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1、病原微生物检查的标本种类。
血液、脑脊液与其他无菌体液、尿液、呼吸道标本、粪便、泌尿生殖道标本、创伤、组织和脓肿标本。
2、医院感染的定义及常见病原体。
定义:患者在入院时既不存在,亦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通常医院感染相关症状或体征出现在患者入院48h之后。
细菌为最常见病原体,如G-b、MRSA、MRSCON、厌氧菌、真菌等正常菌群亦常引起医院感染3、重要的耐药菌及耐药机理。
耐药菌:ESBLs、MRS耐药机理:1.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使抗生素不能或很少透入细菌体内到达作用靶位,如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2.灭活酶或钝化酶的产生,如产生β-内酰胺酶,使抗生素失效3.与抗生素结合靶位(亲和力)的改变,使抗生素的作用下降,如MRSA,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4.其他,如主动外排系统(泵出机制)等,如四环素耐药葡萄球菌4、ESBL的定义及临床意义。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主要由克雷伯菌属和大肠挨希菌等肠杆菌科细菌产生在体外试验中可使三代头孢和氨曲南抑菌圈缩小,但并不一定在耐药范围,加入克拉维酸可使其抑菌圈扩大临床对β-内酰胺类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耐药,但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药物敏感由质粒介导,往往由普通的β-内酰胺酶基因(TEM1,TEM2,SHV1)突变而来临床意义:ESBLs阳性,表明该菌耐所有 -内酰胺酶类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而不管体外药敏结果为耐药或敏感。
5、MRSA的定义及临床意义。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苯唑西林的葡萄球菌应同时认为耐所有青霉素类,复合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亚胺硫霉素。
6、细菌耐药性检查的主要方法。
K-B法药敏试验尿液及肾功能:1、尿液理化检查的主要指标及临床意义。
pH(5.5~6.5):尿pH降低:酸中毒、高热、糖尿病、低钾性代谢性碱中毒。
尿pH增高:碱中毒、膀胱炎、肾小管性酸中毒。
比重(1.015~1.025):肾脏稀释-浓缩功能。
比重增高:肾前性少尿、糖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
比重降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尿崩症。
尿蛋白(<0.12g/24h):蛋白尿(>0.12g/24h):主要见于肾脏疾病:肾小球肾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管中毒性损伤、高血压、DM、SLE。
尿微量清蛋白(<30 mg/24h):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指标。
肾小球疾病、狼仓性肾炎、小管间质病。
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吸烟。
尿葡萄糖测定(-):血糖增高性疾病:DM、内分泌功能亢进:如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应急状态(颅脑损伤、脑血管意外);血糖不增高性疾病(肾性糖尿):家族性糖尿、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妊娠。
酮体测定(-):酮体血症(血中KET↑性疾病)。
尿胆红素测定(-):阻塞性黄疸:胆囊癌;肝原性黄疸: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病毒性性肝炎。
尿胆原测定(-/弱阳性):增高: 溶血性黄疸、肝源性黄疸;下降:阻塞性黄疸。
硝酸盐(-):阳性:尿路感染。
RBC(0~3/HP): >3/HP :Rbc尿。
肾性Rbc尿(肾性血尿):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非肾性Rbc尿(非肾性血尿):泌尿道肿瘤,如肾、膀胱肿瘤;泌尿道结石,如肾结石。
尿路感染。
WBC(0~3/HP或0~5/HP):中性粒细胞增多:尿路感染、肾结石、急性肾小球肾炎(轻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淋巴细胞增多:肾移植排斥反应、急性间质性肾炎(药物);单核细胞增多:急性间质性肾炎;浆细胞增多:多发型骨髓瘤(肾病型).2、肾小球性蛋白尿与肾小管性蛋白尿的鉴别。
3、尿蛋白电泳的意义。
中分子及高分子量蛋白尿主要反映肾小球的病变低分子蛋白尿可以是肾小管及间质的病变,或是溢出性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往往是病变波及肾小球、肾小管及间质4、尿沉渣检查的主要指标RBC、WBC、上皮细胞、管型、结晶5、肾性血尿与非肾性血尿的鉴别。
6、管型的形成机制及主要类型。
形成条件:①原尿中蛋白增多(白蛋白和T-H蛋白)②肾小管的浓缩和酸化(蛋白浓度升高变性沉淀酸化)③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形成机制:尿液在肾小管中停留很长时间,原尿中的蛋白在肾小管中浓缩酸化凝胶化形成管型,通过肾小管排出体外颗粒、RBC、WBC7、肾功能检查的主要指标有哪些肾小球:GFR、清除率、血清尿素、血清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
