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

2019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

2019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一、项目名称中部两型土地利用管理关键技术与应用二、提名意见提名者:湖南省自然资源厅提名意见:经认真审阅该成果提名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内容符合对照湖南省科学技术奖授奖条件的填写要求。

按照要求,报奖单位和成果完成单位均已进行公示,公示期内无异议。

该项目科研团队立足于“中部地区”两型社会特点,以不同尺度区域为对象,创新了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农用地评价、节约利用与环境友好的建设用地评价、基于自由设站理论以及G PS/PAD /TS集成的快速调查测量关键技术、集成基于区域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发展模拟技术和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布局技术的土地利用多目标空间规划以及土地利用信息化综合监管等技术,综合形成了土壤环境质量分级的地方标准、农用地质量折算标准,建设用地环境质量等级评价与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相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大范围地籍调查技术模式,适用“两型”社会建设的土地规划技术、集成规划、调查的中部地区土地利用综合监管等土地利用管理的标准、导则、信息系统等一整套关键技术,为解决中部地区土地资源浪费、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升土地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项目形成了一系列的成果,授权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6项,地方标准1个,项目成果在省自然资源系统得到了良好的转化和应用。

极大地推动了我省土地管理、规划、调查、评价技术产业链和创新链发展,提高了自然资源管理技术水平,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提名该项目为2019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中部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和矿物原材料生产基地。

“两型社会”建设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因此其土地利用管理中建设用地利用粗放、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土地产出效率低、生态环境质量低等问题成为亟待攻克的技术难题。

2012年国土资源公益性项目《中部两型社会建设土地利用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围绕中部地区土地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求,构建了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下的调查、评价、规划和综合监管等整套技术体系,研制了系统平台5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6个、地方标准1个、期刊论文16篇。

第一、针对调查区域GPS信号受限或全站仪通视受阻问题,对复杂环境下界址点、地物点的快速数据采集,设计了基于GPS/PAD/TS的内外业一体化的地籍快速调查技术及其系统,能够利用多作业块进行测量管理,可以实现控制点测量与界址点、地物点测量的一体化,同时最终成果界址点测量精度优于±5cm,能满足1:500地籍测图精度要求。

第二、针对当前农用地评价存在的中间过程繁琐、简单重复计算的弊端,研究提出了“评价因子→大类指标→农用地等别”的农用地评价技术,评价流程简单,问题针对性更强,可快速查询农用地质量中的“短板”、“长板”,能为农用地整治提供明确的建议,便于技术人员快速熟练掌握,便于普及应用推广。

第三、针对中部地区资源浪费,环境较差的建设现状,在已有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规程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中部“两型”社会概念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环境质量融合的评价模型,形成了适用于中部地区建设用地的资源集约和环境友好的评价技术方法,对于中部地区开展相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针对土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土地规划技术需求,集成区域土地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区域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发展模拟系统、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布局技术,创新了基于区域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发展模拟技术和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布局技术两项核心技术,为中部地区“两型社会”规划提供了空间布局和数量计划的参考依据。

第五、针对目前多源数据不统一及平台多样化的问题,突破了高度融合的多源数据库建设技术、与现有“批、供、用、补、查”综合监管平台融合集成具备“两型”社会特征的土地利用调查、评价、规划技术服务平台技术,实现了量质兼顾、实时发现、层层监管、集“批、供、用、补、查”多功能于一体的土地利用综合监管技术。

项目成果在省自然资源系统等部门得到了良好的转化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我省自然管理、规划、调查、评价技术产业链和创新链发展,成果丰富了我省自然资源管理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四、客观评价1. 成果登记证明:“中部两型土地利用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已在国土资源部科技司进行科技成果登记,登记号为:20170187。

2、2016 年 12 月 1 日,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对“中部两型社会建设土地利用管理关键技术研究”进行了验收。

验收意见认为:项目解决了农用地资源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模型构建,不同尺度、不同用地类型、兼顾环境质量与节约集约利用程度的建设用地评价体系的建立,大范围自由设站的严密数据处理方法及质量控制,区域土地利用多目标情景分析和社会经济发展模拟,土地利用信息化综合监管体系构建、多源数据高度融合的数据存储、处理、显示及实时动态更新等技术难题。

在适用于中部地区的农用地综合质量评价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建设用地的系统动力学预测技术等方面有创新。

项目建立了湘江新区一个典型示范区,开展了基于二调和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农用地评价、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建设用地评价、地籍快速调查、适用“两型”社会建设的土地规划、土地利用信息化综合监管等技术的示范应用,效果良好。

3、2018 年 3 月 16 日,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组织由孙九林院士、郭仁忠院士组成的专家组对土地利用综合监管平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成果评价。

