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审定和良种繁育要点
(7)质量检查
五、良种的加速繁殖 1、提高繁殖系数 2、加代繁殖 3、运用无性繁殖
第六节 种子检验
第一节品种区域化鉴定
品种区域化鉴定是将各育种 单位新选育和新引进的优良品种, 有计划的送到有代表性的不同地 区进行试验,测定其利用价值, 确定其适应范围和推广地区,为 品种布局区域化提供依据。
一、区域试验
(一)区域试验的组织体系
我国品种区域试验分国家和省两 级进行。省级区域试验是由省级种子 管理部门与同级农业研究部门共同负 责,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多点联合试验; 国家级区域试验是由全国种子管理部 门和同级农业研究部门共同负责,在 全国范围内挑选生态条件和生产条件 比较接近的跨省的较大农业区域内进 行联合试验。
提请审定的品种应具备下列条件:
a 、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 b 、与现有品种有明显区别;c、遗传性 状相对稳定d、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征一 致;e、具有适当的名称。
2、品种审定受理 3、品种试验 4、审定与公告 第三节 新品种保护
1997年3月发布实施《中华人民共 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 第四节 新品种推广 一、品种推广的意义 二、品种推广体系
三、品种推广的方式、方法 四、品种区域化和合理布局 五、良种良法配套
第五节 良种繁育 一、良种繁育的意义和任务 良种: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 任务:1、品种更换;2、品种更新。 二、良种繁育的程序和体系
种子生产程序在不同国家间有差异,我 国将种子生产程序划分为:原原种、原种、良 种三个阶段。
原原种:是由育种单位所提供的该品种 纯度最高、最原始的优良种子,也有叫超级 原种的,相当于国外的育种者种子 。
三、品种混杂退化和防杂保纯 (一)品种混杂退化现象 (二)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 1、机械混杂 2、生物学混杂 3、遗传变化和自然突变 4、栽培技术不良和选择不恰当 5、遗传漂移 6、病毒感染
(三)品种混杂退化的防止措施
1、严格种子繁育规则,防止机械 混杂;
2、严格隔离,防止生物学混杂; 3、去杂去劣,正确选择; 4、选用或创造适合种性的生育条
原种:用原原种直接繁殖出来的,或由 正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品种经过提纯更新后, 达到国家规定的原种质量标准的种子,相当 于国外的基础种子。
良种:原种再繁殖若干代后,符合质量 标准,供应大田生产播种用的种子,相当于 国外的检定种子或合格种子。但也有将新品 种开始生产和推广时的最原始的高质量种子, 称为原种的。
第二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种审定
一、品种审定的任务和意义
二、品种审定的组织体制
《种子法》明确规定,我国 主要农作物品种和主要林木品种 实行国家和省级两级审定制度, 申请者可以直接申请省级或者国 家级审定。
三、品种审定的程序
1、品种审定申请
申请者可以申请国家级审定或省级 审定,也可同时申请国家级审定和省级 审定,还可同时向几个省申请审定
件;
5、用优质种苗定期更新生产用种。
四、原种种子生产
自花授粉、常异花授粉作物的原种生产: 目前,中国对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作物和棉 花、甘蓝型油菜等常异花授粉作物常规品种的 提纯、生产原种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单株选择, 分系比较,混合繁殖”的循环选择法。有二年 二圃制和三年三圃制
水稻三系提纯的基本方法是“单株选择, 成对回交和测交,分系鉴定,混系繁殖” 。 近年来,各地为了简化三系的提纯方法,对上 述方法进行了改进。如四川、江西采用了“三 系配套”法,江苏推广了“三系七圃”法,浙 江金华地区建议用“改良提纯复壮”法等。
玉米自交系的原种生产,对混杂不太严 重的自交系可采用选株自交,穗行鉴定的穗 行鉴定提纯法生产原种。对混杂比较严重的 自交系,可采取选株自交,穗行鉴定,测定 配合力的穗行测交法生产原种。这样使提纯 后的自交系,既能保持其原有的典型性 , 又 不降低配合力。
杂交种的生产比一般种子生产要复杂得 多。其主要的技术环节有: (1)选好制种 区 (2)规格播种 (3)精细管理 (4)去 杂去劣 (5)及时去雄授粉 (6)分收分藏
(二)品种区域试验的任务:
1、客观鉴定新品种(系)的主要 特征特性;
2、确定各地区适宜推广的优良品 种;
3、为优良品种划定最适宜的推广 区域;
4、了解新品种的适宜栽培技术。
(三)品种区域试验的方法 1、试验点的设立; 2、对照品种的设置; 3、品种区域试验的设计; 4、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 二、生产试验和栽培试验 三、品种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