8、肾小球滤过率和内生肌酐清除率的定义及临床意义。
GFR定义: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原尿量Ccr定义:肾在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浆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ml/min).即为内生肌酐清除率。
临床意义:用以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是否受损及受损程度。
9、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检查的意义。
血清肌酐:如果机体肌肉的容积无明显变化,内源性肌酐的生成量是相对恒定的,每天每20g肌肉代谢产生1g肌酐。
血液中的肌酐主要是由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肾小管很少分泌也基本上不吸收,故通常忽略不计。
因此在外源性肌酐稳定的情况下,血液中的肌酐浓度可作为检出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之一。
血肌酐测定对晚期肾脏病临床意义较大。
尿素氮:肾脏疾病引起非蛋白氮升高时,以尿素氮升高最为明显;尿素由肾小球滤过随尿排出体外,当肾实质损害,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血尿素氮升高,故临床上作为肾脏功能检查的常规项目。
10、肾小管功能的检查指标。
近端小管功能:β2-微球蛋白测定、 1微球蛋白测定(功能损害早期指标)远端小管功能:肾脏稀释-浓缩功能试验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检查:1、脑脊液标本的采集要求。
腰椎穿刺①细菌学检查②化学或免疫学检查③细胞学检查2、脑脊液检查的主要理化指标及其变化。
颜色红色:CSF中有血液•黄色:除脑及蛛网膜下腔陈旧性出血外,在脑脊髓肿瘤所致脑脊液滞留、黄疸病人CSF也可呈黄色。
•米汤样:由于白(脓)细胞增多,见于各种化脓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绿色:铜绿、肺链、甲链感染所致脑膜炎•褐色或黑色:见于脑膜的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肉瘤透明度水样透明• 混浊、微混 •毛玻璃样混浊凝固物 正常CSF 静置24h 不凝 • 化脓性脑膜炎时,CSF 静置1-2h 可有凝块 •结核性脑膜炎时,12-24h 液面可形成纤细的薄膜CSF 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① 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化脓性脑膜炎时显著增高;结核性脑膜炎时中度增高;病毒性脑膜炎时轻度增高 ② 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轻度增高 ③脑部肿瘤:明显增加葡萄糖测定 ①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化脓性脑膜炎时,因细菌分解葡萄糖,CSF 葡萄糖显著减少;结核性脑膜炎时亦可减少,但无前者显著;病毒感染及脑脓肿时无显著变化 ② 颅内肿瘤 ③低血糖氯化物测定 ① 结核性脑膜炎时明显减少,可降至102mmol/L 以下 ② 化脓性脑膜炎时轻度减少③其它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多属正常3、 漏出液和渗出液的鉴别。
4、 精液、前列腺液、白带检查的主要指标。
精液:记录精液量、颜色、透明度、粘稠度和是否液化。
显微镜检查包括精子计数、活动力、活动率、形态 前列腺液:WBC 个数/HP 、RBC 个数/HP 、卵磷脂小体、精子、上皮细胞 白带:外观、pH5、 粪便颜色改变的意义。
白:完全梗阻性黄疸 黑:上消化道出血6、 粪便显微镜检查的主要指标。
细胞(WBC 、RBC 、巨噬细胞、肿瘤细胞)、食物残渣、寄生虫卵及原虫、结晶7、 粪隐血的临床意义。
正常人为阴性各种消化道有出血时阳性消化性溃疡时呈间断性阳性,阳性率为40-70% 消化道肿瘤(如胃癌)呈持续性阳性,阳性率达95% 8、 粪便病原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分离培养细菌,找到病原体。
血常规检查1、 红细胞检查的主要参数及临床意义红细胞计数(RBC )、血红蛋白测定(Hb )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参考范围鉴别要点 漏出液 渗出液 原因 非炎性积液 炎性、肿瘤、化学或物理性刺激外观 淡黄,浆液性 不定,可为血性、脓性、乳糜性等透明度 透明或微混 多混浊比重 低于1.018 高于1.018 凝固 不自凝 能自凝 粘蛋白定性 阴性 阳性蛋白定量 <25g/L >30g/L葡萄糖定量 与血糖相近 常低于血糖水平细胞计数 常<100×106/L 常>500×106/L细胞分类 以淋巴细胞、间皮细胞为主 根据不同病因,可以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为主RBC、Hb相对性增多:严重呕吐、频繁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尿崩症绝对性增多:生理性:高原居民、运动。