评价结论为:提出了量质兼顾,多级协同的土地利用综合监管模式,研究了与之相适应的土地利用综合监管平台。

成果提高了土地管理工作效率,在湖南省土地利用变更、湖南省土地利用规划、高标准农田监测等方面得到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科技查新认为:通过关键词检索出的国内文献和科技成果进行分析,与查出的文献相比较,除查新项目委托单位的唐铁、雷帆、许联芳等发表的文献外,尚未见与该查新项目上述综合技术特点相同的“中部两型土地利用管理关键技术”的文献报道。

5、2014年5月28日至29日,江苏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对研制的地籍快速调查技术系统、地籍测图软件、调查之星权属调查软件、内业数据处理与地籍成图软件进行了联合测试,并提交精度测试报告。

五、推广应用情况项目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信息化等各个方面。

应用单位包括湖南省自然资源厅、湖南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湖南省第一测绘院、湖南省测绘科学研究所、湖南省建筑建设有限公司、安化县自然资源局、岳阳县自然资源局、长沙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本项目为社会公益类项目,属于国土资源管理服务范畴,其价值体现最大可能地有效提升了相关部门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提高了行政办理效能和服务质量。

如研究成果中的G PS/PAD /TS 集成系统,在同等条件下地籍调查工作效率提高了30% ,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适用两型社会的土地规划关键技术,完善了高效的规划运行体系,推动空间治理方式向信息化、精细化、智能化转变,项目成果加强了土地信息共享,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为保障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显现出间接的经济效益。

六、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七、主要完成人情况第1名蒋星祥: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是项目总负责,组织项目立项、实施方案的设计,全程指导本项目的设计、调研与论证,对项目的重要技术工作及实施期间的重大技术环节给予全面指导、并作出决策,确定项目总成果报告的编写提纲,对成果报告统编定稿,主持项目最终成果评审与验收,负责《中部两型土地利用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是创新点1,2,3的重要贡献者,投入到该项目中的工作量占到本人同期工作总量的80% 。

发表论文一篇。

第2名肖莉: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高级工程师,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全面协调各课题的组织实施,理清本项目的技术路线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归纳与理论提升,编写了项目的总结报告,负责《中部两型土地利用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并参与了课题土地利用综合监管平台的主要研究工作。

是创新点3的重要贡献者;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80% ,发表了论文三篇。

第3名王慧青: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对创新开发了G PS/PAD /TS的地籍快速测图技术做出贡献。

参与总体技术方案制定,组织技术研发和示范,负责完成大范围地籍快速调查技术研究,提出了基于G PS/PAD /TS的自由设站地籍调查作业模式,进行了内外业一体化的地籍快速调查技术系统开发,完成了新技术在湖南等地的示范与应用工作。

是创新点1的主要贡献者。

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

发明了二个专利,三个软件著作权及发表了论文四篇。

第4名郭菲: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助理研究员,专题负责人,负责适宜两型社会资源约束下的多情景目标方案优选的土地规划方法研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研发完成了基于“环境友好”的区域土地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软件系统,再根据条件对区域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发展模拟系统研究,确定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布局,来完成土地利用布局的预测工作。

是创新点2的主要贡献者。

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申请了二个软件著作权。

第5名麻战洪: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高级工程师、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主要完成了在“两型社会”的背景下对国家规程中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的优化;区域建设用地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对适用两型社会的土地规划技术方案进行指导,以及参与了多变量相互作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在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预测;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归纳与理论提升,参与了项目的结报告的编写。

是创新点2的重要贡献者。

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 ,发表了论文一篇。

第6名曾毅: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人员,完成了负责基于二调和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农用地评价技术研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基于农用地质量评价的农用地质量分区方法、标准耕地及等级折算、产能分区方法、耕地保有量预测方法,作为项目的主要核心人员,参与项目总体设计及部分实施、成果推广应用工作。

对项目研究的关键技术1做出重要贡献,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0% 。

第7名雷帆: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主要研究人之一,主要负责土地利用综合监管平台的体系架构设计,创新了多源数据高效集成体系架构、土地业务监管规则库构建技术,提出了面向“两型社会”土地利用信息化综合监管模式,参与研发了面向两型社会的土地利用综合监管平台以及报告的编写,是创新点3的重要贡献者,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第8名许联芳: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人员,主要贡献是从土壤环境、土壤肥力、土壤物理性质、地形地貌、农田基本建设等方面选择了表征农用地质量的评价指标,完善了农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突出了农用地的环境质量,有利于发挥农用地的生态作用;从“两型社会”建设对农用地质量的要求、农用地质量的内涵出发,提出了适用于中部地区的农用地综合质量评价技术,研制了《中部地区农用地综合评价技术导则》(在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完成备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