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与计算书
第一章设计总论
1.1项目背景
本设计项目为某城市给水厂初步设计
(1)设计规模
表 1
注:水厂设计水量应按城市最高日用水量加上水厂的自用水量计算,自用水量按最高日用水量的5%算。
(2)地形地貌及河流特征:
地形地貌:城区地形较平坦,其黄海高程标高为30.00m。
水文特征
流量:最大流量:76100 m3/s (1954.8.14)
最小流量:2930 m3/s (1865.2.4)
水位(黄海高程系):
最高水位:27.65 m(1954.8.18)
最低水位:8.00 m(1965.2.4)
多年平均水位:19.16 m 河床断面图(见下图)
表 2
1.2设计水量
近期
城市最高日生活用水量: Q 1=qNf(m 3/d)=12540m 3/d 一般工业生活和淋浴用水: Q 2=1.6Q 1=20064m 3/d 第三产业用水: Q 3=0.9Q 1=11286m 3/d
工业生产用水 Q 4=Q A +Q B +Q C =89480m 3
/d
设计年限内最高日的用水量:Qd=1.2(Q 1+Q 2+Q 3+Q 4)=160044m 3/d
最高时的用水量:Qh=4
.86Qd
Kh =2556.26L/S
式中 q —最高日生活用水的量定额,m 3/(d 人); N —设计年限内计划人口数; F —自来水普及率,%; QA QB QC —A B C 三厂的工业生产用水量; Kh —时变化系数(1.38)。
远期
Q 1 =17600m 3/d
Q 2=1.8Q 1=31680m 3/d Q 3=0.9Q 1=15840m 3/d Q 4=Q A +Q B +Q C =93220m 3/d
Qd=1.2(Q 1+Q 2+Q 3+Q 4)=1900008m 3/d
Qh=4
.86Qd
Kh =3034.85L/S
1.3执行标准
饮用水经处理后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相关给水厂的工艺流程和处理构筑物应参照《给水排水设计手册》。
1.4给水处理流程的确定
给水处理工艺流程的选择与原水水质和处理后的水质要求有关。
一般来讲,
地下水只需要经消毒处理即可,对含有铁、锰、氟的地下水,则需采用除铁、除锰、除氟的处理工艺。
地表水为水源时,生活饮用水通常采用混合、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的处理工艺。
如果是微污染原水,则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一般净水工艺流程选择: 1. 原水→简单处理(如用筛网隔虑)
适用条件:水质要求不高,如某些工业冷却用水,只要求去除粗大杂质时 2. 原水→混凝、沉淀或澄清
适用条件:一般进水悬浮物含量应小于2000-3000mg/L ,短时间内允许到5000-10000mg/L ,出水浊度约为10-20度,一般用于水质要求不高的工业用水。
3. 原水→混凝沉淀或澄清→过滤→消毒
一般地表水广泛采用的常规流程,进水悬浮物允许含量同上,出水浊度小于2NTU 。
4. 原水→接触过滤→消毒
1) 一般可用于浊度和色度低的湖泊水或水库水处理。
2) 进水悬浮物含量一般小于100mg/L ,水质稳定、变化较小且无藻类繁殖。
5. 原水→调蓄预沉、自然预沉或混凝预沉→混凝沉淀或澄清→过滤→消毒
高浊度水二级沉淀(澄清),适用于含砂量大,砂峰持续时间较长时,预沉后原水含砂量可降低到1000mg/L以下。
本设计采用一般常规的净水处理工艺,其净水工艺流程如下:、
第二章设计说明书
2.1加药间
2.1.1 药剂溶解池
设计药剂溶解池时,为便于投置药剂,溶解池的设计高度一般以在地平面以下或半地下为宜,池顶宜高出地面0.20m左右,以减轻劳动强度,改善操作条件。
溶解池的底坡不小于0.02,池底应有直径不小于100mm的排渣管,池壁需设超高,防止搅拌溶液时溢出。
由于药液一般都具有腐蚀性,所以盛放药液的池子和管道及配件都应采取防腐措施。
溶解池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池体,若其容量较小,可用耐酸陶土缸作溶解池。
2.1.2 混凝剂药剂的选用与投加
(1). 混凝剂药剂的选用
混凝剂选用:碱式氯化铝[Al
n (OH)
m
CL
3n-m
]简写PAC. 碱式氯化铝在我国从七
十年代初开始研制应用,因效果显著,发展较快,目前应用较普遍,具用使胶粒吸附电性中和和吸附架桥的作用。
本设计水厂混凝剂最大投药量为20mg/l。
其特点为:
1)净化效率高,耗药量少除水浊度低,色度小、过滤性能好,原水高浊度时尤为显著。
2)温度适应性高:PH值适用范围宽(可在PH=5~9的范围内,而不投加碱剂)
3)使用时操作方便,腐蚀性小,劳动条件好。
4)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成本较三氯化铁低。
5)无机高分子化合物。
(2). 混凝剂的投加
混凝剂的湿投方式分为重力投加和压力投加两种类型,重力投加方式有泵前投加和高位溶液池重力投加;压力投加方式有水射投加和计量泵投加。
计量设备有孔口计量,浮杯计量,定量投药箱和转子流量计。
本设计采用耐酸泵和转子
流量计配合投加。
耐酸泵型号25FYS-20选用2台,一备一用.
2.1.3 加氯间
1、靠近加氯点,以缩短加氯管线的长度。
水和氯应充分混合,接触时间不少于30min。
为管理方便,和氯库合建。
加氯间和氯库应布置在水厂的下风向。
2、加氯间的氯水管线应敷设在地沟内,直通加氯点,地沟应有排水设施以防积水。
氯气管用紫铜管或无缝钢管,氯水管用橡胶管或塑料管,给水管用镀锌钢管,加氨管不能用铜管。
3、加氯间和其他工作间隔开,加氯间应有直接通向外部、且向外开的门,加氯间和值班室之间应有观察窗,以便在加氯间外观察工作情况。
4、加氯机的间距约0.7m,一般高于地面1.5m左右,以便于操作,加氯机(包括管道)不少于两套,以保证连续工作。
称量氯瓶重量的地磅秤,放在磅秤坑内,磅秤面和地面齐平,使氯瓶上下搬运方便。
有每小时换气8-12次的通风设备。
加氯间的给水管应保证不断水,并且保持水压稳定。
加氯间外应有防毒面具、抢救材料和工具箱。
防毒面具应防止失效,照明和通风设备应有室外开关。
设计加氯间时,均按以上要求进行设计。
2.2混合设备
在给排水处理过程中原水与混凝剂,助凝剂等药剂的充分混合是使反应完善,从而使得后处理流程取得良好效果的最基本条件。
混合是取得良好絮凝效果的重要前提,影响混合效果的因素很多,如药剂的品种、浓度、原水温度、水中颗粒的性质、大小等。
混合设备的基本要求是药剂与水的混合快速均匀。
同时只有原水与药剂的充分混合,才能提高药剂使用率,从而节约用药量,降低成本。
混合的方式主要有管式混合、水力混合、水泵混合以及机械混合等。
由于水力混合难以适应水量和水温等条件变化,且占地大,基建投资高;水泵混合设备复杂,管理麻烦;机械混合耗能大,维护管理复杂;相比之下,管式静态混合器是处理水与混凝剂、助凝剂、消毒剂实行瞬间混合的理想设备,管式混合具有占地极小、投资省、设备简单、混合效果好和管理方便等优点而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它是有二个一组的混合单元件组成,在不需外动力情况下,水流通过混合器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