病理性:肺气肿、肺心病、紫绀型先心、真红RBC、Hb生理性减少:妊娠中、后期、婴幼儿、青少年、老年人病理性减少:造血原料不足→缺铁性贫血、巨幼贫造血功能障碍→再障、MDS、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RBC破坏增多→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RBC丢失过多→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RBC数、Hb量及红细胞比积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
2、白细胞主要检测参数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分类3群5类:中性、嗜酸、嗜碱、淋巴、单核3、白细胞分类及与疾病的关系p73-79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50-70%增多:生理性:初生儿、妊娠、分娩、饭后、运动、疼痛、恐惧等各种应激反应病理性:急性感染或炎症:化脓性感染常见严重组织损伤:手术、心肌梗死急性失血、溶血急性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粒细胞白血病、恶性肿瘤减少:白细胞减少< 4 ×109 /L粒细胞减少症< 1.5 ×109 /L粒细胞缺乏症< 0.5 ×109 /L某些感染:流感、麻疹、风疹、伤寒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缺理化损伤:射线、氯霉素、抗肿瘤药自身免疫性疾病:SLE脾功能亢进:各种脾肿大⏹核象分析:核左移、核右移核左移:外周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
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化脓性感染、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类白血病核右移:正常人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者为主,若中性粒细胞核5叶以上者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
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贫,应用抗代谢药,炎症恢复期,疾病进行期突然核右移提示预后不良⏹形态分析:正常、异常(中毒、分叶过多、遗传)正常形态:细胞体呈圆形,直径为10-13um。
胞质丰富,染粉红色,含较多细小均匀的淡粉红色中性颗粒。
核形弯曲呈杆状的称杆状核。
核呈分叶核的称分叶核。
形态异常:1)中毒性改变:严重传染性疾病,如猩红热、各种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及大面积烧伤等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核变性2)分叶过多:巨幼贫、应用抗代谢药物后3)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派-赫畸形、切-希综合征、奥-赖畸形、May-Hegglin畸形2)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0.5-5%增多: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寄生虫病某些传染病:猩红热急性期皮肤病:银屑病、湿疹、天庖疮某些恶性肿瘤及血液病:何杰金病、实体瘤、嗜酸粒细胞性白血病减少:伤寒、应用激素、应激状态3)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0-1%增多:过敏性疾病血液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慢性溶血、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肿瘤转移癌4)淋巴细胞(lymphocyte)20-40%生理性增多:儿童,出生4-6天淋巴细胞在白细胞的比例可高达50%,6-7岁后逐渐降低病理性增多: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风疹细菌感染:结核、百日咳血液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反应异型淋巴细胞增多见于:传单减少:放射线、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缺陷病5)单核细胞(Monocyte)3-8%增多:某些感染亚急性心内膜炎、疟疾、活动性结核某些血液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减少:再障、肿瘤浸润骨髓以及由于其他血细胞增多引起的相对性减少骨髓细胞学检查复习重点1、骨髓检查的适应征及禁忌症适应证:①造血系统疾病②某些血液病及其相关疾病③某些寄生虫感染性疾病④恶性肿瘤骨髓转移(协助诊断)⑤某些类脂质沉积病(协助诊断)⑥不明原因的贫血、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痛等患者2、骨髓标本采集先做凝血时间,血友病禁做取材部位:髂后、髂前上棘骨髓液采集:一般不超过0.2ml骨髓涂片:迅速推片3-5张3、骨髓的五级增生4、骨髓象结合血象分析的意义1)辅助诊断鉴别诊断判断疗效5、正常骨髓象的意义1)增生活跃2)粒系占总有核40-60%,其中原粒<2%,早幼粒<5%,中幼粒、晚幼粒各<15%,杆状核>分叶核,嗜酸<5%,嗜碱<1%。