业节油万升,节气万立方,总价值260万元。

为了实现服务标准和规范,她在工作中时时注意,处处留心,不断探索驾驶、安全与节油的经验,并总结出40字“安全操作技巧”,创造出18年安全行车无事故的骄人成绩,百公里平均油耗低达升。

杨苗苗谦和善良,爱心无限。

当班期间,她满腔热情为乘客服务;社会生活中,她敬老爱幼,扶弱济困,助人为乐。

老人称她“好心闺女”,孩子叫她“雷锋阿姨”,邻居说她是“公交李玉兰”,乘客说她是“蚌埠李素丽”。

杨苗苗邻居中有一位残疾女孩,非常自卑,从不与人接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杨苗苗经常与她谈心,讲身残志不残的人物的事迹,关心她的生活,经常给她送吃送穿,鼓励她学习电脑知识,使她逐步恢复了生活的信心,增强了奋斗的信念。

女孩现已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并且有了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宝宝,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她非常感谢杨姐的关心帮助,常常告诉爱人:杨姐是天下最大的好人,要记住杨姐的恩德。

一天清晨,杨苗苗和家人去晨练,刚下楼时,发现一位老大爷躺在路边花坛旁,很多人在围着观看。

她赶忙上前扶起老大爷,见大爷的嘴巴和鼻子都摔破了,便要把他送到医院去。

老人谢绝了杨苗苗的好意,说现在等着去上班。

杨苗苗只好将他送上公交车,但还是不放心,于是又跟着老人上了车,将他安全送到值班地点。

杨苗苗近年来获得了许多荣誉,但她总是谦虚地认为:“线路有终点,服务无止境,我依然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着,愿把自己毕生精力都奉献给我热爱的公交事业。

”在日复一日的“迎来送往”中,杨苗苗实现着自己入党时立下的誓言:“工作创一流,奉献在公交,做乘客满意的驾驶员,让党徽在十米车厢闪光!”她以平凡注释伟大,以普通公交人的优秀行为,展现出靓丽的品牌风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